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總第36期

認識唯一真神

我生長在中國大陸,從小受無神論教育,認為沒有被科學證實的東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儘管來美國後也曾跟隨朋友去過教堂和佛堂幾次,但一直沒有對宗教信仰產生真正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科學有它的局限性。有些東西永遠不可能用科學來解釋,開始相信宇宙間一定有一種超自然力量的存在。

認識救主

今年3月有幸參加教會組織的土耳其—希臘行,旅行的主題是“跟隨使徒保羅踪跡”。與張子義牧師、張師母以及其他弟兄姊妹溫馨的相處和敞開心扉的交流,讓我開始對聖經產生了興趣,有了想了解的渴望。14天的行程我不僅充分享受了沿途的美景和弟兄姊妹給予的歡迎和照顧,而且得到他們對我諸多圍繞“上帝是誰”的問題的耐心解答。

回來後,我在基督耶穌復活節那天(四月九日)開始了我第一次的主日敬拜,也開始參加慕道班的學習。每一堂課的內容都會讓我有所思考。感謝各位講員對我提出的許多問題的耐心解答,讓我對聖經和教會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來的受洗班的學習讓我對基督教和它在推動人類進步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感到很慶幸,因為估計沒有哪個教會能夠提供如此系統性的學習機會。我在教會裡遇到許多優秀的科學家、醫生以及各行各業的精英,這讓我感到驚奇與興奮。聽他們分享對神的理解和認識神的過程,讓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多麼地膚淺,我從前的生活是多麼地空洞,毫無屬靈上的生活。

親歷主恩

在這個屬靈的大家庭裡,我感到從未有過的溫暖。尤其父母在疫情期間先後離我而去,我突然間像掉進了黑色的深淵,從此再也沒有人給我無條件的愛,再也沒有人聽我傾訴煩惱與痛苦。慶幸的是,沒多久我就藉著去土耳其的機會與教會有了接近,讓我又有了回到父母家的感覺。我的職業生涯雖然算是一帆風順,但我的家庭生活卻存在著許多挑戰。姊妹們教我將一切煩惱交託給萬能的神,跟我說神希望我喜樂。雖然我總覺得世間不可能有如此的好事,但我慢慢發現,我的焦慮程度有所改善。神所造就的這個屬靈的大家庭就像是我的心理修復師,為我輸入心靈養分,讓我有勇氣面對現實、接受現實。我的心也因此變得平靜了許多,面對困難和挑戰不再有那麼多的恐懼。

一生跟隨主

雖然我對聖經的學習才剛開始,在將來的學習中還會有很多疑問,但我堅信神就是那個一直存在著的超自然的力量。衪主宰世間萬物,是這個有序宇宙的創造者和維護者。基督教是人類最偉大與最博愛的信仰,沒有基督教就沒有這個能在世上扮演領導角色的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存在。我深信神永遠愛我,時時刻刻滋潤我的心靈,讓我永遠有所依靠。我決心讓主從此住在我心中,聽祂的指引,時刻省察自己的罪,做一個新造的人,為社會做出貢獻,活出神想要看到的樣子。我會永遠讚美這位唯一的真神,將所有的榮耀歸給祂!

主沒有放棄我

在尋找天父的道路上,每個人找到祂的時間、方式都有所不同。有的人出生在基督徒家庭,所以從出生那天起就被帶上了信主的道路;有的人在青年時期大學階段在校園裡接觸到福音,被神感動而走上了信主的道路;也有的人在中年時遭遇不幸或挫折,為尋求神的幫助而決定信主。而我在走向主的這條路上似乎一直在搖搖晃晃,尋尋覓覓。終於在人生幾乎走過三分之二的六十歲這一年才走進天父的懷抱!但我依然感到如此幸運和幸福,並不覺得我醒悟得太晩,因為我還有餘生甚至永生的時間生活在主的世界中,我是何等的蒙福?!感謝主!

與福音擦肩

我出生在一個幸福的小康之家,是一個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乖巧女孩。我的婚姻也很幸運,我與先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愛情。在我們還只有二十二歲,雙雙從大學畢業的那年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我先生從讀小學到大學畢業一直是班上的學霸,他於1986年大學畢業那年,因成績優秀被國家公派到加拿大留學,攻讀化學博士學位,我也於次年到加拿大與他團聚。

初到加拿大時,因為從小受大陸的無神論教育,我們從沒思考過宗教信仰的問題。記得那時在U of A讀書遇上一個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向我們傳基督福音,還帶領我們去教會參加主日祟拜,可我拿著聖經一臉茫然,讀了幾頁感覺讀不懂,也對聖經毫無興趣。在教會參加完主日祟拜和吃完免費午餐後就把神忘到腦後了,後來那位傳福音的女士再聯繫我,我就拒絕不去了。

神的使者再報佳音

再後來我們順利地走上了工作崗位,我們的小家庭也陸陸續續地迎來了三個兒子的降臨。我的先生不僅在事業上很成功和優秀,在生活上對朋友對家人也很真誠,對我更是方方面面的體貼關心和遷就,也是孩子們眼中的好父親!我們兩個人在來北美生活的三十幾年中,忙工作的同時也沉浸在小家其樂融融的幸福之中,似乎沒時間考慮信主之事。但神應該一直還是伴隨我們,沒有放棄我們,因為在我工作的公司中有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一直在找機會向我傳福音。她的一個兒子與我大兒子是同學,所以每次她送兒子來我家找我兒子玩時她都會帶一兩本聖經小故事書給我,可我沒沉下心來認真讀過也找不到感覺,關鍵也是因為忙碌沒有靜下心來思考信主的問題。2014年因我先生工作調整,我們來到了波士頓。

花甲之年尋求神

轉眼來到今年我六十歲的“本命年”,不知是不是因為常言說的“本命年不順”的緣故,我時常感到心中焦慮,還愛發脾氣。我是個性急、愛操心和愛憂慮的人,遇到不順的事情時會寢食難安。因為今年是我小兒子準備申請大學的一年,我會憂慮他的每科成績是否達到了最高,SAT考分是不是最理想,擔心他的申請材料準備得夠不夠充分,等等。我會在小兒子某一項成績沒達到我的要求時發脾氣責備他;我會因為我先生在對待孩子的教育理念上與我不同而大聲的責備我先生;我會因為焦慮而吃不下飯,睡覺會常常半夜驚醒,似乎已經到了憂鬱症的前期。

五個月前的某一天我沉靜下來思考,我問自己怎麼了?為什麼要這樣對待這麼關心我的先生和已經很努力的兒子?突然在腦海中有一個聲音對我說“信主吧”!心中也有一個很強烈的願望,促使我想盡快尋找基督教會,尋求聖經和耶穌基督的幫助,因為我以前聽一個信基督的朋友說她遇到什麼事都會向主祈禱,會把事情交給主做主,然後她心中就平靜了。於是我主動聯絡到一個我認識的基督徒朋友,她聽說我想信主高興得不得了,贈給我一本全新的中英雙語聖經,還每週花幾小時時間專門為我解答問題。

主恩滿滿

說來也奇怪,自從這次我決定尋找主以後,我對聖經的興趣和理解與之前大不一樣。我只用了不到三週的時間就把聖經新舊約讀了一遍,那種如飢似渴的感覺和對神嚮往的心是如此的強烈。記得我第一次來到教會參加主日祟拜時,當讚美神的詩歌唱響時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嘩嘩往下流,而且參加完敬拜後我的心情特別愉悅和滿足!

還有一件很神奇的事是在我決定信主後的某一天,我居然在床頭櫃的抽屜中看到了十七年前那位加拿大同事送的一本約翰福音小冊子和一盤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電影CD。要知道這十七年中我們搬過兩次家,一次是2011年我先生被外派到中國上海工作三年,我們的全部傢俱都被公司漂洋過海搬去了上海,然後又於2014年被搬到了波士頓。我很驚訝這小冊子和CD居然沒被丟掉,還一直留在抽屜中等著我去拾起它們。這一切的神蹟說明神在我心中做了工,祂是如此的愛我,從來沒有放棄我,我是何等的蒙福。感謝主!

決志信主靈命長進

透過讀聖經和近期受洗班的學習在此我有以下幾點感悟和得救見證:

1、對“神”的認知:神是主宰宇宙萬物的主,神愛世人,我們人也是祂創造的,祂會時時刻刻參與到我們每個人一生的生活、職業、家庭之中。回想我以前的生活一直過的比較順利,自以為是自己幸運、命好,現在才明白這其實是神無私大愛對我的恩賜!我今既明白了主的善意,領受了主的恩典,就一定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從今往後要完完全全的順服於主,只有信祂,方能永生。

2. 對“罪”的認知:信主前我自以為我已做得很好,我沒有罪。但藉著讀聖經才明白,除了完美的神是無罪的,其它世人都有罪。回想起來我以前也做過錯事,一定是有罪的。慈愛的主耶穌基督用死為我們代罪,我們沒有理由不信祂。自從我決定信主之後,我感到最大的改變是在行事之前的思考方式,現在做每件事之前我會先想到主,會在心裡問“我這樣做神會喜悅嗎?有沒有損人利己?有沒有犯罪?”

3. 對“善與愛心”的認知:神是最善良最慈愛的天父!祂曉喻基督徒要有愛心和多行善事。信主前我對金錢比較看重,愛貪小便宜,善心也不夠。信主後我願意認罪悔改,以後要多參與教會的同工服事和獻愛心活動,也要多向社會行善和獻愛心。

4. 對“家庭”的認知:透過讀聖經使我更懂得了夫妻是“合而為一”的,要互相尊重。以前我因為性格強勢和說話缺乏思考,在與丈夫和孩子的爭吵中會給他們造成困擾,而且事後我自己也久久不能釋懷。這也是促使我現在決志信主的最大動力之一,因為我想改變我自己。近來有改變的跡象:一是每當我心中焦慮時我就向神禱告,然後情緒就會馬上平靜下來。二是不久前在我與兒子的爭論中,當我感覺到要發火時心裡就想到了神,然後把準備出口的話咽回去了,還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以上就是我信主得救的見證。我迫切地希望受洗重生,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神的兒女。

擁有萬有

晨光透過秋葉灑入窗櫺,草地上的露珠折射出微亮。初秋天涼,手上的咖啡散發出裊裊熱氣,此時的你站在窗邊,會想些什麼呢?這所有的一切從何而來?信仰路上的記憶,像是夜幕中的繁星,目光逐漸聚焦在那幾顆最亮的。

最初的接觸

關於神,最初的接觸在上小學時,有一次舅舅帶我爬山,舅舅問我覺得這山是誰創造的。我想起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但他卻說這都是上帝創造的。那是我第一次聽過上帝,覺得很新奇。我問上帝在哪裡,舅舅說無所不在,我更覺得神奇。舅舅教我背誦了主禱文,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段經文一直在我腦海中,雖然後來沒有聽到更多關於福音的消息,但我知道有天父和祂的國度。

開始去思索

當時九年義務教育讓我們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忙於應付考試,我們知道那些書本上的定理是什麼、為什麼,卻從來不會思考這些規律從何而來。

我上大學之後有了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大學階段的高等數學涉及極限和無窮的概念,讓人不禁思考,現實中的無限是什麼?我想到宇宙,它是無限還是有限呢?是大爆炸形成的嗎?

大學的學習和研究會讓我們發現學到的定理、公理、理論、學說,都是前人對自然現象和人類行為的歸納總結,是現狀下最好的,可以有效解釋自然現象丶人類社會的行為,甚至可以推測還沒有發生的現象。但這些僅僅是對現實的近似描述,都不是永恆的真理。

隨著人類對周圍環境和宇宙認識,以及人類社會行為的加深,這些定理都有失效的時候。無論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只有不斷改進人類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認知。那麼這樣發展下去,科學的終點又是哪裡呢?

那時候我自信地認為,人類的才智能克服一切難題。只要好好學習,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和回答不了的問題。然而,有位哲學老師問我們為什麼活著?有同學說是為了探索世界,有同學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我覺得他們都對,卻又少了什麼。

人們往往在看似充實的生活中忘記了神。

第一次感動

如果不是聖靈感動,人是不可能靠自己去認識神的。認識神這件事本身,就是神蹟。

感謝主的帶領,我來到美國之後,在北卡學習期間,有幸來到北卡的華人教會,身邊的同學也有基督徒。那時我第一次聽到他們的見證。有一位同學說,她覺得未來很遠,有些迷茫,是主給了她一根無形的繩索,牽引著她一步步向前。

在教會新年聚會中,大家唱讚美詩。我像是南郭先生,只是對口型,不發聲,但卻莫名感動,心靈像是被觸摸。不是激動,也沒有悲傷,是內心難以名狀的平安,讓我感動落淚。

從那以後,我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一位大能的神,距離很遙遠,令人敬畏。但我不知道這位神是怎樣的存在,不知該如何去與祂建立連結,保持溝通。我還是不明白生命的意義。

神施予拯救

長久以來,我一直像是溫室裡的花,自我驕傲、自視清高。

主向我們說,你興盛的時候,我對你說話,你卻說:“我不聽!”(耶22:21)罪人愚鈍,無法靠自己認識神,神便用祂的智慧來拯救。

我的孩子確診發育滯後之後,我在Early Intervention機構遇見了教會的姊妹斯堯和淋淋。經淋淋介紹,我來到了CBCGB。

2023年5月,我第一次參加主日敬拜,並且開啟了慕道班的學習。當我發現那些考古的證據、聖經的一致性和真實性、神的創造、弟兄姊妹的見證、科學與信仰是如此統一時,我十分渴慕並深信神是如此真實。

神是創造主

神是創造我們肉身和靈魂的那一位。因孩子的特殊需要,我去過很多治療機構,見到很多生命的疾苦。我發現有些孩子不會走路,有些不會講話,更有些不會吞嚥,只能靠注射獲得營養。人非但不能創造自己,甚至連修復都不能!

神創造了光,從光合作用開始,光轉化為植物的能量,進而提供動物和我們人類的能量,形成生物圈循環。主的恩賜是何等寶貴。不單如此,神也創造了宇宙萬有,從浩瀚的宇宙到一個分子、一個原子,都是祂的創造。

那些精妙的物理常量、光速、萬有引力、絕對零度,向我們指出這一切不是偶然。沒有科學家能夠解釋,光速為什麼是每秒30萬公里這個常數。同時光速決定了精細結構常數,描述電磁相互作用的強度。幾十個宇宙常數中,稍微變化一點,宇宙都不可能存在,這一切不可能是偶然。

恰如創世記中所說,神看著是好的,神看著是甚好的。

創造主愛我

我看見神創造的奇妙,也感受到神對我的愛。

因為孩子的情況無藥可治,現代醫學的未解之謎臨到我。同時還傳來質疑聲,我雖然外表剛強,內心卻時常崩潰痛哭,甚至會想永遠離開。人們常說:“人間的悲歡並不相通”。我時常覺得自己在黑暗的單向隧道裡走,沒有回頭路,也不知未來在哪裡。我常常失去盼望,只想要終結。

但每當這個時候,主耶穌會親自安慰我。

祂本聖潔,卻為罪人流血捨命受鞭傷遭酷刑。祂是榮耀的神,卻在地上忍受屈辱;祂是大能的創造者,卻甘於做卑微的僕人;祂是永恆的神,卻道成肉身,為我們而死。

在看到耶穌受難前拒絕喝醋,肉身不被絲毫麻痺,心甘情願去贖罪的經文,我忍不住流淚痛哭。一個真正聖潔的,卻為罪人而死。在地上的我,又有什麼不可捨去呢?

主賜下安慰

主也用祂的話語安慰我。約16:33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倚靠祂,信祂的名,就在這罪難中得勝了。

彼前5:10裡講:“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苦難讓我認識神,見證祂的恩典。

詩119:71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祢的律例。”主的話語、智慧、和祂所賜下的平安,已教我可勝過苦難。

我從神和祂的話語得到了安慰,並改變了對生命的看法。這是神蹟。

聖經乃神蹟

當我讀聖經時,千年前預言的實現,讓我知道祂的真實;聖經歷時一千五百多年,由幾十位作者書寫,卻始終保持著一致;而且對聖經千年前的教導,無論是愛的真諦丶基督裡的生活丶基督徒的生活守則,竟與我息息相關。

這一切讓我讚歎。除了神,誰還能?!

決志相信主

“我相信神!”的意念出現過很多次。

2023年8月12日,是我來到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CBCGB)的第三個月。我在曾師母和紅芸姊妹的帶領下進行了決志禱告。我相信神創造萬有,護持萬有,是我生命的主,滿有恩慈和公義。聖子耶穌的死為我洗淨罪惡,除了祂以外別無拯救。

加入神的家

CBCGB是地上屬靈的家,我期待每主日來到這裡,學習聖經,參加教會聚會、與弟兄姊妹溝通。我也對先前的問題逐漸有了答案。

那山是耶和華創造而來。“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科學的盡頭是神,科學是認識神所創造的規律。

在神的家中,我體驗到人的罪深刻在基因中,從亞當違背挑戰上帝的權柄開始,罪就進入人。能夠分辨善惡之後,好像智慧增多,但分辨善惡的後果是人所不能承擔的。自己是自己的神,人就陷入自我肯定的驕傲,甚至為自己謙卑而驕傲,最終走向毀滅。人的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他們都忘了神,一個義人也沒有,沒有人明白和尋求上帝,但神的救恩卻從未停止。

人唯有轉向神,順服謙卑,才會有新生。“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神創造的奇妙可畏,無論是宇宙或我們的身體也是。祂話語的力量、超越時間的愛和智慧讓我確信,這樣的一位神是存在的,我將永遠俯伏敬拜!

感謝神讓我們今天正式成為祂的兒女、祂的門徒、祂的僕人、祂的朋友。

盼望和方向

不過洗禮只是一個開始。我希望可以裝備自己把福音按照其他人最能接受的方式傳給他們。

其實我有遺憾,那就是已逝的爺爺奶奶沒有聽見過福音。他們辛勤的勞動、積累,早年生活很困難。他們遠離自己的故土,拋棄所有,從山東去新疆,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養育了後代,開始了新的生活。小時候我對這些不以為然,但我長大後,難以想像他們經歷了怎樣的不公和絕望。他們對那個舊時代,只有一聲嘆息⋯⋯我想如果那時他們認識神,他們的內心會平安許多吧。爺爺奶奶的苦難和他們的力量,一直在激勵我,也讓我看見了神的應許。

哀3:22-23說:“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何其廣大!”倘若他們知道神的應許,那是何等的盼望。

我第二個期待就是不放棄謀事,成事交託給主。當我遇見了不能克服的難題,要麼放棄,要麼即便很努力卻還是焦慮。主耶穌告訴我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

但願我行合主心意的事,將結果完全交託給主,並且“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一切都是為了榮耀神。因為交託,擔子輕省了;因為責任在主,心裡也有源源不絕的力量。

第三個期待是願我能永遠堅固信心,遇見困難的時候不再懷疑,不為自己的軟弱找藉口。神要我們做的,在軟弱中也能做到。要向神禱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4)從求神幫助解決問題,變成求主幫助自己信心成長,求更加認識神丶愛神。就像太6:33所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耶穌基督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最後,我想天父最大的心意就是要我們活出祂的樣式。祂是榮耀的神,卻忍受屈辱;祂充滿大能,卻甘於卑微;祂是永恆的創造者,卻道成肉身,為人的罪而死;我們要活出神的聖潔,永遠榮耀神。

創1:27提到,“神就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我們作為神形象承載者的使命是永恆的。

你可以想像到嗎?若我們每個人,都像耶穌基督那樣,捨己、順服、謙卑,這個世界會多麼美好!“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

我要獻出一切跟隨主,因為我的一切都源於祂。雖在世會有得失,但我不要再患得患失。我本一無所有,找到天父、跟隨祂就是擁有萬有!聖經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願神的慈愛與我們同在,等待主再來!

責任編輯:楊曦文

【編者按】

作者於2023年12月受洗,現屬恩典團契。本文是她的受洗見證。

在編輯過程起初,作者剛抵埗的母親正在ICU病房搶救。編者與作者同屬一個團契,親身見證作者在母親急難中,對神堅定不移的信心。作者在每日往返醫院照顅母親和家人的過程中,雖歷巨大壓力中卻處處流露出對父母、丈夫和孩子的關愛,令人動容。編者尤其看到作者每天禱告,全然把擔憂交托給主,並期盼父母能認識那位愛他們全家的父神,實在感人至深。編者也從本文和跟作者交談中,體驗到作者雖然是剛受洗的基督徒,卻對神的話語有深刻的了解和追求,讓信主多年的編者欽佩。

感謝主,在本文定稿時,神透過優秀的醫護團隊,從幽谷中及時挽救了作者的母親,同時讓她情況漸趨穩定。作者母親的奇蹟康復,連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也呼之神蹟。願主繼續賜下大能,完全醫治作者母親;同時堅固作者的信心,也感動作者全家認識並相信祂。相信神必化此經歷為作者全家的祝福,阿們!

最長的彎路也是最近的歸途

舒展和舒方成長在一個酷愛音樂的家庭,從事理工行業的父母十分喜愛中國的民族樂器:爸爸是業餘二胡高手,媽媽也彈得一手好琵琶。父母把對音樂的夢想,寄託在姐弟倆的身上。

舒展九歲開始學習二胡,12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八年後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1991年在美國底特律,獲美國世界音樂節暨世界音樂家邀請賽特別獎第一名,之後各種演出邀約不斷。在美國走訪親友期間,親友帶她去教會參加主日崇拜。第一次走進教堂的舒展,第一眼就看到了十字架,上帝充滿大能的話語和十字架上的大愛如荒漠甘泉深深地融化了她的心。當牧師帶著她禱告時,她淚如泉湧······。她接受了福音,並於1992年受洗歸主!

箴言書16:18的經文觸動了她⸺“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天父的慈愛,聖經的教導讓她漸漸地明白:恩賜是上帝給的!從此她把一切讓她引以為傲的殊榮放下。1999年她被聖靈感動開始服事主。她發了第一張專輯《榮恩頌》(Praise From Two Strings):“奇異恩典”、“更新我心意”、“基督在我身旁”、“永不改變”等都是其中曲名……2000年5月舒展開始全職全心用音樂來服事主:她要用那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以最高的水準演奏兩根絃上的讚美之音!

從萬元戶到頂級音樂製作人

舒方2歲開始學習拉二胡,五歲學習琵琶,都彈得非常好。高考時,舒方為自己的人生做了第一個選擇:大學就讀國際金融與貿易專業。大學期間,舒方嘗試著做小生意,畢業時成為“萬元戶”。大學畢業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舒方去到深圳打拼。天時地利的環境,讓他幸運地為自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後便開始做投資,驕傲地認為自己想做什麼都能做好!1990年代,舒方開始在中國投資製作唱片,他在音樂製作上展露的才華,使他曾被稱為菁英級音樂策劃、製作人。他是演唱紅遍中國大江南北的歌曲《小芳》的歌手李春波的音樂製作人。後續發行的唱片《一封家書》也大獲市場好評,成為當年的唱片銷量總冠軍。

一切都很順利的舒方在姐姐舒展第一次給他傳福音時,回應的一句話就讓姐姐說不出話來:“姐姐,你這麼笨,你是真正需要上帝幫你。我從小就比你聰明,就不需要上帝,靠我自己就可以了!”。

2005年,就在舒方志得意滿之際,他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事業危機,在變賣了所有產業和個人財產之後,還有上百萬的欠款未付。此時恰逢中秋節,他卻連買機票回家的錢都沒有。他的心中只有無助和迷茫,手裡拿著電話,卻不知可以打給誰?一向認為自己凡事都能運籌帷幄的舒方體會到:“人算不如天算。”舉目無親的他此時承認自己也不可靠!無處可去,無人可依的這一刻,他想起了姐姐曾經給他講過的上帝:“祂是你的避難所,是你隨時的幫助!”。姐姐一直向弟弟介紹的那位上帝,在這一刻終於也成為了舒方的上帝。

最長的彎路也是最近的歸途!舒方嘗試著向自己還不認識的上帝禱告、懺悔、承認自己的軟弱,呼求上帝的幫助。在禱告中他得到很大的感動,使他有力量往前走。後來他把這個禱告寫成了一首歌《禱告得力量》:

“多少次失落彷徨孤單難當,不知道明天該怎樣?沒有了亮光,黑暗吞沒我靈魂無處藏。多少次失去方向沒有希望,不知道人生該怎樣?渴望的眼光尋求幫助,問誰能夠體諒?多少次一個人在街上,淚水在眼眶。我不是想哭,我是很孤獨,誰知我痛苦?禱告得力量,陪我走過人生路漫長,靈不再憂傷,更新我生命,充滿了嚮往。禱告得力量,加給我信心衝開那阻擋。奇妙恩典降臨我的生命從此不再一樣。”

2005年過年時,姐姐舒展給他買了機票到美國和家人團聚。此行舒方第一次去了姐姐聚會的教會,當牧師帶著他做禱告時,他的心再次被聖靈的感動充滿,並把第一次去教會的感動寫成了一首詩歌《耶和華神啊,我愛你》:“愛是祢给我的所有,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求祢的聖靈降下,永遠充满我心!我的全人被祢震撼着,呼喊祢的名字,耶和華神啊!我愛祢!”

舒展說:“我1992年信主,直到1999年懂得回應主的愛。可是弟弟一信主,就對主大發熱心。”舒方說:“神賜恩給謙卑人。”他要把最好的給上帝,所以他開始學習用心來歌唱,並花了七年的時間沉澱並製作了讚美專輯《心底的溫柔》,於2012年出版發行。

舒展信主後就開始給家人傳福音,父母都相繼信主。舒展為弟弟舒方禱告十三年半,舒方終於2006年2月受洗歸主。舒方現服事於非盈利機構——美國GLORY歌老匯,並衷公益事業。近年來姐弟倆攜手為傳遞這份屬天的大愛,跑遍大江南北。並製作了二十幾部福音短片,以及數張原創福音唱片,熱銷海內外。

願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充滿奇異恩典的音樂作品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心與筆的《神國》使命

2023年12月9日KRC(Kingdom Resources for Christ)講師團隊在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CBCGB 舉辦了一堂精心規劃的文字精華啟發課。用蘇文安牧師(錄影教學)结合吳信惠和林敏雯兩位老師主領在現場的習作和活動。用短短五個小時的美好時光,讓學員們親歷何謂“心與筆的飛躍”!以“浸潤神國文化、活出神國精兵質素”為目標,在寓教於樂的課程中,使大家有深刻甜美的靈性、知性、感性交流。
當天晚上《心版》同工採訪了KRC協會創始人高俐理姐妹,並與吳信惠和林敏雯兩位老師晉行了福音文字工作的交流與分享。
高俐理姐妹(Lily K. Yang)生於台灣。大學後赴美深造,工作近三十年。多年來除了在美國企業界擔任資深高級管理工程師與高階執行主管,同時亦從事福音文字工作。除了在工業界的研習會任講員,也常受邀為教會與營會講員;前《使者》雜誌主編,現任“神國資源為基督”(Kingdom Resources for Christ⸺KRC)協會創始人,與《神國資源》雜誌發行人。
暢銷書《直奔標竿》、《標竿人生》、《疾風烈火》等書譯作,是她結合了管理、教會及文字三方面多年心得的成果之一。而致力於融合現代管理科學、文字傳播與基督信仰三者,並將之充分展現於華人文化社會中,乃是她長期努力的重要課題之一。
俐理生長在一個四代服事主的家庭。其曾祖父高長(1837-1921)即為台灣第一位信徒(1865)及牧者(1867),而音樂、醫療與傳道乃其家族世代傳承的聖召。
在百餘年基督教家風的薰陶下,俐理以其管理科學的專業素養所開創的“神國資源為基督”,其意義不只是在於一項事工,更著重於華人教會突破性發展所作的文化轉植工作,亦為其思考當今華人教會所面對的世紀性挑戰,所展現出來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之起步。並實際投身於職場宣教。

以下是高俐理姐妹的分享:

信主被造就的經歷:我是第四代的基督徒,我的曾祖父高長是台灣第一位本地傳道人,1865年開始服事主。我們家族的服事已有約160年,在歷代當中出了幾百位牧師。這是神給這個家族的一個命定⸺服事祂的家族,也跟我的曾祖父的價值觀有絕對的關係。我常想:我們這個家族能為後代留下什麼?曾祖父留給我們的家訓是什麼?我覺得這對我今天所做的一切有很大的影響。
我的曾祖父20幾歲從福建泉州到台灣,他有幸在台灣聽到福音後信主,並被蒙召成為神的僕人。曾祖父在台灣傳福音一輩子很辛苦並遭受逼迫。當時他的交通工具就是雙腳,一條扁擔兩個筐:前面放他的換洗衣物和聖經還有一些重要的物品,後面那個筐裝蕃薯乾。他就這樣一個鍋子一路野炊,到一個村子就進去找那個村的長老,給他們傳福音。有時全村人都信,他就跟他們一起幾個月,建立一個教會後再走。如果人家不信的話,就會被逼迫被趕走。
我的曾祖父在世75年,當他年紀老邁時,他沒有留下什麼財產給子孫,但他給後人留了一句話:我高長沒有留下任何地上的產業給我的子孫,我一輩子留給他們的是活產⸺神的話。他拿著他的白話文聖經說:我的子孫如果信靠神的話,他們必蒙福!神確實很祝福他的五個孩子:我的祖父是家中老四,是臺大醫學院的早期畢業生,也是當時台灣少數精通英文的學者。他有五個兒子,其中兩位就是牧師。曾祖父讓我知道什麼是最寶貴的,因此我也不覺得我需要留什麼產業在地上給子孫。我要像曾祖父留下的那份產業⸺可以祝福我的後代,祝福更多的人!
我小時候特別怕死,感覺我無法控制時光的流逝,害怕自己會很快老去,我常常思考該怎麼辦?在我的信仰裡我知道有永恆,是一件很神秘,讓我嚮往的事!我必須要有永恆的把握,必須跟這位永恆的上帝連結,才能有平安!在我11歲的時候就決志信主⸺一生主權交託给耶穌基督,我一生要事奉主!我的成長當中也有許多背叛,但是神是信實的,祂從沒放棄我!
神的呼召:
我一生要事奉主!我應該要用什麼方式來事奉主?文字是充滿力量的。我翻譯了屬靈書籍《直奔標竿》,《標竿人生》和《疾風烈火》,並把這些書推薦給華人社會。我常思考教會的目的是什麼?教會要常常反省是否照著神的心意?在處理屬世與屬靈的許多問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把教會導向一個對的方向?
我們知道主耶穌講的“浪子回頭”只用了136個字,其包含了豐富的神學。我覺得自己是長子,也是小兒子。我看到了神怎樣接納我,那種感動讓我每一次讀到都會流淚。九十年代我擔任《使者》雜誌主編時,屬靈雜誌文章很荒涼,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講故事,有時候我要把收到的文章從頭到尾重寫一遍。苦於稿源缺乏和邀稿困難,我有了籌辦文字營、培訓文字同工的念頭。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蘇文安老師的認同,他欣然接受參與教學。於是1999年KRC开始了第一屆文字營,之後我們除了舉辦文字營和籌辦其他營會外,2005年開始出版《神國雜誌》,使用這本雜誌成爲服務眾教會、造就眾聖徒的橋樑。
神給我們每一個人有不同的恩賜,我們不需要每個人做同樣的事情,但我們需要有很活潑的信仰。這就是《神國資源》(KRC,Kingdom Resources for Christ)在推動的。
KRC就是要鼓勵每一個基督徒活出真正豐盛的有熱情的生命,而不是在禮拜堂裏“坐着的基督徒”。因為我們的主應許我們:祂來是要讓我們得生命,並且得更豐盛的生命!我常常會問弟兄姐妹,你們覺得有更豐盛的生命嗎?能否舉例讓我覺得你有更豐盛的生命……?我們鼓勵弟兄姊妹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恩賜,用於神的國,作忠心又良善的僕人,不要埋没了神所賜的才幹,成為又惡又懶的僕人。
KRC是一個文化的事奉,也是一個幫助大家建立信仰的事奉,我們的主耶穌來救贖我們⸺是捨命!為什麼我們需要做一些文化層面的事奉?我們讀聖經就會發覺神的話是兩刃的劍,它力道無比,常常挑戰我們很多的思維。我們盼望把這樣的挑戰放在整個教會界的當中,讓所有的基督徒知道他們必須重新去過濾很多他們帶來的文化包袱。我們常會問這個信仰應該是麼樣?
《神國資源》為什麼要強調神國?因為我們必須常常從信仰的角度去過濾我們的思考,KRC就在做這樣一個重整工作。我在看稿的時候會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文章裡所帶出來的東西是否讓人誤解?所以我們必須要反覆琢磨,盡力釐清。在2023年春天的一個營會,我們對福音派的未來做了一個思考探討:我們對神的認識其實像瞎子摸象,人真的能夠有辦法認識神嗎?除非神自己來啟示我們。所以我們人必須要謙卑!KRC就是要用謙卑的精神讓我們真的能夠虛心地來認識神。當我們在教會裡都能這樣謙卑地來尋求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教會就會很祥和,因為沒有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強的時候,我們就會願意聽別人的。我們盼望的就是去建立一種有謙卑精神的文化。
KRC的異向和展望:
以往《神國》雜誌平均约有5%的讀者奉獻,几年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經歷了許多慘烈的挑戰。2023年底我們的財務已經到無法支付以後的各樣開銷,我們相信神是讓我們轉型。以前我們辦營會,但是後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少,我們賠錢很大。目前,我們發現越來越少人能靜下心來讀紙質的文章。我就開始觀察在網上的電子刊物(Christianity today),我在網上追蹤了它好幾年,觀察他們怎樣做電子刊物,也發現必須要這樣做。因為打印刊物的速度已經太慢了,並發現作者必須跟讀者有互動。因為一篇文章發了之後,馬上就有讀者寫出回應文章。這樣大家可以連續討論下去,就讓這個論述變得更完整,這就是現在的交流互動方式。而且這種方式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因為很容易轉發。只要有紙刊,人們就不會有這種慾望上網,除非有特別的情況。還有影音也很重要,所以KRC將來可能會請作者錄一段影像,說明為什麼要寫這個題目。因為每個人都想要知道故事背後的故事,這就是我們講的轉型。當然我們的轉型也跟成本有關(印刷成本,寄費和所有的時間成本都太高)。
《神國》雜誌旨在分享神國資源為基督的異象與使命,欲藉此文字事工勉勵基督徒,並挑戰讀者發掘本身的才幹,不斷地突破自己本身以及外在環境的限制與傳統的框架,在神所呼召的崗位上,盡力發揮恩賜才幹來服事人、影響社會,以此來參與神國度的建立與擴展。轉型後的《神國》雜誌將集文字、影音,能快速與讀者互動的網络形式呈現。這就是KRC的異象和展望!

【編者语】
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時代:臉書、微信、微博、博客、YouTube、TikTok、電郵等各類互連網的傳播技術,以海量的信息吞噬我們的時空。但並非每篇文字都有強大力量,可以讓人願意閱讀,按讚或推轉,甚至在生活中引發行動。許多毫無特色的文字瞬間就被淹沒,不見天日。這其中也有大量承載信仰的文字,因為嚴謹、生硬又重複,不但無法撼動靈魂,反而化為文字大海中的一堆堆泡沫,轉眼消失。
如何用文字觸動人心?如何靠筆尖力量觸摸靈魂,傳遞福音?
如何透過文字書寫人生經歷及生命智慧来啓迪心智、激勵人心、提昇靈命?

Anchor of the Soul

Taylor Birkhimer

Driving around, you may have noticed the signs on your neighbor’s front lawn that say: “In this house, we believe black lives matter, 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 no human is illegal, science is real, love is love, kindness is everything.” 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secular creed.” A creed is something that is a statement or confession of belief. There is a book written about this very sign called for its namesake titled, “The Secular Creed” and it talks about how this sign is post-Christian in nature. Post-Christian in this sense is that the ideas proclaimed are only possible because they stand on a Christian intellectual heritage. It does not mean the ideas are Christian themselves but are only able to be held because the intellectual heritage of Christianity paved the way.

What leads us to discouragement, fear, and despair?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secular creed and the progressive post-Christian ideologies our culture promotes? It is easy for many of us to become discouraged because we feel as though we as Christians have lost the culture war and the culture is drifting further and further into liberal ideologies like the ideas espoused in the secular creed. I know parents of youth in particular feel uneasy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 youth are growing up in.

This brings me to the main point of this article: when we are prone to discouragement, fear, and despair because of the brokenness of this world, we must hold fast to Jesus as our steadfast anchor of the soul.

I’m not sure what you fear or what might lead you to discouragement. For Abraham in Hebrews 6:13-20, he was waiting years upon years for the promises of God to be realized for him. For us, maybe it is the secular environment we find ourselves in, or maybe it’s personal doubts and struggles, or problems in our family. Regardless of what it is, these Bible verses are urging us to anchor ourselves to Jesus.

So, what do you fear? What brings you discouragement, or leads you to doubt the promises of God? Whatever comes to mind, remember that as we go on.

Abraham and the Promise of God

Abraham is given as an example throughout the book of Hebrews and the Old Testament as a faithful recipient of God’s promises and in many cases one to imitate. “Abraham believed God, and it was counted to him as righteousness. (Romans 4:3; Galatians 3:6; James 2:23)” But we also know that Abraham’s life was not all blessing and no trial and neither was he faithful perfect in all times. Abraham waited 25 years from the time God promised him offspring and land until Isaac was born and that was after Abraham was already an old man. Further, God called Abraham to offer Isaac as an offering – to sacrifice his son for whom he had waited so long. Abraham did not waver in his faith, thinking God would raise Isaac from the dead.

In verse 13, it says that God swore to Abraham based upon God’s self. This points us to something unique about the ancient Near Eastern history that Abraham was a part of. Whenever one person swore an oath or made a covenant with another person, the penalty for violating that oath was death. These verses in Hebrews not only focus on God’s promises to Abraham of offspring with the direct quotation from Genesis 22, but also encompass all of the promises God made to Abraham including the covenant ceremony in Genesis 15.

In Genesis 15, we see God’s covenant ceremony with Abraham. Starting in Genesis 15:9, God tells Abraham to take some animals and cut them in half. This was the normal covenant ceremony, as both parties would cut the animals in half, let their blood flow through the middle, and each party would walk between the sliced animals to illustrate very vividly that they would become like the animals if either part should violate the covenant. When God swore to Abraham, he swore by himself – by his very life.

What is incredible about Genesis 15, is that God is the only one who passes through the sliced animals. God made an oath not only to fulfill his side of the covenant but also Abraham’s. You can think of tens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narrative because we see very quickly that Abraham does not live up to his end of the covenant. By the covenant ritual, God should die. But how can God die? We now know, at that moment the Lord God placed the death penalty upon his Son Jesus Christ. We see the gospel in the atonement central to the message of Scripture all throughout, and especially here with Abraham.

What does all of this stuff about Abraham have to do with us? As I teach youth, I am always thinking of the question, “ok so what?” and in this passage, there is a very clear connection between God’s promises to Abraham and us. Look again at verse 17 where God desired to show more convincingly to the heirs of the promise. Who are the heirs of the promise? The promises to Abraham were not only for the Jews – his direct descendants, but God’s promises to Abraham have global significance in that all who walk in the faith of Abraham are descendants of Abraham (Galatians 3:7). That means if you are here today and your faith is in the Lord Jesus Christ, you are who verse 17 says is “the heirs of the promise.”

The author tells us in the second part of verse 18 what the purpose is of God’s showing more convincingly his promises to the heirs of the promise. The second part of verse 18 says that “we who have fled for refuge might have strong encouragement to hold fast to the hope set before us.” What is that hope? Verse 19-20 “We have this as a sure and steadfast anchor of the soul, a hope that enters into the inner place behind the curtain, where Jesus has gone as a forerunner on our behalf, having become a high priest forever after the order of Melchizedek.”

How do we anchor ourselves on Jesus?

The author of Hebrews is so clever as he describes Jesus as being an anchor. I’m not a sailor, but I know anchors go down deep into the ocean to anchor a ship in its place. What’s great about this analogy is that our anchor is not one that goes down deep, but goes up deep into heaven, into the holies of holies in the Priestly order sitting next to the right hand of God. There’s a lot more that can be said about that, but the point is that Jesus is the anchor of our souls and a source of hope.

If our household had a creed posted, what would it say? Would it expose any idols? What would a creed look like to show that Jesus is the anchor of our families? Would our families’ creed reveal that we have anchored ourselves in Jesus or something else?

I am the youth minister for our church and so I have a special duty to both the youth and their families, so as I seek to apply this text, I want to focus on how we can apply it within our families.

When I think about Jesus being the anchor of our families, two passages come to mind:

Joshua makes a statement that this household will serve the Lord. Deuteronomy gives us a picture of what serving the Lord looks like:

In the world of youth ministry, all the experts are talking about how we can r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of youth so that they would live for Christ, and they would have Jesus as the anchor of their souls. So much of what the experts are focusing on right now i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mily in reach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s a youth pastor, I get maybe 2-4 hours a week with your students; you get much more. As a youth pastor, your kids come under my leadership when they’re around 11 or 12. They come under your leadership when they are conceived. Even in the passages we just read in the Bible emphasize that parents are the primary disciples of their kids. How are we going to r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church is not on the frontlines of that battlefield alone, but the family is there as well. It’s not even the church that carries 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it’s the family. In the Scriptures, the primary emphasis is on fathers and parents to pass the faith along, but as grandparents, aunties, uncles, cousins, and older siblings we can do this too.

So how can we anchor our families in Jesus and thus r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heavy news is this burden is heavy,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being faithful is not that hard and each of us can do it.

Come to church

It may seem so simple, but yet this is so important for many reasons. God did not create us to do the Christian walk in isolation, but in community with others. We can worship God on our own, but so much emphasis on Scripture is coming together as his corporate people to worship him. When we come to church we are encouraged and we hear the Word of God.

Coming to church every Sunday is not always easy. Life can be really busy at times, and there are some legitimate reasons to miss Sunday worship or to tune into the livestream.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us,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time, we should be physically present at church for corporate worship. This shows that we value what God values. This shows that during the busyness of life, we will not allow it to take over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us, passing that value down to the younger ones in our family.

If we confess this as a creed, it would be “In this house, we will worship the Lord together with the church.”

Anchor your soul in Jesus, and live as salt and light before your family

Anchoring our souls to Jesus also has profound personal significance and this is the most clear application of the passage. We first must trust in Jesus, repent of our sins, and follow him. We must find joy in the life of a disciple of Jesus Christ. We must not only know about Jesus, but we must know Jesus and trust him personally. Then, we can be the salt and light of our families and world.

It is a powerful instrument in God’s hand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seeing their parents pray, read the Bible, and commune with God. It is a powerful tool in God’s hand to lead them to Jesus when we can admit our shortcomings to our kids. This can be so hard. When we get impatient with our children and lash out in anger, can we admit our wrongdoing and ask for forgiveness? It’s easier to blame our children or the circumstances, but the reality of the gospel is that all of us are sinners. Can we live out a genuine gospel lifestyle in our homes that is willing to admit when we are wrong and ask for forgiveness? The gospel is not that we must perfectly obey God’s commands, the gospel is that we are sinners and on our own can never obey God’s commands.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Jesus died for our sins. That truth frees us to admit when we are wrong, not only to God, but also to others. This is how we can be salt and light to our families.

Do worship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at home

Deuteronomy 6 which we read just a little bit ago talks about how we ought to teach our children about the law of God in everyday life – when we sit in our homes, wake up, and walk about our day. Do you talk to your children about the hope you have in Jesus as the anchor of your soul? Do you teach them the Word of God? Do you read Scripture together, pray together, or worship together at home? If the only time we look at God’s Word or worship him is at church, then it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we are truly following him or just putting on a face. If Jesus is the anchor of our souls, if he is the hope we proclaim, then our lives should overflow with Jesus.

Doing worship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at home is not super complicated and is something you can start small today. If you’re starting from nothing, pray together before a meal or before bed. Pick up the Bible and read a few verses in the evening and sing worship songs together. It doesn’t need to be every day, but a couple of times a week.

Another thing we can particularly do 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is to catechize them. Catechesis is an ancient spiritual discipline that the church has practiced since almost the beginning. It might involve memorizing certain creeds like the 10 commandments or the Lord’s prayer. My son just turned 3, and we have already begun catechizing him. We will ask him, “What is life all about?” and he will reply “Jesus on the cross.” We are very busy, and so we will frequently ask him these questions while we’re driving in the car. This is what Deuteronomy means when it says to teach these things to our children when we go down and come up. Use the time intentionally.

As I share all of these things, the older your children are the more difficult it will be to put these things into practice. Start when your children are 1, not when they are 11 or even 5. Remember, we will never be perfect, but let our lives reflect the One who is perfect, Jesus Christ.

Conclusion

Here’s my plea for you: First, make Jesus the anchor of your soul, and second, live your life in a way that reflects the truth that Jesus is the anchor of your soul, and lead others, first and foremost your own family to see this beautiful truth.

I want us to close by remembering what we thought of at the beginning, when I asked what it is that you fear. Bring this to Jesus and find hope in him in the midst of that uncertainty. Let me close by reciting the important truth that Jesus is our hope as we see from the New City Catechism question 1:

What is our only hope in life and death?
That we are not our own but belong, body and soul, both in life and death, to God and to our Savior Jesus Christ.

如同靈魂的錨

當你行在社區裏的時候,可能會注意到有些鄰居家草坪上有這樣一個標誌,上面寫着:“我們家相信黑人的生命很貴重,婦女的權利是人權,沒有人是非法的,科學是真實的,愛就是愛,善良就是一切。”它被稱為“世俗信條”。信條是信仰的聲明或告白。有一本關於這類標誌的書,書名取了同樣的名字《世俗信條》。書中談到了這個標誌在事實上是如何成為後基督教的。“後基督教”在這裏是指所宣揚的思想是基於基督教的知識遺產。這些思想本身並非基督教的,而只是因為這些思想能夠得以成形得益於基督教知識遺產鋪平的道路。

是什麼導致我們灰心、恐懼和絕望?

你對我們的文化所提倡的“世俗信條”和漸進的後基督教意識形態有何看法?我們中的許多人很容易灰心喪氣,因為我們覺得身為基督徒,我們已經輸掉了文化戰爭,而文化正越來越傾向於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例如世俗信條中所擁護的思想。我知道青少年的父母尤其對青少年的成長環境感到不安。

這引出了這篇文章的要點⸺當我們容易因為這個世界的破碎而灰心、恐懼和絕望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耶穌,作為堅固我們靈魂的錨。

我不知道什麼會讓你害怕,或是什麼會導致你灰心喪志。對於《希伯來書》6章13至20節裏所講的亞伯拉罕來說,他年復一年地等待上帝應許的實現。對我們來說,也許是我們所處的世俗環境,也許是個人的疑惑和掙扎,或是我們家庭的問題。不管是什麼,今天的經文都在敦促我們將自己錨定在耶穌身上。無論是什麼讓你害怕、灰心或懷疑神的應許,請始終記住這一點。

亞伯拉罕和神的應許

希伯來書和整本舊約全書多處以亞伯拉罕為榜樣,他以信心接受上帝應許,所以在許多地方都值得我們效法。“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羅馬書4:3加拉太書3:6雅各書2:23)。但我們也知道,亞伯拉罕的一生並非全是祝福,沒有考驗;他也有過信心軟弱的時候。從神應許給他後裔和土地到以撒出生,亞伯拉罕足足等了25年,那時他已經很老了。之後,神又呼召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作為祭物⸺犧牲他祈盼很久才得到的兒子。亞伯拉罕這時的信心並沒有動搖,相信神會讓以撒從死裏復活(希伯來書11:19)。

希伯來書6:13節說,神指着自己向亞伯拉罕起誓,這向我們指出了亞伯拉罕所屬的古代近東歷史的一些獨特之處。每當兩個人發誓或立下契約時,違反誓言的懲罰就是死亡。《希伯來書》直接引用創世記第22章,重點在神對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也涵蓋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所有應許,包括創世記第15章中的立約儀式。

在創世記第十五章,我們看到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儀式。從創世記15:9開始,神吩咐亞伯拉罕宰一些動物切成兩半。這是當時常用的立約儀式⸺將動物切成兩半,讓血從中間流過;立約雙方從被切開的動物身體兩半之間走過,非常形像地說明,如果任何一方違反約定,就會變得像這些被切開的動物一樣。當神向亞伯拉罕起誓時,他是指著自己起誓⸺指著自己的生命起誓。

創世記第十五章裏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只有神從這些動物身體兩半之間穿過。這說明神不只要履行聖約裏屬神的一半,也要替亞伯拉罕履行他的那一半。你可以想象這段舊約敘述中的緊張氣氛,因為我們很快就將看到亞伯拉罕沒能夠履行他的那一半職責。按照聖約儀式,神應該死。但神怎麼會死呢?在那一刻,主我們的神將死刑判給了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整本聖經都貫徹始終地向我們傳遞著代贖的福音信息,在這段有關永生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故事中尤其明顯。

這些關於亞伯拉罕的事情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當我教導青少年時,我總是在思考這個問題:“那又怎樣呢?”在這段經文中,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其實也是對我們的應許。再看看第17節,神希望向承受應許的人表明這一點。誰是承受應許的人?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不僅是針對猶太人⸺他的直系後裔,也關乎所有遵循亞伯拉罕信心而行的人⸺他們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加拉太書3:7)。這意味著,如果今天在這裏的您相信耶穌基督,那麼您就是第17節裏說的“承受應許的人”。

作者在第18節的第二部分告訴我們,神向承受應許的人更令人信服地表明祂應許的目的是什麼。第18節的下半部說,“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前頭指望是什麼?第19至20節:“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內。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子。”

如何將自己錨定在耶穌身上?

希伯來書的作者非常聰明⸺將耶穌描述為錨。我不是水手,但我知道錨會沉入深海,將船的位置固定。這個類比的偉大之處在於,我們的錨不是向下,而是向上深入天堂,進入至聖所中坐在上帝右手邊的大祭司那裏。關於這一點還可以講很多,但重點是耶穌是我們靈魂的錨和希望的源頭。

如果我們家裏貼一條信條,會寫什麼?會不會顯出我們的偶像?怎樣的信條才能顯示耶穌是我們家的錨?我們的家庭信條是否表明我們已經將自己錨定在耶穌身上,還是在其它東西上?作爲教會的青少年牧師,我對青少年及其家庭負有特殊的責任。所以對於這段經文的應用,我想把重點放在我們如何在家庭中應用它。

當我想到耶穌是我們家的錨時,腦海中浮現出這兩段話:

約書亞聲明他和他的全家將事奉耶和華。申命記為我們描繪了事奉耶和華的情景:

對於青少年的事工,所有的專家都在談論我們如何影響下一代,讓他們為基督而活⸺讓耶穌作為他們靈魂的錨。專家目前關注的焦點是家庭對於影響下一代的重要性。作為一個青少年牧師,我每週可能有2至4個小時與你們的孩子在一起;你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要多很多。身為青少年牧師,你的孩子在11或12歲左右開始接受我的帶領,然而他們從一出生就受到你的影響。在我們剛剛讀到的聖經段落中也強調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管教者。我們將如何影響下一代?處於戰場前線的、承擔首要責任的不是教會,而是家庭。聖經主要強調的是父母親傳遞信仰,但作為祖父母、阿姨、叔叔、表兄弟姐妹和年長的兄弟姐妹也應該這樣做。

那麼,我們要如何將家庭錨定在耶穌身上,進而影響下一代呢?壞消息是這個負擔的確很重,但好消息是堅定信心並不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1.來教會
可能這看起來很簡單,但有多種原因使它非常重要。神創造我們不是要我們孤立地走基督徒的路,而是要我們與他人一起行走。我們可以靠自己敬拜神,但聖經強調信徒聚集在一起敬拜祂。當我們來到教會時,我們會彼此受到鼓勵並聽到神的話語。

每個週日去教堂並不總是那麼容易。生活有時可能真的很忙碌,並且有一些合理的理由錯過主日崇拜。絕大多數的人在絕大多數時間裏都應該來教堂進行實體敬拜。這顯示我們重視神的心意,表明我們不會讓生活的忙碌取代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把這一點作爲家庭信條,可以爲“在這個家裏我們要與教會一起敬拜主”。

2.將你的靈魂錨定在耶穌裏,在家人面前作鹽作光

將我們的靈魂錨定在耶穌身上也具有深遠的個人意義,並且是對這篇信息最清晰的應用。我們首先必須相信耶穌,悔改我們的罪,並跟隨祂。我們需要在作耶穌基督門徒的生活中收穫喜樂。我們不僅要風聞耶穌,而且要真正認識並相信和親近祂,然後我們就可以成為家庭及世界的鹽和光。

對孩子來說,從小到大看著父母禱告、讀聖經、與神親密交通,這是神手中強而有力的工具。能夠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也可以作爲神手中的有力工具,可以引導他們歸向耶穌。能做到也不容易。當我們對孩子不耐煩、憤怒地發脾氣時,我們能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請求原諒嗎?責怪我們的孩子或環境很容易,但福音中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我們能否在家裏活出真實的福音生活方式,在犯錯時願意承認並請求寬恕?福音不是要求我們完全遵守神的誡命,而是說我們都是罪人,單靠自己永遠無法遵守神的誡命。但好消息是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這個真理讓我們得自由,可以坦然無懼地承認自己的錯;不只是對神,也是對其他人。這就是我們成為家人的鹽和光的途徑。

3.家庭敬拜與靈命塑造

申命記第6章談到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關於上帝的律法⸺無論是在家中起來、躺下,還是行走。你是否與孩子談論你對自己靈魂之錨⸺耶穌的渴望?你教導他們神的話嗎?你們在家中一起讀經、一起禱告或一起敬拜嗎?如果我們只是在教堂才讀神的話語和敬拜祂,那就是個問題:我們是真正地跟隨祂,或只是表面工夫?如果耶穌是我們靈魂的錨,是我們信靠的盼望,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應該滿溢出耶穌來。

在家進行敬拜和靈命塑造並不是非常複雜,你今天就可以從小事做起。如果你還沒有,可以在飯前或睡前一起祈禱。晚上拿起聖經讀幾段經文,一起唱敬拜詩歌。不需要每天都進行,可以從一週兩次開始。

我們可以為兒孫們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對他們訓練教義問答。教義講授是教會幾乎從一開始就實行的一項古老的屬靈紀律。它要求記住某些信條,例如十誡或主禱文。我兒子剛滿三歲,我們已經開始教他教義問答了。我們會問他:“生命是什麼?”他會回答“是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很忙,開車的時候我們會常常問他這些問題。這就是申命記所說的,當我們起來、躺下的時候,要教導孩子這些事情,有意識地利用時間。

對於上面的分享,當你的孩子年紀越大實行起來就越困難。從孩子1歲開始,而不要等到5歲或11歲。記住,我們永遠不會完美,但是讓我們在生活中反映出完美的那一位⸺耶穌基督。

結論

這是我對你的懇求:首先,讓耶穌成為你靈魂的錨;其次,讓你的生活方式真實地反映出耶穌是你靈魂的錨,並讓其他人,首先是你自己的家人,看到這美麗的見證。

我希望大家還記得在本文開始時我所問的:是什麼使你害怕?把這些不安都帶到耶穌面前,在祂裏面有盼望。結束之前,讓我們一起來記住這條重要真理:耶穌是我們的盼望,正如《新城要理問答》中所說的:

《新城要理問答》問題1:
你無論是生是死,唯一的安慰是什麼?
我無論是生是死,身體和靈魂皆非己有,而是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

提比哩亞的問答

潘儒達

人生裝備

在今年的美國橄欖球Super Bowl總冠軍賽中,Chiefs隊打敗了49ers隊,從而拿到總冠軍。獲勝球員在接受採訪時,他們說“榮耀歸於神”。職業比賽中,有的球隊拼到最後,也有的球隊季賽打完前很早就已經知道自己無望得冠了。之後這些比賽他們幹甚麼呢?很多球隊是在練兵⸺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意圖下一次東山再起。在休戰期間,奮進的球隊會想辦法和好球員簽約,球員則會為自己安排重量訓練以減少受傷的可能,或者針對自己球技的缺點練習。總之,在賽季開始之前要有好的預備。

神也希望我們過一個精良裝備的人生。與此同時,我們會不會累、甚至精疲力竭呢?會不會受傷呢?有沒有時間休養呢?會不會跌倒呢?我想這些都是可能的。重要的是,“球季”還在打,我們如何保護自己不會受傷,或者受傷也能很快地痊癒呢?如何在精疲力竭後可以重新站起來呢?約翰福音的兩章經文給了我們答案。

海邊的相遇

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的門徒們在祂受難時曾經軟弱、跌倒、逃跑。約翰福音13章中,耶穌受難之前已經預言了西門彼得會三次不認祂(約13:36-38)。約翰福音20章記載了耶穌基督復活後向門徒們顯現,使門徒喜樂、平安,從懷疑到確信。根據每本福音書的架構,約翰福音應該在20章就結束了,而且20章的最後真的很像結語。之後的21章很像是附錄,或增補內容。但是補這一章作甚麼呢?

其實20章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是耶穌託付給門徒們一個使命⸺天父怎樣差遣耶穌,耶穌也要照樣差遣門徒,繼續祂的使命。但是事實沒有那麼簡單。以門徒當時的狀況,他們還需要有一番生命的調整。有時候並不是“知道”就能“活出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生命狀況才能做出來。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操練生命,才能真正達到被神使用的狀態。

在21章中,一群門徒在提彼哩亞海(就是加利利海)邊。他們之所以在那裏,根據福音書記載,是耶穌之前吩咐他們去的。但是奇怪的是,只有一部分人在那裏等。問題是,其他的人在哪裏?而且這群等待的門徒表現得是不太有朝氣、不太像能承接耶穌的託付的樣子。他們看起來好像很無聊,顯示出他們內在的生命狀態大概很沒有意思、很沒有方向,不知道要做甚麼。我們會不會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無聊,或者很忙?之所以忙那些事,是因為很無聊的緣故;例如因為很無聊,所以忙著打電玩,或者沉迷於追劇(韓劇、日劇,古裝劇、現代劇)。這可能顯示出我們人生的狀態⸺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意義。

後來一位最積極的人⸺彼得認為不能這樣下去了,就說:我們去打魚。怕無聊,找事做。當然所找的事也不是甚麼有意義的事。怎麼說呢?打魚,其實是這群人中大部份人過去的職業,是他們曾經放棄的。過去放棄的現在為甚麼重新去做呢?可見真的很無聊、很徬徨,沒有方向。當時門徒們固然是見到了復活的耶穌,然而整個生命仍然缺乏方向,而且仍掙扎在過去的挫折中。他們整晚沒有打到魚。在當時的加利利海,打魚最好在晚上,而且最好在湖的中心打。所以按照漁夫的專業判斷,在晚上打魚是沒有錯的,然而專業卻失靈了,以致一夜沒有打到魚。忽聽有人在岸邊叫他們,並且要他們向右邊撒網。其實那天晚上前後左右估計都已經撒過了,卻是一無所獲。誰知這一次完全不同,他們的網奇妙地充滿了魚。

蒙召的重現

這個過程的意義在哪裏呢?其實要從整個門徒跟隨耶穌的經過來看。在聖經中,以四個門徒為例,共有三次跟隨耶穌的記載。第一次在約翰福音第一章,記載約翰和安得烈本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因為施洗約翰的介紹跟隨了耶穌,又介紹了他們的哥哥⸺分別是雅各和彼得去見耶穌。耶穌還改了彼得的名字,從西門變成彼得。但那時他們開始正式跟隨耶穌了嗎?還沒有。後來在馬太福音4章講到耶穌在海邊行走,看到這四個人在海邊補網、修船。耶穌呼召他們,他們便跟隨耶穌。可能在那一次之後,他們還是沒有百分之百地完全跟隨耶穌。所以又有了第三次,在路加福音第5章,耶穌早晨在海邊,剛好這些人打完魚回來,耶穌借他們的船,向眾人講道。講完道,耶穌要他們把船開至水深處下網打魚。彼得還不信地說:夫子,講道你在行,打魚我們在行。沒想到只一網便滿了魚。當時彼得嚇得向耶穌下跪。那次之後他們才死心塌地地跟隨耶穌。

對照路加福音第5章和約翰福音第21章的兩個場景,我們發現很相似⸺同一個湖,晚上打魚,整夜勞力沒有打著甚麼。及至船開到水深處再下網,魚打著甚多。相似的場景是他們蒙召經歷的重現!

耶穌來到世上,啟示了真理,帶來了恩典;祂主要的使命是讓人因着認識祂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信仰的意義不只是信耶穌得到救恩,如同得到一張上天堂的特快車票,並且要在世上活出一個超越的人生目標。在這條超越卻不容易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有時候會遇到挫折、感到疲憊,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在世俗的影響下,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如同門徒在經歷耶穌受難和復活之大變動後,生命好像也迷茫了。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如何重新認定耶穌的呼召呢?我發現耶穌叫他們回到提彼哩亞海邊,回到先前被呼召的場景中,好像讓他們回想主在一開始是如何呼召他們的,呼召的目標是甚麼,而他們又是如何回應呼召的。在場景重現時,他們好像又重新被喚醒,重新認定人生;前面的道路又有了方向,有了出發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有沒有生命中的“提彼哩亞海邊”?可能是一個地方、一個經歷、一個人,或者是一段神的話。我年輕時在台灣南部,常到一個基督教營地參加聚會。有一年在那裏辦營會時,一位作職業軍人的弟兄利用休假去探望我們。當走進大會堂時,他馬上很激動地禱告起來。事後他告訴我,他不能忘懷的是曾經在那個地方決定要信靠耶穌、接受祂作救主。那是他生命中的“提比哩亞海”。在我生命中,影響我全職傳道的一段聖經場景,是馬可福音6:30-44中五餅二魚的神蹟。每當我感到迷茫時,就會默想那段經文。什麼是你生命中的提比哩亞⸺當你走在這條回應耶穌呼召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時,哪個經歷可以幫你重新認定、重新站立、重新出發?

生命的餵養

除了重溫過去蒙召的經歷外,另一個讓門徒重新得力的是那位愛他們的主給他們的扶持。當他們整夜勞力得不到甚麼、身心疲乏時,除了解決他們一無所得的窘迫外,那位站在不遠處的耶穌還細膩地關懷他們身體的需要。門徒一夜辛勞,最需要的是一頓豐盛的早餐;耶穌觀察到了他們的需要,也供應了他們的需要。有時候我們很願意關心人,表達對人的愛,但是卻行不得法。有時候隔靴搔癢,有時候反而對別人形成困擾。但是耶穌不是這樣,因為祂能看見門徒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祂按著我們的需要關懷、餵養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

不但如此,在這裏我們看到耶穌還為他們作飯,親自服事祂的門徒⸺這位尊貴的神服事祂的門徒。真正的關懷是在患難時能互相照顧,是關係的更進一步。比如弟兄姐妹有困難時互相做飯照顧,教會的長輩親自作飯服事會衆。我們的城區分堂不知道有多少輔導為年青人作飯。大的服事小的,這其實是效法耶穌的榜樣。我們的主耶穌不只是在兩千年前關懷門徒的需要,餵養、服事他們,使門徒得到力量站起來;今天我們的主也關懷我們,也呼召我們從祂那裏得到飽足,祂也等著服事我們。我們要得到力量嗎?如果離祂遠遠的,我們吃不到早餐。如果我們像那些門徒一樣地接近祂、接受祂的款待和關懷,我們就可以得到力量。

傷痕的醫治和使命的委任

早餐後,耶穌和彼得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模式幾乎一樣,但重複了三次。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回答:是的,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餵養)我的羊。問到第三次,彼得開始不安,而且納悶,耶穌為何要一直問?他的納悶也在於耶穌是無所不知的,為何會一問再問三問?我們會不會也有同樣的問題,耶穌爲何需要問呢?難道祂不知道彼得的心嗎?我的看法是,不是耶穌不知道彼得的心,而是彼得不知道自己的心;耶穌是為彼得問的。這三問三答和三個委任,是對彼得的醫治,是要讓彼得知道⸺而耶穌也知道,他愛耶穌。

在耶穌受難之前,彼得曾經公然在門徒面前宣告:即使別人都會背棄祢,我絕不會背棄你。他是何等地自信,或者說是何等地驕傲⸺門徒中我最行、最熱誠、最勇敢,考試成績最好。

這個生命的問題,經不起考驗,結果在耶穌被捉拿後,跌得好慘。我們也會想,如果耶穌早知道這事會發生,為甚麼不阻止彼得的失敗呢?讓他根本沒有機會進到衙門內、沒有機會被問呢?那樣他就得到了為主受苦的英名,而不是背棄主的臭名。有時候神是容許我們失敗的(不是使得失敗發生,是不攔阻失敗發生)。因為有些生命中最深刻的功課是需要在失敗中學習的。彼得三次否認主,讓他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軟弱、有限。這樣的醒悟是痛苦的、刻骨銘心的。也因為這樣,彼得才認識到自己是何等地不可靠,也才能開始學習不靠自己,而只靠神。這種通過失敗來學習的功課,雖然痛苦,卻是一劑猛藥。

當彼得落入最深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絕時,他如何能從那樣的絕望中走出來,重新建立信心呢?耶穌基督三次的詢問,是三次的醫治。耶穌讓曾經三次背棄祂的彼得,有機會三次重申他對耶穌的愛;而耶穌也三次透過對彼得的委任,表達對他的饒恕和信任。這是一個醫治的過程。有了這樣的醫治,彼得才能在絕望灰心中重新站立起來、重新出發。在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中也常常有一些傷痕,時時在那裏隱隱作痛,不斷地成為我們的束縛,耗盡我們的心力。這些傷痕有時來自過去的失敗,有時是其它因素造成的。這些我們的主都知道,祂也關懷,且要醫治。祂不僅用三問三答的方式來醫治彼得,也要用最適合的方式來醫治我們,讓我們可以重新站立,不再沉溺於這些傷痕中。讓我們來向祂敞開自己,向祂說:主啊你無所不知,這些你都知道,你也都要醫治。

尚未完成的功課

當然每一個人都不完全。彼得還有更多生命的功課要面對。當他聽完耶穌對他未來的預言時,回過身來看到一個人,就問了一個挨駡的問題。他向耶穌問:這人將來如何?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向來在門徒中和耶穌最親近的人。如果彼得的卓越表現在他的優秀和領導力,那麼這個人的卓越則表現在他的認真和細膩⸺他永遠離耶穌最近,專注地聽耶穌說話;也許他最懂耶穌的心。所以他們兩個人是各擅勝場,不知道有沒有瑜亮情節。

所以彼得不但關心自己的未來,也關心那門徒的未來。耶穌好像潑了他一盆冷水,因為耶穌看到彼得裏面有比較甚至競爭的心態。如果我是……那他將來會如何,他會死的比我更慘嗎?如果沒有比我慘,那麼我在天上的獎賞比他多囉?其實這是一種功德的心態⸺如果我在世上比別人更愛主、更熱心、更受苦,那麼將來我的榮耀就更多。如果我每天讀經比別人多半小時,那麼我在天上的房子一定比別人更漂亮。這是末世論裏面一個有不同觀點的課題。我確切知道的是,如果你本於功德觀的動機,心裏掛念的是和別人比較甚至爭競,那麼你的心態已經不討神喜悅了,更不要說能得到多少回報。耶穌的回答責備意味很強:你何必管他呢,如果我要讓他得到特殊的榮耀,你管得著嗎?

功德觀對人追求美善是一大傷害。你為了自己得利益、得回報而行善,這叫“自利式的利他”。這種“自利式的利他”真的是利他嗎?“自利式的善行”還是善行嗎?這都不是真正的美善,也經不起考驗;它帶來的最大結果就是在道德上和屬靈上的驕傲,成為我們重新墮落的開始。

基督教信仰強調靠恩典得著上帝的喜悅和拯救,就是爲了讓我們從這種功德觀中跳出來。可是我們很多時候因信稱義入了救恩的門,走這條人生的道路時又回到功德觀了,然後比較、競爭、驕傲、嫉妒都來了。“這人將來如何?”成為我們常問的問題。耶穌說的“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成為我們最大的提醒。

這不僅是彼得那時代學習的功課,也是我們現在最難的功課。我們只有回到靠救恩因信稱義,不但知道我得救是神的恩典,能活出一點合神心意的樣式、討一點神的喜悅、服事別人一點點,這仍然完全是神的恩典。

單單仰望祂

彼得和其他門徒的經歷是否也是我們的經歷?我們是否會像門徒和彼得一樣地軟弱、失敗?這些是否顯示出我們生命中的弱點呢?我們的主關懷我們、餵養我們,透過各樣的方式讓我們成長。當我們軟弱、灰心、失望時,祂醫治我們。我們應有的回應是:不要放棄⸺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神;專心跟從主。

反思問題
你是否有過彼得的狀況(無所事事,沒有人生方向,辛苦勞力沒有成果,遭遇了大挫折,在很深的自我否定中……)?
當你經歷失敗,軟弱,或灰心的境況時,如何靠耶穌的幫助重新站立?
人人都不願意失敗,但是一個人如何能讓自己的失敗轉化為另一種祝福?
你有沒有與人有所謂的“瑜亮情結”的經驗?耶穌要我們在奔跑天路時,不應和別人作比較的教導給你帶來甚麼啟發?

動盪中的異象

潘儒達

引言

2001年,我完成了在波士頓大學的學業後,攜家來到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讀博士學位。9/11那天下午,當我從學校回來時,電視上的畫面是紐約的兩棟世貿大樓,其中一棟己經著火在冒煙。我親眼從電視上看到一架飛機衝進第二棟樓,兩棟樓後來全部倒他。接下來幾天的後續報導,即使我們不在紐約的人都覺得很可怕。

回想當時,在1990年代末,將要從20世紀進入21世紀時,媒體普遍都是很樂觀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心理導向,也有基於科技的進步。結果一進入21世紀,世貿大廈的恐怖攻擊就打破了之前的樂觀。後面幾年,我們不管住哪裏,都活在焦慮不安的陰影中⸺恐懼、焦慮、死亡、眼淚……對我們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雖然9/11事件已經久遠,但是在我們周圍仍然還常有驚恐事件發生⸺區域性的戰爭、COVID-19疾病、種族衝突、社會治安惡化,以及其它的天災不斷。在這樣的動盪不安中,內心底層對生命的疑惑變成我們無法逃避的問題。

每次當苦難發生,我們很容易問這樣的問題:“為甚麼慈愛的神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呢?”神尊重人的自由,而人以為靠我們自己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結果因爲人類的罪,無可避免地面對這些邪惡或苦難。其實如果不是神許多慈愛的作為,人類的處境可能比現在糟糕得多。另一個問題是⸺在這樣的動盪不安中,甚麼是支持我們的力量呢?被恐懼、不安、疑惑噬咬著,我們可能因而活在無能和軟弱中,也可能故意讓自己的心麻木,如同行屍走肉。我們如何能站立得穩,從而積極地過每一天的生活呢?

以賽亞的異象

以賽亞也曾經生活在一個充滿動盪的時代。神的異象臨到他,使他因為有異象而站立: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
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着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以賽亞書‬6:1-8)

這段舊約的經文描述了先知以賽亞所見到的異象,當時正值他的國家動盪不安之時⸺猶大王烏西亞崩逝的那年,以色列國在所羅門時期國勢遠到頂峰。所羅門到了晚年也由年輕時的謙卑敬畏神,變成驕傲奢華,甚至離棄神去拜偶像;因此他一過世,王國馬上分裂為二,不但國勢大不如前,而且一直活在外國強權的威脅中。烏西亞王的時代,是少見的以色列南北國同時強盛的時代。北國的王爲耶羅波安二世,南國的君王爲烏西亞。

烏西亞敬畏神,行神眼中看為正的事(代下26),是一個英明的君王。在他的統治下,猶大國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但是後來他也不免驕傲自大,逾越了他的本分,以君王的身分去做祭司才能做的事⸺擅自入聖殿獻祭,即使祭司拼命地在門口阻擋他也擋不住。因此神管教他,讓他得了痲瘋。因為他得了痲瘋無法直接執政,所以立自己的兒子約坦作攝政王。兩個人共同執政10年,直到烏西亞死去。烏西亞的驕傲帶來了上帝對他的審判。其實他得了痲瘋,不一定必然是壞事;也許上帝的管教,使他不至走向更加敗壞的路。

當這個人民所敬畏擁戴的君王過世了,以後國家會走向怎樣的狀況呢?以賽亞出身貴族,在王宮中可能擔任某些職位。他可能看到,當時北方的強權亞述已經興起,並威脅到所有周邊的國家。站在高處,他看見的是一個不可知的未來,是一個走下坡、令人擔心的狀況。

禱告中見異象

在這樣的環境和心境下,以賽亞看到了一個異象;這個異象改變了他的人生。他看到了神在聖殿中,坐在寶座上。也許我們沒有像他一樣真實經歷到這樣具體的異象,但是異象的重點在信息,而不在神奇的經歷。這個異象所表達的信息,比異象經歷的本身,更加重要。

以賽亞的異象發生在聖殿中,可能是他在聖殿禱告的時候看到的。當我們面對外在的動盪、內在的焦慮和不安時,應該有的第一反應是禱告。禱告是我們得力的來源;禱告最主要的不是求神解決我們的問題,或滿足我們的需要。神固然關切我們的問題、需要,祂愛我們,也樂意解決我們的問題;但是禱告首要的目的,不是改變神,而是改變自己,從而尋求神的心意和帶領。所以在禱告中以賽亞看見了異象。首先,他看見了神⸺威嚴、榮耀和掌權的主⸺神高高坐在寶座上,撒拉弗(一種天使)對神發出頌讚:三個聖哉象徵三位一體的神;祂的榮光充滿全地。

多年前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死的時候,媒體報導他的出生地現出一道光芒來。這是人所推崇的榮耀。神的榮光是祂本性的彰顯⸺祂的愛、公義和真理在全地被實踐。當神的榮耀彰顯全地時,就是神的掌權,人世間的苦難就不復存在。如果只看環境,我們真的無法肯定神的掌權。雖然這個世界不完美,並有無數的問題,但是我們憑信心知道,在這一切之上,神仍在掌權。罪惡或許暫時有影響力,但是不能過度囂張;苦難或許會發生,也可能轉換為祝福。看見神在全地掌權,能使我們在焦慮中得到平安、在軟弱中重新得力,使我們的眼淚轉化成為喜樂、傷痕轉化成為成長的動力。或許我們對環境失望,但是不會絕望;或許感到無力,但是不會無能為力。對神的認識、信心、盼望是我們在苦難中可以重新站立起來的動力。

看見自己的罪

在異象中以賽亞也看見他自己。在上帝的榮耀聖潔中,他看見了自己的罪,所以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沒有神的光照,人常常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況中。唯有在神聖潔榮耀的光中,人才會認識自己的軟弱和有限,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本相。也唯有認識自己的本相,人才能和神有一個正確的關係。以賽亞認識自己是罪人,也因此而恐懼,更因此而向神悔改。

有人說基督教一直講罪,總是要貶低人的價值,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如果你摔倒了不能走路,去醫院照X光;醫生告訴你:“你的骨頭碎了”。你聽了很生氣,說:“你為甚麼這麼殘酷,要說我骨頭碎了?你要藉此告訴我,我是個弱者嗎?”醫生告訴你病情是為了讓你認識自己的境況,以便找到醫治之道。我們因爲認識神而知道自己有罪,才會向神敞開、尋找神的拯救。有時候神也透過苦難,讓我們認識人的罪,從而願意向神敞開,尋求解決之道。

所以當以賽亞喊著“禍哉,我滅亡了”,神的回應不是懲罰。同樣的,當我們認識自己的有限和罪,在神面前痛悔時,神的赦免會馬上臨到。所以,撒拉弗被神差遣,拿一個火炭來沾了以賽亞的嘴,他的罪就得赦免。

我們在苦難中看見神了嗎?在苦難中認識自己了嗎?我們從對神、對苦難的認識,知道自己的有限,知道自己的敗壞了嗎?我們因此而向神敞開、尋求祂的拯救了嗎?如果我們尋求,神的恩典、赦免和拯救就臨到了我們,因爲神樂意施恩拯救我們。常常我們的問題是自以為很行、拒絕神的幫助;神尊重我們,不會強把恩典加在你身上。由驕傲而產生的錯誤認知把我們帶離神;等到遭遇苦難時,又反過來指責神為甚麼造成這些,其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苦難。願我們因著認識神而認識自己,因而向神敞開。

看見他的同胞

以賽亞不光看見自己的罪、看見罪得赦免就好了,好似拿到了一張免死金牌,他還看到同胞的需要。他並不自外於這些人,說:我住在他們中間。他看到自己同胞的危機⸺他們的罪使之走向敗亡,自己或下一代可能被外族奴役。同樣的,我們不自外於在我們周圍的人,特別是當他們在苦難中,或者可能走向苦難中的時候。讓我們開始深刻地發現⸺當世界發生無數動亂時,這是我們的事;當周圍有人在痛苦中,甚至受傷死亡時,這是我們的事;當世界更遠的地方發生戰爭、飢荒、地震時,我們不能作一個批判或嘲笑的旁觀者。這是認同的時候,是分享愛及付出的時候。

面對神的託付

雖然人拒絕神,神卻仍然愛人,要施恩典給人類。神對世人關切的聲音以賽亞聽到了!他聽到神在尋找、呼召人來執行祂救贖恩典的使命。上帝的呼召是不強制性的。作爲萬有的主宰,祂命令我們作點事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有一次我在一個營會中看到,在飯桌上,一個學長和慕道友辯道,另一個學弟旁觀。他們一面說,一面吃;後來主辯的基督徒飯碗空了,他一面繼續辯論,一面不忘順口和那位學弟說:“添飯”。那學弟一聽,乖乖地站起來跑去添飯。

我們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神豈不更有權力如此?但是神不是這樣。祂很謙虛、溫柔、含蓄地問⸺三個位格的神彼此詢問。祂不是說:以賽亞你去。以賽亞一定沒有理由推脫。但是詢問的表達,顯示了充分的尊重:誰肯為我們去承擔施恩給人的使命?這個含蓄的呼召,以賽亞聽到了,且很有勇氣地說:“請差遣我”。一個含蓄的呼召需要一個勇敢的回應。因爲是建立在對神的認識⸺萬有的主宰⸺基礎上的,所以這個使命是榮耀的,而且充滿了盼望,因爲神會加添力量讓我們做到。這是一個感恩的回應⸺認識自己的罪,並認識上帝的赦罪之恩,因此願意以一種回報的心態來執行這個使命。服事只應該有一種動機,不是為了顯揚自己,更不是為了追求自我成就的滿足,而是為了感恩。動機不對,我們在服事過程中就會面臨很多不必要的難關和掙扎。

承擔這個使命的另一個根基在於對人的愛、關懷和認同,不讓種族、歷史的經歷、成見和仇恨成為我們關懷的障礙,而願意體察和傳遞神愛世人的心。

動盪中“確定的愛”

我們所在的時代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因此無數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強調“活在當下”,或“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是醉後夢醒時,等待我們的是無限的空虛。我們可以不用每天過這樣的生活,因為我們知道不確定的年代裏有着“確定的愛”。我們不知道明天又會發生甚麼事,但是知道神的愛是確定的,而且祂在掌握我們的明天和未來。因此面對變動的時代,我們力量的來源不是周遭的環境,而是靠專心地抬頭仰望能夠創始成終的神。這是使我們能堅定站立的秘訣。

我們更不要忘記,神要在這個變動的時代,呼召我們承擔祂的使命,讓我們在其中服事神,並服事眾人。

結論

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對夫婦亞當和夏娃生下該隱和亞伯,該隱後來殺了亞伯。當上帝來追究,問他說:你的弟兄在哪裏?該隱的回答是:我豈是看守我弟兄的嗎?當世界遭遇到無數苦難時,神也要來問我們:你的弟兄姐妹在哪裏?

希望我們的回答不是:我豈是看守我弟兄姐妹的嗎,而是:我的弟兄姐妹在波士頓街頭,在校園裡和職場中,在加薩走廊的炮火下,在非州飢餓民中……你可以從禱告作起,求主讓我們知道祂要我們做甚麼;從一些小事做起⸺上公車時給司機一個微笑和問候,開車時多禮讓一下,校園裡遇到人時表現得溫暖一點,遇到有需要的人時多給一點幫助……這樣心靈的春天才會真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仍存在無數大大小小的挑戰、衝擊,在主耶穌再來之前仍會有苦難來到,但是讓我們向神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我們的神是永活的掌權者,是等待向我們施恩的神,只有倚靠祂我們才能有力量渡過任何難受的日子;讓我們承擔祂的托付,去分享祂的愛、傳遞祂的恩典給需要的人⸺我們的弟兄姐妹。

反思問題

在現今環境中,你最擔心的事情是甚麼?當你擔憂時,你常有的反應是甚麼?
當你擔憂時,禱告能給你甚麼樣的幫助?
以賽亞所見到的神,也是我們所認識的神嗎?我們對神的認識如何幫助我們度過各種處境?
如果我們自身都面對很多挑戰了,如何能去承擔神所給我們的使命呢?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我如何能肯定神對我的愛是“確定”的?

得了不能震動的國

張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