Tag Archives: 總第35期

漫畫集錦(35)

“年輕人,那是儒達牧師,不是尤達大師。” “Young man, that’s Pastor Juta, not Master Yoda. ” 
* 尤達(Yoda) 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智勇雙全的絕地宗師 (Jedi Grand Master) ,主角天行者路加的師傅。 

青春路上不孤單

吳欣純

耶穌是我們的奇妙策士

聖誕將臨的這個時期,常常會聽到這句出自以賽亞書的經文:「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祂的肩頭上;祂名必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

「策士」的英文是counselor,有謀士、指導者之意。箴言15:22後半提到「謀士眾多,所謀乃成」,在我們面對困境、挑戰,甚至是絕境之時,耶穌就是我們的謀士。祂賜下智慧、引導和各方資源,祂更應許凡呼求主名的,就必得救,且祂會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著益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機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心情跌宕起伏、膽戰心驚的時光,有時候是孩子成年以後才知道他們曾經歷過的年少輕狂,後知後覺的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有些青少年個性穩定、自動自發、自主管理意識良好,父母可以相對放心;而有時身為父母,不禁會想:「怎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這麼優秀,我家這個卻老讓我放不下心?」

每個孩子不同、個性迥異、需要也不一樣,即使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面對青春期的轉變,反應和結果很有可能大相徑庭。

1956年進行的紐約長期追蹤調查研究顯示(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Thomas, Chess & Birch, 1970),大約有百分之六十五的孩子可以分屬於以下三類(其他百分之三十五則具有綜合特徵,難以歸類):在這百分之六十五的孩子之中,百分之四十的孩子可以歸類於易養型(easy child),百分之十五為慢熱型(slow to warm up),百分之十為難養型(difficult child),這意味著並非每個青少年父母都會遇到棘手頭疼的青春期風暴,也意味著有些青少年家庭會在這段時間遭遇極大的情緒行為挑戰。

在CBCGB教會有Youth團契和細心的輔導陪伴孩子和父母成長,坊間有各種屬靈書籍、青少年教養書籍、心理學、腦科學的研究、信仰或非基督徒的線上資源和工作坊,給家有青少兒的父母充足的資訊去理解孩子生理、心理、靈性上的變化與學習如何實際應用。也有許多父母互助團體和線上群組給予彼此互相鼓勵和分享的平台,透過群體的力量構建一整個線上和線下的防護網,陪伴我們教會的青少年度過這段青春狂野的時間。

資源眾多的情況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卻仍在過去幾年間進入危機狀態,這是全球性的趨勢與危機。我們如何能提前預防、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又該如何尋找幫助呢?

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數據顯示,10到14歲美國青少年自殺率自2000年起持續上升,2018年一度下降,卻在疫情影響下,於2021年來到史上高峰(Facts About Suicide, May 2023)。

2022年過了第一波醫療疾病危機、第二波再就業的經濟動盪以後,進入第三波心理健康危機。在美國,我們的孩子身為亞裔移民,除了一般青少年會面對的挑戰以外,又多了更多的影響因素,是機遇、也是絆腳石。另一份數據顯示出,光是2021年在美國10到24歲的年輕人中,亞裔自殺率佔總自殺率的9.4%(Stone, D. M., et 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Vol. 72, No. 6, 2023)。

除了緊急住院治療以外,安排院外心理治療有時候都要等上好幾個月。專業心理工作者的圈子裡,各種需求應接不暇。除了看診的空檔以外,往往心理工作者仍忙著聯繫醫院、學校、診所、社工,溝通如何用各自的角色建立防護網。在那一個個外表堅強,內心陷入不為人知的低谷中的孩子跌倒時、無望時、失落時,緊緊的接住他們。

我們每人都可以成為防護網

其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防護網的一個節點,都可以一起護住你身邊朋友、小組、團契、教會、社區裡的青少年孩子。而當他們體會過低潮時有人傾聽、有人理解、被愛包圍的時候,等他們再站起來,就可以盡他們的力量,護住他們身邊的朋友。

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從何來?

箴言18:14「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

光是過去三年在各領域的期刊上就有多篇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研究文獻。綜合而言,幾項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包括:社交隔離增加對青少年憂鬱、焦慮、孤獨感和自殺率;睡眠、社交、虛擬網絡世界、飲食、容貌焦慮、學業壓力、酗酒、藥物濫用、個性改變、性別取向、失去自我價值感,上述種種讓青少年因安全考量、情緒行為問題或自殺意念的住院率大幅提高。

在診間裡,筆者面前的青少年或者外表光鮮亮麗,或者穿著全身黑色系的服飾、帶著獨特的配件,當他們卸下各種防備之後,無論個性、背景、性別取向,常常有類似共同的表達:

「如果我可以自動消失,世界少了我也不會怎麼樣。」

「我的爸媽都不懂我,他們自以為瞭解我,可是根本不想聽我說。」

「我以為這次他們終於願意聽了,結果還不是只是講他們想講的」

「我理智上知道他們(爸媽、老師、教會牧人)關心我,可是我心裡感受不到。」

「只有我有好表現時他們才會多看我一眼。」

我們不是生來就懂得如何做父母,從小在自己的父母輩和家族關係中潛移默化對家庭的想法,成年後在配偶、朋友和其他人際關係中理解不同家庭相處的模式,或許我們已經盡力試圖避開某些家族的遺傳咒詛,也或者不知不覺又重複了上一代的惡性循環。

坦然無懼來到神的寶座前

好消息是耶穌是我們的謀士。「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可以求那厚賜與眾人,又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雅1:5)」。家中孩子出現心理、情緒、行為挑戰時,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施恩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危機處理步驟和社區資源

如果察覺身邊的孩子或是家中的青少年有情緒行為的掙扎時,我們具體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Youth Mental Health Aid整理出簡單易懂的五大步驟,英文簡稱為”ALGEE” (Approach, Listen, Give, Encourage and Encourage):

  1. Approach and assess risk:若察覺青少年有明顯情緒低潮或行為改變,主動接觸評估風險,可以直接了當詢問是否有自殘或自殺的念頭。
  2. Listen non-judgmentally:當青少年願意稍微分享時,務必以不批評、不論斷的方式包容孩子。
  3. Give reassurance and information:提供進一步的資源,比方教會資源、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診所、醫院、心理健康專線等等的聯絡方式。
  4. Encourage appropriate professional help:鼓勵青少年突破心理防線,尋求專業心理治療。
  5. Encourage self-help and other support strategies:完成第三步提供支持資源、第四步鼓勵孩子尋求專業心理治療之後,最後才再回到自助的部分,這樣的步驟能讓孩子即時接受適當的心理照護,避免「我可以自己扛」或是「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治療」的迷思延誤診斷和介入的時機。

以往過去若有生命危險或是心理健康緊急事態時,一通電話撥打911或是直接到鄰近的急診室都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評估和治療,全美各州及地區性也都有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心理健康專線與自殺防治專線。

2022年美國的心理健康服務有突破性的整合,該年七月正式推出988心理專線(988 Suicide and Crisis Lifeline),用以取代911緊急專線,給予心理照護方面更準確的支援。無論是緊急情況或是情緒低潮,撥通988,電話那頭就會有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聆聽、陪伴、協助提供資源。除了當事人之外,身邊的陪伴者若遇到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情況,也可以撥打988尋求進一步的指導。

此外,麻州政府的健康專線833-773-2445提供一年365天全年無休(包括節日期間)的心理健康服務,該號碼可以直接撥打,也可以傳簡訊聯絡(此專線有兩百多種語言的翻譯服務,不必擔心語言問題)。在學的學生也可以透過學校的輔導(school counselor)丶學區的專業心理師取得相關的支援和轉介資訊;各級社區、鎮、城市,一般也都會有心理健康的資源可以索取。

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

耶穌是我們的謀士,祂用自己愛的眼光、溫暖的手、智慧的言語顯明什麼是完全的包容、赦免,手把手地體現如何愛、如何傾聽、如何引導和陪伴。在主裡聚會、在屬靈上成長,意味著我們持續學習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成為比昨天更好的父母。

讓團契成難處的安全港

當我們在成聖的道路上成長時,若你是那百分之四十易養型孩童的父母,讓我們付出多一些的精力和愛心,用包容和理解,讓你所在的團契或小組成為一個可以分享難處的安全港。

既然每個家庭都不同、每個孩子都不同,我們的自身經驗有時不見得是另一個家庭解方良藥。

其實,我們用心的聆聽、代禱、關心、安慰,甚至是美味的飯菜、隻字片語的鼓勵,就是最強大的經緯線,編織成身邊家有青少兒的父母背後的防護網,讓孩子在青春的道路上不孤單。

波士頓一別

張子義

親愛的主,

自創世以來,
為你所賜予的浩大救恩,我們感謝;
為你從未停息地詢問:你在哪裡?我們惶恐;
為你不斷呼召來跟隨你,我們甘心。

橄欖山一別,已然兩千年,
我們仍切心等候你再來。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米利都一別,保羅和眾人都傷心,
因為不能再相見;
但知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2023年的今天,你的僕人唐牧師和他的團隊,
即將結束這多年來美東巡迴佈道,我們感念、我們不捨,
我們的心情,如同當年的橄欖山與米利都之別。

求主賜福這個佈道團隊,
繼續在各地發光發熱,
帶領失散羊群歸回主的羊圈。

我們求主堅固我們。
求主保守今天聚集在這裡的眾聖徒,
靠著聖靈牢牢守著主透過唐牧師交付我們的善道。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祢和我

田淡

聖靈帶領我到2020年8月底的這一天在我們教會受洗,在受洗之後的那幾天裡,我感覺自己每天漂浮在純粹的喜悅中。此詩記錄下了當時的感覺。

我來到蔚藍的海邊 

霞光從鑲著金邊的雲中出來 

那是祢寬大的手臂 

用透明純潔的光澤 

來擁抱我 

我走在林間的小徑 

茂密的葉子之間鳥鳴啾啾 

那是祢溫暖的話語 

以輕柔溫馨的聲音 

在警醒我

我看著盛開的鮮花 

每朵花的露珠、顏色、和形狀 

那是祢似金的承諾 

使晶瑩璀璨的葉瓣 

會撫慰我 

我是一棵遠山靜默的小草 

祢看到了我 

揀選了我 

先愛了我 

給我一個成為樹的希望 

在一個芬芳的果園裡落腳

從此人生有了別樣的風景 

自由、豐盛地成長 

笑對風起、花落。

張新青

初冬蕭蕭百木凋,
路伴喜遇菊兒笑。
霜劍催逼不變色,
俏立枝頭自逍遙。

造物微弱小小花,
也能教我生之道。
休懼寒潮風雨狂,
只依天父顯榮耀。

天淨沙・小院秋景 (三首)

張紅星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小令以白描的手法寫景抒情,非常簡練生動,第一次讀到我就喜歡上了,此後的日子裡,每每遇到美景觸景生情時,就會填一曲《天淨沙》。適逢小院秋景正濃,欣賞讚歎之餘忍不住又開始推敲文字。

天淨沙・小院秋景(一)

天高雲淡風輕,菊粉繡紫松青,一地繽紛落英。 夕陽美景,讀書人話秋情。

天淨沙・小院秋景(二)

天高雲淡風輕,葉紅草綠鵑青,小院正濃秋景。 創造大能,心中別樣崇敬。

天淨沙・小院秋景(三)

小院秋色正濃,天高雲淡葉紅,微風輕拂草動。 誦讀聖經,讚歎奇妙大工。

科技與家居

張越剛

日本微型小說家星新一寫過一篇科幻小說《無微不至》。講了一個住在未來的叫特魯的人,他的家居都是智能化的。早上,鬧鐘叫他起床,然後機械手把他從床上拉起來,給他洗澡,換衣服。機械手把他送到餐桌邊,他沒有吃早餐。機械手把他放進汽車,車沿著管道自動開到公司門口。同事這才發現,特魯已經死了,死亡時間可能是昨天半夜。

這個小說描繪了一個過度智能化的家居造成的問題。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工具性的。科技可以被用在好的方面,為人類提供便利,但是“多快好省”,不一定“好”。科技也可能被用在壞的方面。基督徒對科技的態度:不要怕!上帝掌管!有的時候,上帝是通過經濟規律、市場規律來掌管。我們要不斷學習、正確使用科技,不被科技轄制。要警惕對科技和不成熟科技產品的炒作。要平衡智能化、複雜化與簡朴化。

我會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討論科技與家庭的關係,給兄弟姐妹提供一些思路。

當代的科技發展,使很多新材料用在服裝上,給人們造成便利。像有的運動服材料,比天然材料阻力小、耐久。

一個新的趨勢是科技與時尚相結合,不再像以前的機械電子產品只解決功能問題。蘋果公司Steve Jobs的一個貢獻是把科技產品變成時尚,比如iPod白色的耳機線在當時成為流行時尚,後來的iPhone也是類似。最近奢侈時尚品牌Prada和美國航天局合作,研發宇航員登月的服裝。

人工智能也應用在虛擬試穿,有攝像頭拍下人,屏幕上就可以顯示人試穿各種不同的衣服。但是姐妹逛實體的服裝店,是一種解壓的生活方式,而虛擬試穿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美國快餐業也在發生變化。麥當勞的一個貢獻是實現了餐館食物的標準化生產,降低了成本,解決省時間和能否吃飽的問題。但是不夠注重營養、味道和體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更健康的快餐,比如Panera Bread。

世界速食麵協會公佈的數據,2022年一年內全球吃掉1212億份速食麵。速食面的出現也是解決省時間和吃飽的問題。後來網絡送餐出現,一些吃速食麵的人改為買外賣。而現在,預製菜的出現,使得人既能省時間,又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最近出現的人造肉,也有一些人投資炒作。一類人造肉是幹細胞培養,成本很高。另一類人造肉是豆蛋白製品。但是豆製的人造肉在中國遭到冷遇,因為中國的豆製品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開始,北魏已經有素食食譜,宋朝的食譜已經有豆腐製作的“假煎魚”、“素蒸雞”等。人造肉並非新鮮事物,現在投資已經跌落。現在還有3D打印的牛排,米其林廚師還用它製作了烤牛排。但是人最終還是要吃健康、天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

以前有科學幻想說人以後會住在海底,或者月球、火星,後來發現人還是要保護環境,住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當中。

我們用的一些家用電器,可以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一些過度科技化的產品,像帶wifi的洗碗機、冰箱,有很多冗餘的功能,造成使用過於複雜,需要返璞歸真。

像GPS衛星導航這些科技產品,給我們出行帶來便利。汽車的一些智能化的安全措施,也增加了我們的開車安全。

一些科技產品像電動汽車,實際100多年前就出現過。1947年日本生產的Tama電動車,使用鉛酸蓄電池,續航40英里,最高時速22英里。現在使用油、電、氫氣、液氨的車都還在發展,以後比較理想的汽車是安全、可靠、環保、有長續航力、長使用壽命、價格可承受。

我在疫情期間參觀了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後來在西雅圖參觀波音公司的飛行博物館,看到1968年研製出的飛行汽車,和現在的飛行汽車理念幾乎一樣。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願兄弟姐妹在家居中善用科技來榮耀神。

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

⸺淺談AI對基督徒信仰的影響

黃俊文

自從2022年底CHATGPT問世,全球掀起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浪潮。AI是利用計算機(電腦)執行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能力。AI一日千里的發展與應用成為繼5G 通信科技之後的高科技熱話題。自CHATGPT問世後,英國的神學家開始關心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挑戰,也曾有人以AI撰寫神學論文投稿神學期刊,神學家們卻未能在AI撰寫的論文中發現任何異常[1]。2023台灣的教會界也開始探討AI對基督教的影響[2]。今年七月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有幸請到台灣神學院前院長林鴻信教授為我們舉辦兩場神學講座,與會人員不乏附近教會的牧長同工,林教授也在講座中向參與講座的會眾分享了他所創辦的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3]。筆者在其中兩段論及AI對基督教信仰的挑戰的專題短講頗有感觸。經與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委員會討論,將今年秋季副堂的主日學設計為“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探討AI及其他各樣尖端科技對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分析AI及科技對人的道德、價值觀及人性尊嚴的挑戰及生活的影響。希望藉著聖經與神學的反思幫助弟兄姊妹確信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中,不變的福音仍然是我們可以持守的信仰立場。本文將探討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影響,在靈性塑造上的應用,及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

首先探討AI的發展對基督教信仰及道德觀的可能影響,再此歸納如下:

  1. 真假難辯的電子世界:在AI的智能信息回覆和3-D影像呈現技術及影音合成,我們無法分辨是與當事人或是AI交流對話。網路的電子虛擬世界常使網友對許多信息及圖像感到真假難辯。未來的電子虛擬世界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亦真亦假並且真假難分。如此,線上的人際關係變成“虛擬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會減低。
  2. 對傳統知識論與人類智慧的挑戰:在AI的協助下,許多難題都可能迎刃而解,如撰寫各類專業論文、各類報告及製圖等。試問莘莘學子是否還願意埋首苦讀?還是會以AI來完成各樣的課業要求?目前許多大醫院已經借助AI協助診斷,那醫學院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是否應考慮因AI的推廣應用而簡化呢?那基督徒是否還需要認真讀經呢?還是信靠AI有問必答的“虛擬聖經學者”呢?
  3. 對人的定義挑戰的模糊: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AI是否也應被認為是個“活物”因它經“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中逐漸培養“知”的自我意識。若是AI與機電科技持續整合發展,“賽伯格”(Cyborg)即生化人或半人半機器人以及突破人類極限的超人類主義 (Transhumanism)都是指日可待。如此,人的能力可能會低於賽伯格,那人的地位與價值是否因此而貶低呢?人類的尊嚴是否因這些未來的科技而有所貶抑?
  4. 對神論的挑戰:若是AI及其他新興科技將解決人類各樣的挑戰,未來的世代將更仰賴科技,不再願意學習倚靠神及操練信心的功課。現代人常倚靠“Google”當作其“策士”提供許多資訊。而AI提供的不止是資訊而是解決方案。如此,AI將成為世人的“策士”,使人自然而然倚靠AI科技的快速便捷,不願等候尋求神的引領;也不願意信靠神的話,甚至誤以AI是智慧的源頭。

其實人的尊嚴與價值並不會因新興科技的興起而有貶抑,因為人具有Imago Dei(Image of God,神的形象),是照神的形像樣式所造(創1:26)。人的受造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希伯來文的“形像樣式”是指人像神但不等於神。當人愈認識神,就知道如何活出神造人之本像。所以,不會因為AI及其他科技的出現降低人的價值及尊嚴。人墮落之後神的形像遭破壞,但卻沒有失去。基督救贖來到:神的形像漸漸恢復,以弗所4:24 要我們“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基督再來時神的形像將完全恢復(林前15:45,約一 3:2)。

其次,我們思考聖經中啟示的上帝,祂具有許多超然的屬性是科技無法超越的。將神超然的本質列舉於下:一.祂是自有永有恆久常在的主。二.祂是靈,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也永不改變。三.祂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生命的源頭。四.祂使無變有、獨行奇事、掌管萬有。五.神的本質就是愛、滿有憐憫,也是公義與道德的最高標準。六.主是一切智慧和美善的源頭。七.上帝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八.主滿足人生命的最深的需要。AI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的便捷,但是神超然的屬性卻是能滿足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需求的要素。

此外,聖經如何看待科技呢?“主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箴3:19),所以上帝是智慧的源頭。其次“因為主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2:6)神賜予我們聰明智慧。因此神也盼望我們用聰明智慧來服事祂,例如:上帝在出埃及時呼召比撒列,“以神的聖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能想出各樣的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件”(出31:2-4)。自啟蒙運動後,許多學者認為基督教反智,其實這是對基督教的誤解。既然神是智慧的源頭,我們應善用上帝所賜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榮耀主。換而言之,我們可以善用AI來幫助我們成就主的“善工”。

基督徒可否使用AI來幫助我們的靈性塑造呢?在探討這個主題前,應該思考何謂靈性塑造?靈性塑造就是效法基督進而生命漸漸滿有基督身量的過程。如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基督徒不是藉著苦修變成為基督的樣式,而是每天效法主並穿上新人(弗4:24),讓基督的生命逐漸成形在我們生命中。已有不少牧者探討AI在靈性塑造及教會事工的應用[4],例如:一.用AI輔助修改及補強我們的信息分享的內容。二.將福音信息改寫成不同語言。三.利用AI圖像及影像生成的功能讓信息透過圖像或影像的輔助使信息更加生動。四.利用影音合成技術呈現“全息影像”(Hologram)的立體影像投射,使會眾對信息“身臨其境”。五.代寫問題解答、代禱信或社交媒體帖子。

最後,再來談論AI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教會曾受聖俗二元論的影響,認為在世上認真工作就是在“建造大巴比倫”(啟18:10-11)。然而,工作是上帝在始祖墮落前就已經設立了。此外,神為什麼要基督徒工作呢?一、學習在工作中事奉主(西3:22-24)。二、在工作中學習敬拜與見證主的榮耀。三、在工作中經歷神的權能、信實與慈愛。四、按著神所賜予我們的恩賜與才幹從事創新和維持的工作。五、學習工作與安息(休息)。六、在工作中培育我們的基督徒品格並在職場得以落實我們的信仰(西3:22-24,4:1)!許多基督徒害怕類似AI的高科技產物將改變工作的模式,導致許多人失業。其實,AI與科技不會改變人的價值與地位。既然主要我們在工作中經歷祂的慈愛,我們就應該學習靠主的恩典不要怕學習新的科技! AI的智慧仍然需要我們智慧的“要求指示”(Prompt)才能發揮AI的“智慧”!

總之,人的價值與尊嚴不會因高科技的出現而貶抑,因為人是按神形象所造的“精心傑作”。因人是上帝的傑作,人的內心是無法以科技及科技產物來取代神的地位。當我們敬畏神時,我們的智慧與任何科技的使用都能榮神益人,我們藉著AI讓我們的靈修與服事更有動力與活力。此外,善用AI讓我們在每日的工作經歷神的恩典並見證祂的榮耀。瞬息萬變的科技無法動搖神不變的福音!

註釋:

[1] “ChatGPT, AI and the future – Dr John Wyatt Q&A on Technology and Christian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BsIGckkjA

[2] “AI人工智慧 用基督真理分辨真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IVujjp2sY

[3] “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tttw

[4] “6 Healthy Ways To Use AI For Evangelism”,  https://www.delmethod.com/blog/ai-for-evangelism

AI,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AI生成圖片:介紹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人工智能簡介圖
賽伯格,圖片取自KG那光(基督徒研究智庫)
A person with the hologram of the person that looks like the real person AI生成圖像:介紹何為“全息影像“(Hologram)
Technology, AI and Christian workview with some high tech products in the drawing background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科技/AI與基督徒的工作觀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

喜樂的人生

⸺記社青團契2023年退修會

《心版》編輯同工

金秋十月,社青團契在New Hampshire Camp Berea組織了疫情之後的第一次退修會,以“不再是我⸺喜樂人生的秘訣”為主題,邀請了潘儒達牧師、黃俊文長老和李維倫弟兄分享了相關資訊。 兩天兩夜的退修會,大家同吃同住,深入地交通,同心地禱告;團契也組織了集體活動,並有自己的敬拜團現場進行詩歌敬拜。《心版》同工特地採訪了講員、團契輔導和主要活動同工,分享他們的信息和感動。

潘儒達牧師:這次我帶來的訊息是為了配合團契所設定的方向和目標,選擇了腓利比書並鼓勵以保羅為人生的榜樣。腓利比書是保羅個人色彩最重的一本書,因為這封信是以他自己的生命經歷為基礎寫出來的,所以非常生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應該是怎樣的。不管是對於來參加社青團契的弟兄姊妹,還是對年青的一代,我們都需要知道如何建立這樣的人生。 

第三堂的講道說的是人生的目標。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所應該有的人生目標就是得到基督。我分享得到基督的幾個層面。對於年輕的弟兄姐妹來說,設立人生的目標和重心非常重要。年輕的時候設立這樣的目標,一生將會跟著這樣的目標走在神的旨意裏。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我們想要這樣做,卻未必能做得到。腓利比書的第四章講到,如果以得到基督為人生的目標,生活中一定會碰到許多挑戰。可是面對挑戰,我們需要另外一種人生態度,就是喜樂的態度。保羅用自己的生命見證告訴我們怎樣靠著神有不一樣的觀點和態度。 

對於社青團契的期待和感受要回到腓利比書第二章。神的教會包括團契是為福音齊心努力。這是神透過保羅對教會包括社青團契的一個勉勵。而且重點是要為福音“齊心”努力。它不可能是靠個人單打獨鬥,而是靠團隊。腓利比書第二章告訴我們如何齊心建立團契。之前社青團契在教會一直是一個相對蓬勃的團契。在過去幾年,感謝主,社青也有新的起步。我們不是從人數的角度來評估,而是社青團契如何被神使用,為神做美好的見證;以及同工如何彼此配搭。當社青團契向前起步和發展的時候,我覺得幾個點很重要:第一點是如何有好的裝配和造就,讓更多有負擔、愛主、熱心,但也經過一定操練、經歷、老練的基督徒加入服事中;第二點,是如何同心合一,彼此配搭。有人說營會式的互動像是把一堆白菜放在壇子裏醃制,大家更容易水乳交融。通過退修會希望大家可以建立密切的關係,讓整個社青團契,不管是在我們教會,還是從神的國度,可以更多地被使用。北美華人教會一個普遍的情況是越來越少的年青人信主,所以教會的年齡層老化,服事的人老化。從母堂的角度,社青團契是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社青團契的成長非常重要。

黃俊文長老:我這次講道的主題是“基督是我人生使命的中心”。其實每次講道都是為自己講的,先看到自己的軟弱和不足——並不是自己多有才能,而是用彼此共勉的心來分享信息。我年輕參加退修會時,每次都對我的信仰與委身有很大的助益。我對於社青團契退修會的期盼是“彼此相交深根建造”,因為週五的團契聚會時弟兄姊妹彼此交流還是不夠深入,因此需要有一個環境可以加深彼此的認識並彼此勉勵一同尋求神。希望通過退修會的分享禱告,大家可以交心。今年4月在英國短宣的時候,很多人願意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掙扎分享出來;並不是每個問題輔導都有答案,但是我們可以一起禱告一起尋求主。我18歲信主的時候,台灣的基督徒人口只有略大於1個百分點,但是我的母會有一位忠心的青年事工牧師(高臨榮牧師)忠心地牧養我們。所以,當時教會會眾一半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在青年牧師的耐心陪伴下,我們這些年輕人後來都在各教會中擔任牧師、長老、師母及主要帶領的同工。因此,我有責任傳承高牧師及當年校園團契輔導們在我的教化之恩,期能陪伴年輕的世代在主裏一同成長。

從社青團契輔導的角度來看,我的願景是如果有一天社青成為我們教會最大的團契,這個改變將給教會的文化和體質帶來很大的變化。目前許多北美的華人教會的會眾平均年齡大多是40歲以上,教會的牧長及核心同工更是“坐4望5”的族群。如果教會的發展目標只是牧養第一代來到美國的新移民,我們已經在做了,並且愈做愈好;但是要幫助來美讀書的年輕留學生、或是剛成立家庭的在職青年能真正認識耶穌並在信仰上紮根,教會必須要看重青年事工的發展,才能培育出年輕一代的“基督精兵”及未來的教會領袖。因此,期盼靠主恩典社青團契必須持續成長壯大,才能在教會文化的改變及會眾年齡層的轉型有所助益。我們將會努力持續發展青年人的事工!

鄭琇圭師母:對於我來說,每一次需要過夜的活動之前,我都會很掙扎,因為需要整理各種用品,做好準備的工作。但是進入退修會後,會發現這段時間非常寶貴。因為這是一段可以暫時放下平日的工作,專心聆聽神要對我們說的話,和弟兄姐妹有更深的交流的時間。這次退修會是以“喜樂的人生”為主題,我分別從三位講員得到了很重要的信息:從黃長老的信息裏我再次被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每天都應該省思我們的價值體系的來源是什麼,我的思想裏所接收到的,所被影響到的來源,每天都應該去辨認;從潘牧師的分享,我學到對於基督徒來說價值體系的內涵就是神;維倫弟兄給我們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就是學習如何委身,委身在神的話語裏,我們頭腦裏不缺乏對於神話語的認識和瞭解,但是他提到委身就是每一天把神的話活出來,如何讓神的話取代原來的價值體系,如何讓神的話真實地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這對基督徒生命的改變是最重要的。

李維倫弟兄:這次講道包含了服事所帶來的喜樂和痛苦,有很多個人的經歷,但更重要的是讓弟兄姐妹們看到我們之前掙扎的經歷,希望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我每次都很期待退修會。以前在城區,第一次參加靈命進深營,潘牧師說每一次退修會都是對弟兄姐妹很好的建造,他用的是莊祖鯤牧師的泡菜理論。經過兩天兩夜,大家有更多的認識,是多於在團契聚會和主日交通所認識的。這樣的“浸泡”對於弟兄姐妹感情的建立有好處,對未來的服事也是好的起點。我覺得社青團契會是一個受造就、預備服事的起點。以前我們在城區,年青人承擔很多的服事。不管將來是留在這個教會還是去其他教會,都是服事的中堅力量,也會成為其他教會的祝福。因為我有這樣的經歷,我對社青充滿期待。

莊皓芳姐妹:我的體驗是當我們吃在一起睡在一起,這就更有家人的感覺,感情就是靠這樣建立起來的。也因為建立起來的信任,大家有更多的分享,彼此更瞭解。弟兄姐妹的感情就是建立在團契小組裏,進而在團契有緊密的關係,教會就更像家人。這一次退修會,因為沒有所謂的敬拜團,來到營地後,弟兄姐妹都願意站出來自己來帶敬拜。我們當哥哥姐姐很欣慰,看到弟兄姐妹們願意承擔,他們有恩賜的地方可以發揮出來為神用。這是教會事工的起點,從團契開始。

團契活動同工:現在的社青團契,弟兄姐妹的關係很親密。但是,像這樣以一個主題、一起靈修、需要過夜的活動並不多。當知道有退修會這種活動形式時,我(杜爽姐妹)很期待,於是召集人們就商量今年秋季可不可以舉辦一次。感謝神開路,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營地,時間人數也很合適。雖然預備的過程有很多挑戰,但是教會的牧長和團契的弟兄姐妹都非常支持,是我組織這次活動背後的力量。同工的過程也非常美好,我們彼此更加瞭解。而且我們也清楚知道和經歷,許多事情不在我們手裏控制掌握,有一些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但是神讓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感受到神對團契的愛。神是我們的磐石,托住了我們。

社青現在有四個召集人,這是我們的優勢,在準備時很多事情可以細化。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喜樂的服事”來預備自己的心,和這次退修會的主題一樣。我們歡迎有感動的弟兄姐妹一起來同工,參加退修會。但是如果臨時有特殊情況或者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我們會找其他的同工繼續來做,所以這次同工就像接力一樣。比如宋爭一弟兄和李未姐妹負責了前期的準備工作;現場詩歌敬拜,也是孔令宇弟兄憑著心裏的感動和自己屬靈的恩賜,承擔組織敬拜團和現場帶敬拜的服事;退修會進行時,有人默默準備吃的,非常體貼。我心裏一直有這樣的感動,神會眷顧保守我們,所以覺得整個準備過程非常平順。

參加退修會,我最大的感動就是弟兄姐妹們一起同工,非常喜樂和幸福。即使條件艱苦,大家也願意來。因為天氣原因我們取消了戶外活動,黃長老在室內組織了以空手道練習來學聖經的教學,讓我們有了一次很特殊的體驗。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次經歷神的特別體驗,感受神使用我、使用團契、讓我們為主做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