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返哺

——林為千、蔣佩蓉長老夫婦訪談錄

《心版》同工

這是一個美麗的季節,五月的英格蘭處處鮮花盛開,大地綠色盎然。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萬千學子在這裡學有所成,捧著畢業證,懷著理想、信念,也帶著愛,開啟了人生的旅途。

時光倒流三十多年,年輕的為千和佩蓉曾是一對年少時分別隨父母從台灣移民到美國和加拿大的青年學生。為千說他雖然早在十歲的時候就在父親的帶領下參加了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的佈道會,當時受聖靈感動而決志;然而在青春叛逆期的時候卻遠離了神,並且在考大學時選擇了無神論者的天堂——MIT麻省理工學院。在MIT求學的年代,在這裡受到了教會牧者和弟兄姐妹的關愛。1984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天,為千經人介紹來到當時還在Woburn二堂的CBCGB教會,並在英文堂李卓民牧師帶領下受洗,歸入基督名下!隨著參與教會的活動和MIT學生團契的服事工作,年輕的為千很快領悟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立志一生為主奉獻!大約與此同時,就讀MIT機械工程系的佩蓉,也在Park Street Church的友人帶領下接受了耶穌基督。二人在CBF團契相識。佩蓉於1986年轉到CBCGB聚會,並與為千一同接受李卓民牧師與師母(Raymond & Pricilla Lee)的栽培與輔導。1987年,年輕的佩蓉經過認真的思考,也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從此基督真神成為她一生的信靠和追隨。

年輕時代的為千和佩蓉相識於在MIT的求學,相交於共同的興趣,相愛於對基督教信仰的共同追求。一對年輕的伴侶憑著對神的信靠和跟隨,從這裡開始了他們人生的“歷險”旅程。他們於1988年締結婚約,從此展開3M人生:基督為生命之主(Master)、一生為基督而奔跑(Mission)、在基督裡攜手同行(Mate)。他們養育了三個兒子,凱文Caleb(1993)、凱恩Jonathan(1995),與凱安Stephen(2001)。在三個國家居住和工作過。因著神的感動與聖靈的帶領,他們舉家於2003至2013年定居北京。為千負責微軟公司在中國的高階主管,佩蓉則成為自由工作者,在婚姻家庭和親子關係方面幫助數不盡的家庭,甚至成為五本暢銷書的作家。

他們也一起出版了三本書,《給孩子一個間隔年》,《人生休止符》和《十分婚姻》。他們勇於探索,曾帶領全家去墨西哥、中東、中國和印度短宣,在孤兒院服事,向藏族少數民族教英文。2014年舉家回到美國。如今,他們進入空巢,他們兩夫婦仍為主奔波於世界各地開始過一種極簡的生活,告別安逸,直奔影響他人生命的道路。

三十多年轉眼即逝,為千長老和佩蓉師母回家了——回到了他們的母堂,於2023年5月19至21日在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帶領中文部靈命進深會“家有基督的馨香”。進深會共有四次主題講座,分別爲5月19日的“家有基督新造人的身份”,20日下午的“家有基督的喜樂”,晚上的“家有國度觀的驅動力”和21日的“家有基督的主權”。20日下午和21日上午還有兩堂特別講座“父母和青少年研習會”、“面對當代孩子們面臨的挑戰”,分享如何在中西文化的衝擊下設立家庭祭壇——按照聖經的教導,經營好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在新時代如何培養有競爭力的4Q孩子——IQ 智商、EQ情商、CQ 品商(品格)、AQ 逆商(抗壓)。

5月21日主日的午飯時間,我們有幸採訪了百忙中的為千長老和佩蓉師母,以下是他們的分享。

問:請簡述你們認識、信主的經歷。

蔣佩蓉師母:因為我們經歷了很多生命季節的變化,因此在每個人生階段都會迎來不同的風景、感悟、思考和成長。我成長於一個有濃厚拜拜文化的佛教家庭。我媽媽現在初一、十五還是會很虔誠地拜拜。她自認爲是蔣家最後一個燒香的人;如果她背叛了祖先會有很大的災難臨到我們身上。我83年就信主了,信主好幾年之後才受洗。剛開始信主的時候,我的信心很膚淺。後來跟交往了三年的男友分手時,他提醒了我才意識到,我對什麼事情都太不認真,包括信仰。於是我決定需要更換身份、認真對待信仰。這時候遇到了正在校園籌建團契CBF(Chinese Bible Fellowship,今MIT團契)的為千,於是認真加入團契事工,結果是永遠不再回頭。

林為千長老:我雖然早在十歲的時候就隨家人參加葛培理牧師的佈道會,並在最後呼召的時候走上臺決志,但在青春期的時候反叛,凡是父母的都反對,包括信仰,於是成爲無神論。我一直是一個非常認真的人、對自己要求很高。反叛的時候我是個頑固無神論者,被神轉變之後,我就知道我要一生奉獻給主,沒有中間的溫熱狀態。這一點與佩蓉的性格對比鮮明。

蔣佩蓉師母:當時他求婚時說:“我不相信名譽和財富,不會給你鑽戒,我只能承諾會給你探險的生活”,於是只給了我一個楓葉爲承諾。我媽媽不同意我們的結合,後來我們也因爲宣教的分歧(因爲我希望去中國,而他下定決心要去中東宣教)曾決定暫時分手,看看神怎麼樣帶領我們。神藉着一次宣教特會改變了我——本來計劃去新疆的短宣因故後來去了土耳其,在那裏服事伊朗的難民,我就愛上了他們的文化。回來的時候我就非常堅定地決定一定要去中東。這樣神帶領我們走到了一起。

問:教會怎樣關注新移民的孩子?

林為千長老:我們有一個叫“第三文化孩子”(TCK)的講座,在我們的網站裏面有(https://www.simpledelight.life/post/教育第三文化孩子)。這是針對從小與父母有不一樣文化的小孩。我們自己從小也是第三文化(跨文化)的孩子;在2003年從美國到中國又使我們的孩子有了一個反向第三文化的經歷。這些跨文化孩子是有特殊問題和挑戰的,我們特別能體恤這些孩子們所經歷的文化衝擊。

蔣佩蓉師母:非常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家庭文化。第三文化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沒有根、沒有歸屬感。我們講座中提出來的是要給孩子一個以自己家庭爲榮的身份,這樣無論到哪裏都會在家裏有歸屬感。孩子不能適應的原因是希望融入當地的文化,又很想念過去的文化(已經回不去了)。因爲所失去的,孩子的心理可能會有陰影。教會最大的幫助是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在這裏有一個“家”。這和我們回來CBCGB的感受是一樣的;當我們聽到熟悉的謝飯歌、三一頌,就感覺到回家了,感覺到我屬於這裏。讓孩子感覺到在教會是被尊重、被接納是最重要的,才可以生根。

林為千長老:教會要把他們識別爲特殊人群,就像在學校有特殊教育,因爲他們有特別的需要。可以給他們專門的的聚會、團契、專題講座,幫助他們扎根、結果。有些新移民家庭不願意走出移民的圈子、融入到新的社會環境,這些家庭問題往往比較大。

蔣佩蓉師母:有些新移民家庭的婚姻也受到很大的衝擊,父母自己本身也適應不了。青少年團契的哥哥姐姐可以讓孩子有朋友,不會因爲他的口音、着裝、思想不同而被看不起。這對他們來講至關重要。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第一家庭,就是父母;第二家庭是親戚,比如叔叔、姑姑;第三家庭是社區、學校、或者教會的小組。當第一、第二家庭不健康的時候,第三家庭就很重要。我們在服事中發現, 單單通過講課,生命沒有明顯的轉變;把課程改變爲陪伴課程,用生命陪伴生命的幸福小組的方式、互相支持,就形成了一個第三家庭。我們從李卓民牧師師母那裏學到的最多,跟着他們生活、看他們怎麼服事、怎麼帶小孩子;有健康的榜樣來代替舊的榜樣,給我們一個新的模式。

林為千長老:我自己經歷的一個生命陪伴的例子,是我在12歲剛來美國明尼蘇達的時候,遇到一個當地的老師,作社區的志願者,經常來帶領、陪伴我和姐姐。在她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很快地融入到新的文化環境。比如通過帶我們買冰淇淋,教會了我們認識硬幣。直到現在我們還保持親密聯繫。陪伴就是一個微笑、擁抱,和一個可以哭的肩膀,不需要神學知識和教牧經驗。

蔣佩蓉師母:另外一個例子是當我們在洛杉磯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很多亞裔的高中生信主。我們教會一個執事Joy的家庭,全時間開放自己的家給這些高中生;孩子們在他們家裏可以隨意從冰箱裏面拿東西吃、在地下室唱詩敬拜神。每個禮拜他們開車去Costco拉回一大堆食物和用品。每個聖誕節孩子們都會回來;有的孩子和Joy說:“在我的心裡,你更是我的媽媽。”

【後記】林為千和蔣佩蓉長老夫婦,在波士頓認識了基督真神,得到了來自於神的愛,和教會大家庭的愛與祝福;三十多年來,他們也把來自於天父的愛,傳遞給了他們所到之處更多的弟兄姐妹。他們用生命見證愛的傳遞,領悟愛的返哺……;他們用天父賜給他們的屬靈恩賜,來為神作好地上的管家。有關他們更多的服事內容,請參見他們的事工網站:simpledelight.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