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總第34期

查經的意外驚喜

“查經”對正確學習理解上帝的話是很有幫助的,我個人的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不知大家感覺如何?我信主前總以為《聖經》是一本指導人們行為準則的說教書,就是為了要教我們做個好人而已,淨說些枯燥、誨人不倦,卻做不到的事。比如像是“要學會原諒,不要以惡制惡,要以善報惡……” 我當然知道這是好,但我做不到;甚至還要求“別人打你右臉,你要把左臉給上去……”憑啥啊?別人一邊不斷地挖坑,我一邊不斷地跳坑, 然後那人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得意洋洋,而我這邊卻傷痕累累還得以笑臉相迎?否則就是不原諒、就是不對、就是不好?這、這、這豈不成信了上帝後就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嗎?天理在哪邊啊?如此的話,不信上帝倒好,至少不會因為做不到而愧疚;要是信了上帝,活著不就平白地多了一個“緊箍咒”嗎?死了,就是有地獄,我這麼溫良恭儉讓、人畜無害的人,還能下地獄?這不明擺著的事嗎,不信(上帝)為好。

因此,即使受洗歸主後,也因不愛讀經,道也就聽得稀裏糊塗地不懂,直到按時參加查經,才逐漸開始聽明白了道。

例如創世紀43-44:當荒災讓約瑟分離了17年的、當初賣他為奴的弟兄們趕到約瑟任宰相的埃及來買糧時,儘管約瑟認出了他的弟兄們,也隨即慷慨相助,但卻不急於相認,還在幫助的過程中,不斷地“生事”,一會兒說他們是奸細,要扣留一個人預備為奴,如果下次不把留在家中的弟弟一起帶來的話、一會兒在他們第一次回程的糧袋中藏錢、然後又在他們第二次回程的糧袋中不僅藏錢,還藏個銀杯!並讓家丁追趕、質問他們為什麼偷東西,難道主人對他們還不夠好?!如此這般,一波三折、出爾反爾的折騰,甚至是刁難,怎麼也看不出來哪裏和“以善報惡”關聯;不過就是賣糧不要錢而已,這和我們百姓的覺悟也沒差哪去,還說約瑟是《聖經》中最完美的人物之一。

其實不然。經過查經,我明白了:約瑟用這些計策來觀察弟兄們是否已經悔改、不再像17年前那般的嫉妒和貪婪。上帝是用意料之外的艱辛和意料之外的恩慈唤醒了約瑟的弟兄們的良心。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上帝不只是給我們提出了要做到原諒、要以善報惡的目標和方向,而且還教我們如何在做到原諒的同時,還能保護好自己不再受傷害的方法⸺看對方有沒有悔改!如果悔改了,可以原諒並和好如初。如果對方沒有悔改,只原諒,無需強求和好如初。而且也為害人者提供了認錯、悔改的機會。

我以前之所以有誤解,是因為和我們中大多數人一樣把“原諒”和“原諒+和好如初”等同了。所以,對“做到原諒”產生了誤解。通過這兩章的查經,我明白了“原諒”就是像約瑟那樣想起曾經的被傷害,雖然記憶還在,但仇恨、不愉快已經沒有了,更沒有要用報復手段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了,這就已經做到原諒了。而沒有《聖經》的指導,我們理解的原諒就是要忘記,要像“雁過無痕”一般,彷彿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只要還有記憶那就不算原諒。只有失憶的人才能做到的事,這自然讓我們望而生畏。 

經文也告訴我們,原諒過後的和好與復原要小心行事。要先觀察對方有沒有悔改,再決定原諒之後要不要和好如初、像沒發生過一樣。如此,就能避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

哦,原來上帝是在意我的!原來《聖經》確實是一本育人的書,而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智慧的指點,既有要求,也有方法。從此,我開始不再拒絕讀經了。一點點的,一個智慧的寶庫逐漸向我打開!當然除了智慧,還有許多、許多其它的收穫……意識到了上帝的愛和看護,讓我感到了自身的價值,有了安全感,開始能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再因害怕而本能地推卸責任,也不再沉浸於無助地哀嘆自己的弱小、憤憤地抱怨社會的不公,而是開始思考我該如何做。最终,来自上帝的智慧,讓我意識到並愉快地接受了我無法改變别人,只能改變自己這個事實。雖然我現在依然做不到像主一樣的大愛、主動徹底地原諒別人,但自願以主耶穌為榜樣,在接受自己的同時有了追求的目標,人就謙卑下來了……生活還是一地雞毛,人卻開始嚐到喜樂的滋味。

親愛的朋友們,上帝的存在不是我們討論祂存不存在的結果,而是原因。因爲上帝是存在的。如果有感動,一定不要拒絕、不要害怕,勇敢地接近祂,就從參加查經開始,你會有意外的驚喜!

作者簡介:於2017年春天通過乒乓球外展福音團契(TTOF)認識了CBCGB。2022夏季聽到潘牧師在敬拜中呼召廚房需要同工後,經過禱告,決定參加CBCGB聚會並投身到廚房的服事中。

責任編輯:常心

在事奉中開啟屬靈生活

Sandra

一通手忙腳亂,不到一刻鐘,出發了。連日的勞作,讓我今晨不能按時醒來,我在酣睡中終於隱約聽到了不知是響了多少遍的鬧鈴聲。艱難地醒來,可是居然“斷片”了。迷糊中,忘了今天是星期幾,也想不起來該幹什麼。於是決定不管它了,愛咋咋地,接著睡!就在轉身又要落入沉睡中的前0.1秒鐘,瞬間一個激靈:今天禮拜天!我要到教會廚房幫忙!於是立馬跳下床,嘰了咕嚕地穿戴整齊,出發了。一看錶,用時12分鐘。

坐在車裡看著沿途沐浴在朝陽下的花草樹木,被一大片整齊的草坪吸引了,柔柔軟軟的小草、鮮鮮嫩嫩的綠色在明媚柔和的陽光下凸顯著稚嫩和生機,能感受到它們成長的快樂和悠閒,感覺生活真的是既輕鬆又美好。我沉浸其中,心中也充滿了平和、柔順和積極向上的力量,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始了廚房事奉。

忙碌了一天下來,回想起早上的情況,忽然奇怪,明明是手忙腳亂,匆匆忙忙地衝出了屋,怎麼沒絲毫的沮喪?又如何會感到生活的輕鬆呢?以前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不是急躁就是懊惱,隨之而來的是生氣和抱怨,還會影響一天的心情,甚至禍及週邊。今天怎麼不一樣了?事煩心,但人不煩。沒有刻意追求,卻如何做到的呢?

忽然想起了幾天前一位姐妹說:“好喜歡和妳一起幹活啊。妳的幹勁真大!以前也這樣嗎?”多久以前?那得以前到十幾年前我剛受洗時。受洗了!歸主了!要做個好榜樣、做個好信徒!熱情驅使下加入了同工隊伍。但畢竟是為了做而做,所以當事奉的過程中遇到磕磕絆絆,同工之間的磨合時,受不住了,很快就不幹了。之後,差不多受洗兩年半左右,我徹底中斷了教會生活。直到 2015年春夏之季,我才重新回到了教會,當聽到有事工需求時,只對“帶位員”的事工感興趣,其它的事奉,一想起要早起,頓覺得頭疼,念頭瞬間就被畏懼壓滅了……可現在我在廚房服事週末不僅要早起,時常還要晚睡,而且是體力活,為什麼我不覺得是困難和負擔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我自己搞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我禱告思想,思想禱告。忽然意識到是因為以前太過於“自愛(以自我為中心,太過於注重自己的形象。只是當時沒意識到彬彬有禮、慷慨大方的我,如何會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呢?)”,所以當初無論是對已經加入的服事、還是猶豫是否參加新的服事,先感到的都是困難、想到的都是委屈,而且那時熱衷於時裝、全力維持形象。光鮮、頭髮一絲不苟才肯出門的我,梳洗打扮就得一個多小時,因此需要早起的事工讓我望而生畏。常常是一想起來就頭疼,自然就不願意幹了。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我就停留在了有服事的心願,沒有服事的行動的狀態上。儘管教會有很多服事的需要,我自己卻總是感到有心無力。因此,錯過了很多成長機會。沒有服事,也就沒有用“新我”代替“老我”的實踐機會,人也就不會有心靈深處的改變,繼續保持原有對世界的認知和“三觀”。儘管按時禮拜、查經、聚會,但是信仰也僅是停留在“有”的層面,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知道自己死了後是要進天堂的人,而不是下地獄。至於今日如何?不知道。照舊而已(除了,誰說耶穌不好就是和我作對)。因此,生活中有個風吹草動,喜怒哀樂雖然是主動的產生,但是被動的接受。所以心情的好壞,全由所發生的事來決定。

到2019年深秋,神挪去了我的購物慾。購物慾消失了以後,讓我有精力追尋並研讀神的話語。這主動而自覺的追求,讓心之門彷彿打開了。再經歷的一切都彷彿是在重複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的經歷,難免磕磕絆絆,但是感覺的卻不是失望,而是欣欣然一切向上的力量。信心在磕絆中積累,屬靈在磕絆中成長;失敗卻不氣餒,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卻增添了前進的動力。真切地感受到了主所說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

遵神的話而行,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比較心造成的驕傲和自己的渺小、破爛不堪,謙卑的心油然而生,感嘆著祂不離不棄的同時,也就感到了祂的信實、偉大和同在,這讓我真切的感到內心和信仰發生了真實而直接的關係,而不再是頭腦中的概念。信仰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我心,指導著我的生活,體會到了讓主做為我生命的主的甜頭。主的愛就在心裡越積越多。隨著“自愛”的移去,潛意識裡對早起的恐懼不知不覺地消失了,服事不再是負擔了。所以,當聽到潘牧師呼召廚房需要同工時,擔心的不再是起早、不再是保持形象的需要,而是要加入廚房事工。

這份回憶讓我明白了,為什麼以前出現了起晚了這樣情況時,會影響一天的心情。那是因為因匆忙中無法完成形象塑造的需要,達不到自認的完美的要求而導致的安全感缺失造成的。因此,潛意識裡因為害怕這種情況的發生,就不自覺放棄了許多像服事這類生活中不是必須的付出。這大大地阻礙了我靈命的成長。而靈命的不成熟會直接影響著行事為人,心中也就鮮有平和喜樂。主親手挪去了我對時裝的購買慾,同時將我放在CBCGB讓我靈命繼續成長,使我感受到生如夏花之燦爛的美好。

我們都知道,救恩是免費的,我們無需用“做(事奉)”去回應神的期待,但獲救後我們是需要“做”的。因為這是我們靈命成長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個人靈命的成長就從在 乒乓球外展團契做同工開始的。服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期間當“新生命”遇到“老問題”時,倚靠主、戰勝掙扎、放棄人智,憑著信、聽從聖靈引導,使我們有能力按着基督的公義(而非順着我們的舊性情)而活,就將所學的道應用在生活中了。祂的愛就滋潤了我,祂的智慧就雕刻了我。雖然不再像以前那麼刻意的追求,卻得到了從未得到過的讚美、接受和認可,讓我感到了我這只醜小鴨也能擁有白天鵝一般的快樂和美好。

服事讓我們成長,幫助我們在祂的話中成聖,這是我們一生的追求,不到天家不結束。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無論我們做了多少事奉,都沒有像瑪麗亞坐在耶穌腳前聽主的話那上好的福份。所以,事奉再忙,也不能捨棄讀經聽道和聚會。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享受到了這麼多被主改變的美好,讓我更渴慕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清楚地知道到自己身上依然有許多其它阻礙我靈命成長的障礙,只是悟性太淺,還沒意識到具體是什麼,也就改不了。但是,過去的經歷印證了主的愛和同在,就堅定了我能變得更好的信心!請大家為我禱告,求主早日幫我移去更多的障礙,為的是活出祂的榮耀來,因為這樣心裡才能有更多的平和和喜樂。願主保佑賜福大家,阿們!

作者簡介:於2017年春天通過乒乓球外展福音團契(TTOF)認識了CBCGB。2022夏季聽到潘牧師在敬拜中呼召廚房需要同工後,經過禱告,決定參加CBCGB聚會並投身到廚房的服事中。

責任編輯:常心

留下的愛

王冀榮

人遇到困難或生重病時,常常會問:為什麼是我。但喬寧生病後,常說我們夫婦從神領受的恩典太多,事情發生在我們家比較公平。因為我們彼此欣賞仰慕對方的長處,也完全接納對方的弱點;攜手同心同行,是天路歷程上的同伴,在婚姻中預嚐到天國的滋味。我們平時的禱告都是求神賜給我們平靜安穩的心,給我們足夠的力量來面對挑戰,並沒有刻意為得醫治而禱告;因為我們知道神已經把最好的一切給了我們,我們只需要順服他為我們所預備的道路。

好得無比

2020年9月3日見過醫生,知道他的肝癌轉移。在三週檢查、預備手術期間,已由單個腫瘤迅速發展到七八個,並且在肝臟的不同區域,排除了手術的可能性,只能靠化療維持。回家的路上,喬寧開車,我一直默默地流著淚。回到家中我嚎啕大哭,平靜不下來;他眼裡也含著淚,摟著我的肩說:“我們讀段神的話吧”,就打開聖經啟示錄21章,讀了一到四節給我聽:“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他說,這不就是我們一直所期待的嗎?他快要進入新天新地了,與主同在,好得無比,要為他高興才對。

 來自詩篇的祝福

之後,在喬寧開始第二輪化療前幾天,他提議我們每天一起讀十篇左右詩篇作為我們的禱告。來自神的信心與盼望、向神的呼求和對神的讚美,就在我們一遍遍讀詩篇的過程中豐豐富富地賞賜給我們。當我意識到這樣一起讀經的寶貴後,就開始用手機上的錄音軟件錄音,留下了七遍我們一起讀詩篇的寶貴記錄。喬寧雖然走了, 依舊用詩篇對我說話。

喬寧生病後,常常和我聊到他對罪的敏感和主耶穌救恩的寶貴。他說,神在藉著癌症來煉淨他,為要他悔改到一個程度,有時我要提醒他,我們已經因信被神稱為義了。最後一次讀到詩篇51篇(大衛寫的悔改詩)時,他搶著說由他來讀:“神啊,求你按你的慈愛憐恤我!按你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淨盡,並潔除我的罪!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

在喬寧開始進入安寧治療後,我們的禱告變成:為喬寧的一生,和神讓我們可以攜手同行天路而感恩;也求神給他不畏懼的心,因為知道,在神的愛里沒有懼怕。我們也各自手抄了一份詩篇23篇。我們的約定是⸺他火化時,上衣口袋裡放著我抄給他的那一份;他抄給我的我會珍藏好,到我被火化時會放在我上衣口袋裡。他離世前一天,還讓我讀詩篇23篇給他聽:“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在治療過程中,他都是默默地忍受痛苦。無論是手術後的恢復,還是前後共二十三次化療帶來的副作用,他都從不抱怨。在難受不能幫我分擔家務時,他總是說很內疚;等他稍好一點就幫我洗碗、做飯、洗衣服等等。從2021年4月13號停止治療到5月11日他被接走期間,他的身體越來越弱,越來越不舒服,以致最後兩週要吸氧,吃強力止痛、止吐藥,他還是沒有抱怨。我常常問他,神加給他的重擔超過他可以承受的沒有,他總是說還好。期間,我們還是常常讀詩篇,從神那裡得平安、力量和盼望。

喬寧留下的愛

喬寧生病前,若用一個畫面來描述我們對老年生活的憧憬,這個畫面就是⸺他推著坐在輪椅上的我一起看藝術博物館。喬寧生病後,他對我的各種或大或小的提醒和囑託都帶著滿滿的愛:

以前家裡都是他洗衣服;因為我們的洗衣機、烘乾機都在地下室,樓梯狹窄,他怕我端著洗衣框上下樓不安全。他生病後,特意為我買了一個手提的洗衣袋,這樣我可以一隻手提著衣服,另一隻手扶著樓梯扶手,這樣比端著洗衣框下樓要安全很多。

他提醒我冬天出門要隨身帶著防滑的鞋套,因為以後他再也不能在雪天裡牽著我的手、扶著我一起走了。喬寧牽著我手的身影曾令多少人羨慕,特別是姐妹們。

(先潔姐妹畫)

自他2019年11月確診,喬寧就把家裡所有銀行、信用卡、退休賬號、各類保險等信息寫在一個本子上,因為這些事情我從來都不操心。化療漸漸失效後,他就強迫我和他一起坐下來,讓我打開一個一個賬戶,給我解釋將來要如何管理。

在喬寧生命的最後兩個月,他抱著我痛哭過好幾次⸺不是為他自己受苦,而是為他離開我之後我生活中的艱難。因為我們知道彼此陪伴是那麼美好,也就知道他撇下我一個人生活時,除了對他無盡的思念,還要面對孤獨的挑戰,重新學習適應一個人也是家的生活。

企盼

回到奇異恩典最後一段歌詞,它曾經是喬寧預備見神面時的企盼。現在這段歌詞像是我心中的情詩,是唱給神的,也是唱給喬寧的:將來禧年,聖徒歡聚,恩光愛誼千年;喜樂頌讚,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現!

作者爲喬寧弟兄妻子,於城區分堂聚會和服事;本文寫於於2021年6月。

責任編輯:邵健

好得無比

喬寧

【編者語】喬寧弟兄與冀榮姐妹近二十年不間斷地謙卑服事來波士頓的學生學者,與他們分享神的愛。2021年5月11日,喬寧弟兄完成了神所給他在世上的差遣,被主接去。這篇文字是他在2019年11月15日在MIT團契的家庭分享。分享中,他把大家都害怕的病痛稱之爲“好消息”。如經上說:“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6:14)誠然,對於喬寧弟兄而言,世界和死亡的權勢已經被釘死,因爲他所依靠的生命的主已經復活、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因此他不但沒有懼怕,而且歡喜迎接。弟兄離開兩年多之後再讀,仍然可以感受到那滿滿的信心鼓勵。

今天,我想佔用大家一點時間,分享我最近的一個好消息。

先說為什麼要分享。我們最早來MIT團契是在2003年前後;當時團契需要一點人氣,我們就過來幫忙。聚會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又回到了以前的團契。 從2012年起,我們就全身心加入,一直到現在,所以這個團契就是我們屬靈的家。即便有一些人跟我們還不是那麼熟,但是我們彼此都是家人關係,所以才要分享。

什麼好消息呢?這幾個月以來,我一直有胃炎的症狀,食量大大減少;從三個禮拜前開始,每兩三天就把胃裡殘存的東西吐掉。長話短說,中間省略一萬字,上週五急診住院,經CT掃描和兩次胃鏡,結果是十二指腸上有腫瘤擠壓腸道,使得固體食物難以下移,從而造成困擾我幾個月的胃炎症狀;初步活檢基本認定是惡性腫瘤。下面還要做進一步檢查,確定腫瘤來源、性質及是否擴散等等,然後才能有治療方案。現在吃飯改爲流食。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況。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我為什麼說這是好消息呢?回到信仰,我來引用保羅在《腓立比書》中1章21至24節的論述: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為你們更是要緊的。”

這段經文可以說是基督徒的生死觀。現在我的腫瘤是惡性,就好像我們春節前,上網搶回家的高鐵票,沒搶上,只能坐晚班的綠皮火車;這時車站說,可以把你放在早班高鐵的等候名單,而且大概率會有票,你難道不會覺得這是好消息嗎?因為保羅在這裡說,離世與基督同在好得無比,現在有可能乘早班車回歸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與基督同在,當然是好得無比!有這樣的認知,真的也是從上帝那來的平安,我在病床上聽醫生告知活檢結果時,心情很平靜 。其實這麼多年,也親身陪伴好幾位從癌症開始到歸入主懷的弟兄姐妹,間接地參與和聽聞周邊類似的事不計其數了,每一次都是在準備自己。

當然另一方面,我也要坦誠地講,我們是有情感、有限的肉身人;我們屬肉體的心靈一定會軟弱,在這個層面當然會難過;特別是冀榮,雖然她和我一樣靈性方面沒有抱怨和障礙,求主加給她每天當有的力量去面對未來。

在我們告知了一些弟兄姐妹後,教會團契這麼多年結識的新朋老友們的禱告問候如潮水湧來,非常讓我們感動。舉兩個例子,丁主席的爸爸都說他可以飛過來照顧我;前幾年去了外地的一位弟兄堅持要明天飛回來看我。你們有聲無聲的禱告和關愛我們都感受到了,恕我不能一一點名致謝。

團契的中心使命是敬拜、認識神並實踐神的教導,所以不要把我這點事太當回事;禱告時求醫治更不是禱告的中心,因為在上帝那裡,一切都已確定。我們人是在一維時間軸上,只能在事件發生時才得曉,祂醫治與否都是恩典。所以我們的態度是,在醫療上積極尋求,結果仰望交託。

最後我想引用一段經文,與大家共勉。這段經文實際上是基督徒根本的生活價值觀:“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10:31)”。延伸一下就是⸺或有病,或沒病,都要榮耀神。

願神的平安與我們大家同在!

(2019年11月15日)

張子義牧師爲喬寧弟兄所寫的送別詩刊登於本刊31期封底(https://www.thepulseweb.org/?page_id=3710)。鑫泉姐妹所譜的懷念曲《遠遊》(https://www.jennyhchou.com/遠遊

責任編輯:邵健

都市桃源⸺訪友人新居有感(外一首)

張建

裊裊升騰的晨霧
讓樹的枝杈若現若隱
沙沙而過的微風裡
彷彿有神的呼喚聲

高大壯碩的樹幹上,
有無數細小的植物附生
生命連接,不分大小先後
都來自天地創造之門

生著綠苔的石階
沿著嘩嘩的溪流而行
小徑上落英繽紛,
大自然的馨香之氣依稀能聞

遠離市聲,枕湖而居
黛色湖水充滿安息寧靜
魚兒輕輕地在水面接喋
連鱷魚也變成個小呆萌

在這裡
願做一隻鳳蝶,在花中翩翩起舞
願做一隻金猴,在枝頭飛越翻滾
願做一隻白鶴,在湖中輕柔漫步
願做一隻狍鹿,在林間閃轉挪騰

其實,就做一滴露水吧
生在高高的樹葉尖
滾到美美的花瓣裡
落進茵茵的草葉間
逝於厚厚的泥土中
等待明天,被提至永恆。

外一首、慰問病中姊妹 (和李煜詩“病中感懷”)

倥傯中年路,魔鬼突強梁。風柔緩痛意,雨細潤創傷。
夜悟靈丹語,朝承慈顏光。恩緣何所幸,寸心達君王。

注:君王指上帝

李煜原詩
憔悴年來甚,蕭條益自傷。風威侵病骨,雨氣咽愁腸,
夜鼎唯煎藥,朝髭半染霜。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

作者原屬青橄欖團契,CBCGB長老。現移居佛羅里達州。

責任編輯:潘瀾

施洗約翰 • Fort Machaerus

張子翊

分封的王希律將你下黑牢
可免死,只要給台階(太14:3-4)
何苦堅持至死
說即或不然(但3:18)

提頭來見誰都無妨(太14:10-11)
認同你的說引刀成一快
不認同的說何必呢
留得青山在啊

年邁老母嚎啕。說我兒我兒
憶及初孕馬利亞到訪
隔兩層肚皮呢,纔六月的胎
腹裏你躍動如羚羊(路1:39-45)

未入江湖皮帶腰束
蝗蟲野蜜駱駝毛衣
人說你超時尚環保
纔入江湖瘋傳處處(太3:1-6)

要看甚麼?
風吹動的蘆葦?
穿細軟衣服的有頭有臉
君王貴冑官爺軍頭土豪劣紳?(太11:7-10)

約但河曾洗淨大麻瘋乃縵(王下5:1-8-14)
你撼醒人心。聲嘶力竭:
毒蛇的種類!斧頭已在樹根上
法利賽人撒督該人所有人(太3:7-10)

辯證不辯證都自明:
新郎,抑或新郎的朋友(約3:28)
地上來,抑或天上差來(約3:31)
是那光,抑或點著明燈(約1:6-8)

辯證不辯證都顛覆:
不吃不喝是你,人說被鬼附著
又吃又喝是祂,人說貪食好酒(太11:18-19)
當受洗是你,卻是為祂(太3:13-15)

辯證不辯證都弔詭:
凡婦人所生,無人大過你
天國裏最小的,比你都大(太11:11-15)
誰必興旺?誰必衰微?(約3:29-30)

提頭來見誰都無妨,只想問祂:
“那將要來的,是你嗎?”(太11:2)

2023年8月30日於Boston

責任編輯:潘瀾

John the Baptist, at Fort Machaerus

By Ziyi Chang

In the jail of the tetrarch, your life hangs in the balance,
He’s willing to spare your life if you just keep your silence
Steadfast unto death, you know what’s right, what’s best
But “Even if not” you’ll defy all of Herod’s threats

“Off with your head” is a fate you’ll accept
So echo your friends: “We favor a speedy death”
Those who disagree cry out: “Wait for another matter,
Why risk your head on the king’s platter?”

“My son, my son”, in pain your mother weeps
At the time of Mary’s visit, the unborn baby leaps
Through layers of unknown from inside her womb,
Like an antelope for the reign of Christ is soon

On locusts and honey, attired with camel hair and leather,
You draw people from Jerusalem and Judea together
A trendsetter in fashion and eco-friendly living?
Hearts are on fire from your unconventional teaching

What do we seek there?
Soft reeds in a puff of air?
A ruler dressed in a fine robe?
Or kings, nobles, and officials peddling false hope?

In the shallows of the Jordan, where its waters healed Naaman,
You awaken souls in and around the land
“Axe at the roots, vipers’ brood, hear this solemn command”
Pharisees and Sadducees, you make everyone understand

Debate or not, the answers are plain for all to see:
Bridegroom or friend, who shall the Savior be?
“From above or from the earth?” Let the world hear your plea
A bright light or guiding lamp, whose followers are we?

Debate or not, the most bewildering is witnessed:
The Son of Man receives your baptism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rest
To not eat and drink they call you demon-possessed,
But to eat and drink they declare him a gluttonous guest

Debate or not, a paradox is for all to see:
For all born of woman, none greater could there be
Yet 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the least is you
He must become greater, you must grow less, in the days that ensure

In search of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he the Christ?”
The loss of your head is worth the price

08/30/2023 in Boston

Translated by Lance and Brooke Pan

心靈驛站專欄

隨著心版雜誌從半年刊改版爲季刊,我們正式推出“心靈驛站”專欄。心靈驛站專欄作者群為教會從事教牧關懷、婚姻、青少年輔導專長與心理相關專業工作者。神呼召作者群進入心理關懷與輔導工作;身為第一線的工作者,我們親身經歷與目睹罪入了世界後,人的破碎、無力與無奈。

因著恩典,作者們得以成為生命的導管,以旁觀者與陪伴者的身分深刻體驗天父全方位的愛與醫治,期待藉著專欄文字將我們所見所聞與神長闊高深的愛傳遞出去;也盼望藉著這個小小的窗口提供弟兄姐妹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源,以此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弟兄姊妹與未信主的慕道友,使神的心得到滿足。

創傷與心理健康

吳欣純

2020年至今轉眼間三年過去。隨著時序推移,眾人生活慢慢步入新的平衡。百貨商城重新開始返校購物折扣,暑假期間世界各地人潮湧入城市與觀光景點,餐廳、街道、大眾交通人員滿載,彷彿那段疫情時期各種隔離與篩檢早就離我們甚遠。

乍看之下,疫情曾經存在過的跡象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不復存在;然而,病毒大流行作為全球性劃世代的危機,那段時間全球沒有一個洲不在病毒籠罩之下。直至如今,無論社群媒體、網絡平台或現實生活茶餘飯後的閒話家常中,每每談論到與時間軸相關的話題時,人們不自覺地以“疫情前”和“疫情後”作為時序的分界線,悄悄地提醒我們新冠疫情如何跨越地域限制、超越文化疆界與階級劃分帶來全球性的普遍創傷。

人們或許會雲淡風輕地說道:“那早就過去了”,或是“感謝神供應保守,都熬過來了”。只是,每當夜深人靜之際,當時因為疫情高度不確定性所引起的恐慌和無助、隻身在外遠離故鄉的孤單、經歷家人朋友確診或失去親人的痛苦、確診後陷入工作危機的徬徨和擔憂,或是心急於孩子網課的壓力與缺乏社交的問題,只要一旦回想起來,心仍會突然一沈、脈搏稍微加快、呼吸逐漸急促、焦慮的感覺也慢慢浮現。除了身體情緒和生理反應會隨著回憶湧現之外,還有想法與畫面會在腦海中閃現;上述種種都是身心靈自然的創傷後反應。

大流行的疫情高峰雖不再,然而即便有充足的生活資源、正向的關係連結和創傷復原力,即使生活已步入新的穩定期,很多人事物卻再也回不去過去的狀態。可能是走在路上聽到有人咳嗽時迅速轉身避開,或是購物時習慣的多買一些存糧,下意識裡行爲早已或多或少有些許的改變。

那麽,對於在疫情以前就必須活得比別人更努力,身心靈早已在長期惡性壓力中的個人呢?

創傷與創傷知情照護

“創傷”(Trauma)是主觀與個人性的內在經歷,不單只是發生於該個人身上發生的事件(What happened to me),最重要的關鍵是該個人對所發生事情的理解與感受(What happened inside of me),取決於個人所在的社會文化脈絡、天生的氣質、成長歷程、環境因素以及後天發展,疫情大流行作為歷史性的創傷性事件(traumatic events),縱使普遍性的發生在全球各地,對每一個人造成的短期長期影響卻是截然不同。

大創傷事件(Big T-trauma)一般指對個人產生巨大生理、心理、情感的單一或少數事件。跨群體的大創傷事件例如歷史性戰爭、大屠殺、天災、九一一事件;個體性的大創傷事例可為車禍、失去重要他人、可怖的暴力或性侵等等。當事件本身超過當事人原有的身心資源、社會支援網絡(Social support network)以及身心可承受的範圍(Window of tolerance),會對當事人生理、心理各方面造成影響。

小創傷事件(Small t-trauma)就名稱而言似乎是對當事人本身造成影響程度較低,實則完全不然。小創傷事件代表的是長期性或重複性發生的類似狀況,可能為同一加害者多次反覆的傷害或是不同類型、不同加害者的負面經歷累積,但給當事人帶來雷同的感受與負面意義。小創傷事件往往是不被外人理解或察覺的隱形壓力,也可以理解為童年創傷和發展性創傷。

小創傷範圍很廣,可能是從胚胎到幼年時期,在人際關係(多半是早期親子依附關係)當中所經歷的傷害或是剝奪;從社會面向而言,可能是文化和社會結構性創傷,比方一胎化政策或是台灣傳統社會裡重男輕女的價值觀,女孩自出生開始就籠罩在不被愛或不被期待的陰影下;從家庭脈絡而言,可能是成長過程不定期或長期遭受親人言語和情緒貶低:“你做什麼都沒用”、“長的這麼醜”、“生你沒用,家裡多一張嘴吃飯”、“你看誰誰誰都可以,你怎麼都不行?”。

小創傷從個人經歷方面來看則或許是侵入性的創傷,比方在家中或是在家庭之外遭受霸凌、肢體虐待、性騷擾、性侵害等,也可能是除了外在施加的傷害以外,應該存在卻未曾經歷的經驗,也就是所謂的”忽視”。童年期間所缺失的經驗對個人的大腦和情緒發展更是影響深遠,比方缺乏家庭的溫暖、三餐基本溫飽或是沒有情感上的支持紐帶,將深深影響個人自我價值與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能力。

創傷因人而異

疫情爆發過後三年,有些人度過裁員與財務危機,順利地進入新工作環境或職位;有些人從重病中康復,學會與長新冠症狀並存;有些則調適心態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但就在你我的身邊不遠的地方,有些朋友、弟兄姊妹仍持續疫情帶來的長遠影響:有些家庭在失親、失怙、喪偶的浪淘中浮沈,白天能正常上學、工作、照顧家庭,深夜時翻湧的情緒和孤寂席捲而來;或者是外人不可得知、長期隱形的家庭或關係傷害,在封城時期因為無處可逃,封閉環境下高漲的精神壓力促使衝突、情緒和言語暴力迸發,三年後的現在仍然餘波盪漾,更因為仍在逃不掉的人際關係當中,持續不斷累積增加痛苦。

疫情不僅僅是擾亂,甚至可能完全破壞原本盡力維持的身心靈運作機制(Coping skills/Coping mechanisms)。壓力累積到臨界點時會出現長期的心理健康危機以及病理性的癥狀,生理、心理上在痛苦折磨和情緒洶湧反覆的過程中,甚至會出現自殘、想放棄或想離世的念頭。許多神的兒女甚至是教會的同工與牧者,在這段過程中除了受到內在(過去經驗內化)、外在(現在面對的挑戰),更加上身為基督徒的三重壓力打擊,比未信主的世人心理壓力更加沈重。

第三重壓力來自身為基督徒的內外在期待,理智上正因為知道:“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10:13)。”“你們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耶穌裡保守你的心懷意念(4:6)。”往往,受苦的弟兄姊妹們努力讀經、禱告、聚會;然而,不受控的感受、情緒與想法卻反覆侵入腦海和心靈,面對無法揮去的控告而加倍自責和受挫:“我是基督徒,我應該要喜樂”、“神愛我、甚至將獨生子耶穌賜給我,我不應該埋怨和苦毒”、“我不能跌倒”、“如果別人知道我的想法,他們會怎麼看我?”、“我是不是不夠屬靈所以神責備我?”、“我還是好痛苦,神一定不喜悅我沒有信心”。

最沈重的是,每當當事人願意與身邊人分享困難和挫折時,對方帶著好意給予的反饋或建議反而將當事人推入了更無助的境地:“神不喜悅你懷怨和苦毒”、“我們有神,你要學習交託”、“多禱告和多讀經”、“沒事,聽詩歌唱詩歌心情會好的”;有時甚至不經意的質疑:“你要認罪”、“你要學習放手”、“你信心不夠,要求主加添”,成了壓倒當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陷入更深的心理低潮。

無論再愛神、再屬靈的弟兄姊妹,面對外在不可控的壓力和變化造成的無助感;生理上精神的疲憊、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衡、內分泌與免疫系統低下或長期肉體疼痛;心理上情緒上的反覆變化、負面念頭和想法一再侵擾,原先努力建立起來的平衡機制無法順利運作,最後加上屬靈上各種“我應該”、“我必須”的想法,層層疊加的壓力導致身體和心靈間的隔閡越發加劇,衍生的羞恥和罪咎感使我們本該來到神施恩寶座前得憐恤、蒙恩惠,本應有神作隨時的幫助,卻反而逃避神的面,也加深了我們和身邊弟兄姊妹的鴻溝。最常聽見的就是:“我沒有人可以分享”,“團契裡大家好像狀態都很好,我覺得我很不屬靈”,抑或是敞開心胸與弟兄姐妹分享的內容,或有意或無意被傳出去,因流言而造成雙重傷害。

創傷造成的身心靈影響

神創造的身心靈是奇妙而複雜的多重系統,右手臂受傷流血,傷口附近各種機制會迅速運作,短期進入止血、麻醉的危機狀態,中長期則進入細胞自我修復和皮膚增生復原期;與此同時身體其他各部位會迅速補位,右手臂受傷部位附近的的神經和肌肉會變得更敏感,給大腦傳訊息避免再度受傷,慣用手進入修復期時,大腦會訓練左手去做平常不擅長做的動作,睡覺時身體會下意識地偏向左側以避免壓到傷口。

而當心靈長期在累積的小創傷事件中反覆的受苦呢?

我們精密而複雜的身心靈會有意識、無意識地建立各種不同的管理機制,這些成長過程中形塑的應對方式幫助我們直接或間接地處理小創傷帶來的核心信念。比方說長期在家中遭受情緒壓力、在校又被霸凌,長久下來根深柢固的感受是“我不夠好”、“我不重要”,當被現實事件觸發小創傷累積的傷害時,更多的時候出現的不是意念而是情緒閃現、過去的感覺或生理的反應。

我們精妙的大腦與生理機能在這些長年的有形無形惡性壓力形塑下,面對小創傷建立的內在機制和核心信念促使我們更努力,在學業、工作上過關斬將力爭上游,外顯的表現則是在避免可能的人際傷害之前先逃避或是先反擊,在情緒上豎立起高牆避免紛爭或是下意識的體察別人的需要和同理身邊人的需求。

我們的外在表現與內在對話機制幫助我們面對長期的、重複的、關係上的小創傷,信主後原先有小創傷經驗或惡性童年經驗的弟兄姊妹在神的愛中得醫治,或是正在復原的階段。透過盡力愛主、愛神與愛鄰舍如同自己,努力的在各個生命階段認真操練屬靈生活,建構了安全網絡系統。只是當突發性的大創傷事件則在短時間中挑戰、甚至擊垮了我們的內在外在安全網絡時,面對無力反擊與應對的大環境,觸發了一連串從過去到現在累積的情緒記憶、肉體記憶與生理反應機制,呈現在外的就是心理健康危機和種種症狀。

疫情作為跨地域、全球性的大創傷事件,在大創傷小創傷的夾擊之下成了心理健康危機的完美風暴:害怕、焦慮、氣憤、恐懼、失落、崩潰,一再經歷希望升起卻又迅速燃滅帶來的無力和無助,加上身為基督徒的既定期待,讓教會中已經在受苦的肢體加倍難熬,各種壓力下的個人心理問題將人推入孤單的境地,渴望被關懷但卻又怕在關懷中被再度的質疑或傷害。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從人際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IPNB)、心理神經免疫學 (Psychoneuroimmunology, PNI)和表徵遺傳學(Epigenetics)的角度來看,成長過程因著累積的小創傷事件與惡性壓力,不只反映在個人情緒行為或心理健康,更透過關係和互動從基因層面對群體造成累積的情緒遺傳(Emotional inheritance)和世代創傷(Generational trauma)。

猶太諺語提到“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耶31:29)”,一個人受到的創傷,從個人、夫妻、家庭到一整個社群和文化都無可脫逃其後果,正因我們都活在這個世界中,即便我們沒有經歷過小創傷事件,成長過程中有家庭支持的溫暖,面對壓力也有足夠的內在與外在資源支撐,但在我們的身邊兩個圈子之外必定有人有身心健康的需要。

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1:22-23)。一條手臂受了傷,全身體都會連帶受疼痛並調整方式補償其作用的不足,“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21)。’”我們教會充滿了基督的愛。當有姐妹生產坐月子時,大家會禱告守望、送育嬰用品及探訪;有人生病住院時,總有弟兄姐妹以愛心支持,協調輪流送餐或幫忙照顧小孩,補足肢體的需要和不足。疫情之中我們留意到教會中有更多心理健康的需求,當我們身邊有弟兄姊妹有心理健康上的需要時,我們深為教會的肢體,必定受到影響或一同受苦。

“創傷知情照護”(Trauma-informed Care/Trauma-informed Approach)正是提倡去理解創傷帶給人們的影響,以此為基礎重新理解個人外在的行為和情緒表達,美國藥物濫用暨心理健康服務署(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提出創傷知情應用的四要素分別為:理解創傷對人的影響(Realize)、辨認創傷的表現(Recognize)、以創傷知情的方式回應(Respond)、防止造成二度創傷(Resist Re-traumatization)。

如同前所述,小創傷大部分是發生在童年或成長期間在關係中受到的傷害。神從各方各地召聚我們回到神的家,帶著不同的人生故事以及既定形塑的想法遇見彼此,有時即使知道要在主裡合一和同工,仍在服事過程中受創甚重或是在被關懷的過程當中經歷二次傷害,在教會中受的傷往往比在教會外受的傷痛加倍。

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神正是關係的主,祂來尋找那受傷的羊。祂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太22:32)。”耶穌說:“……我乃稱你們為朋友(約15:15)。”至聖所的幔子裂開,使我們與神得以和好(來10:19-20),我們在關係中受的創傷,耶穌透過祂自己使我們與神重建關係,更使萬事互相效力,使愛神的人得著各方面的益處(羅8:28),也包括內心的傷痕得以慢慢修補。

或許我們有著艱辛的過往與破碎的童年,甚至如今仍然在無法擺脫的關係困境中卡關;或許我們從未體會什麼叫不離不棄的愛,難以相信神會照我們原本的樣子接納我們,更難以相信真的有人會無條件地愛我們,但神已應許我們,我們是神家裡的人了(羅8:15)。我們可以透過理解創傷對個人和群體的影響,以弟兄姊妹的生命作為導管,連結於神活水的泉源,用彼此的生命影響生命,使那受傷的得到纏裹、瘦弱的變為強壯,一同經歷從神而來的醫治和保抱,待傷好了,期待你我能像彼得的岳母一樣,熱病一退,便起來服事耶穌。

作者屬和撒那團契,任職德州執業諮商心理師(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註冊遊戲治療師(Registered Play Therapist)、臨床創傷諮商師二級(Certified Clinical Trauma Professional-II)、眼動減敏治療師(EMDR-trained therapist)。

責任編輯:程嘉

包粽子

書念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箴言10:11)

快到端午節了,小英姐妹喊我到她家裡去包粽子。說實話心裡挺忐忑,既有期待,又像赴考一樣,擔心人家都是高手,包得又快又好,自己包得又醜又慢被人笑。好在姐妹也是基督徒,於是就大膽赴約了。

過程中小英姐妹一直在說欣賞和安慰的話,讓我的心漸漸的安頓下來。我開始在心裡默默的尋求神:我們怎麼樣可以包得更好呢?與神的默默交通,感覺心中有了祂的同在跟帶領,踏實了許多,忐忑的情緒也變成了對自己的接納和鼓勵。於是手裡一個個地包,認真揣摩,腦子裡一點點的回憶過去包過的經驗,不急不躁專注於當下。一次次地默默尋求,彷彿讓大腦裡負責記憶的神經元一個個被喚醒,我手裡的粽子越包越好,形狀由原來的癟塌塌變成了有稜有角,越發漂亮。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兩盆米、幾碗好吃的餡料,已經化成了眼前一座小小的粽子山,真是滿滿的成就感!

還沒高興太久,我的心又被新的憂慮抓住:那些沒扎緊的、漏角的,煮兩個小時會不會變成一鍋粥?小英姐妹說:“不會的,我們可以把漏角的放在上面煮。”對呀!她一句看似不經意的溫柔話語,頓時消除了我的憂慮;她的從容應對,屬靈生命的成熟更是讓我心中充滿喜樂和盼望。

此時不同的經歷,也讓我回想起以前學習新事物時,一遇到困難和失敗就被批評的挫敗感。我弱弱地向她請教:“小英姐妹,你為什麼這麼有耐心呢?你不擔心壞結果嗎?”她微笑著說:“耶穌愛我們,讓我們多說建造人的話。”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凡事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每次從錯誤中領悟的,都讓我們更加接近目標,而過分地追求完美結果,苛責過程的統一,只會徒增焦慮和挫敗感,造成心裡負擔和行動的拖延,讓我們不敢開始和行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深信神以我的本相愛我,是恩典也是真理。

在小英姐妹不斷建造人的話語中,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接納和欣賞,即使不好看的、漏米的粽子也敢送人!哈哈,這是過去的我做不到的,因為過去的我認為:醜粽子就代表了我,會被人笑話。但我現在覺得:粽子是粽子,我是我,醜粽子只代表了我在這方面還可以再練習,包的好看只是時間問題。包的不好看也願意送,是因為感情,這些只是過程,而這個過程也很值得被紀念和肯定。

再次感謝小英姐妹的邀請,讓我有如此豐盛的領受和美味的粽子,身心得餵養;並深切的感受到:主裡的配搭太重要了,彼此的鼓勵和建造不僅讓過程非常喜樂,而且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感謝神!

作者來自望主團契。

責任編輯:Sand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