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文化內涵

——從BLM的翻譯談起

文:潘澜

因為George Floyd被一名警察涉嫌執法過當致死,美國的很多城市有較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不少地方也有搶劫和破壞建築物。這個運動常用的口號是 Black Lives Matter,縮寫為BLM。這個被網絡簡單直譯為“黑命貴”的口號,到底擁有怎樣的含義?在社交媒體普及,人人皆媒體的世代,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怎樣解讀語言的文化含義,如何從福音的角度回應文化的挑戰呢?作者從翻譯角度,探討這個口號背後的的複雜文化情境。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心版或教會立場。】

這個詞組的直接翻譯是“黑人的命重要”或“黑人的命有意義”,其缺陷是給讀者留下很多疑問,譬如,如果黑人的命重要,其他人(白人、亞裔、拉丁裔、警察等)的命就不重要?

黑命就貴?

這則口號是2012年在佛羅里達州的西裔輔警 George Zimmerman槍殺非裔青少年 Trayvon Martin被判無罪後,社媒上發起的井字標籤。它要表述的是,雖然獨立宣言中說,人人受造平等,然而黑人的生命沒有真正得到平等對待,嫌疑人的權利沒有在警方執法時得到尊重,造成不斷的執法過度死亡案件。按著這個表述,比較準確的翻譯是“黑人的生命也重要”。因此主要中文媒體如新華社、澎湃新聞、自由時報、星島日報、世界日報等,都將之翻為“黑人的命也是命”或“黑人的命也珍貴”。中文自媒體的翻譯則更精簡多元,如“黑人同命”,“黑命攸關”,甚至“黑命貴”。

“黑命貴”的翻譯在意思上沒有錯,但有著主觀和負面的色彩,言下之意正是前面提到容易引起誤會的地方,只是譯者沒有理順口號背後的訴求,而是凸顯出口號的突兀性。這種翻譯,不排除譯者對美國主體社會的議題不夠敏感,也可能是譯者的原意,是社媒比較典型的吸眼球處理方式。

一些不認為有系統性種族歧視的人,拒絕用此口號,而採取一些對應口號,如“某某某”的命也是命(白人,亞裔、警察、所有人等),來表達不滿。媒體選擇稱呼BLM為“黑人的命也是命”或是“黑命貴”,也是政治觀點和價值觀的表述。需要說明的是,不使用BLM口號,不代表不認同種族歧視的存在;使用BLM,也不代表認同BLM的政治立場和文化表述。但是“黑命貴”的譯法,有將矛盾激化的嫌疑。

另一個翻譯難題是BLM本身的不確定性。如果是全部小寫的black lives matter,一般人似乎都可以接受,因為這句話並沒有說只有黑人的命重要,而是執法平等的訴求。大寫的Black Lives Matter指的是一個在各地有分部的活動組織共同體,有發起人,網站,政治理念和運作方式。部分發起人將其運作願景與上一代民權運動分開,淡化教會的參與和對政黨的忠誠,提倡更廣義的”交錯性”(intersectional) 權利訴求運動,即為非裔中的同性、變性、非法移民、有犯罪記錄、婦女等爭取權益。經過翻譯之後,這二者的區別被淡化。

所以,當一個人聲明支持BLM,是在支持公正執法的blm呼求,還是自由化的BLM運動,或者某個政治組織?當一個人表明反對BLM,又是在反對其中的哪一項?這其中需要智慧和同理心。將BLM翻譯成一個負面且暗示逆向歧視的字眼於事無補,反而可能體現作者對族群之間的張力和背後的歷史原因沒有足夠認識。

就基督徒而言,BLM組織所倡導的,有違背聖經教導的部分,也許不舉標語是明智的,但可以用其它方式來表達與其它族裔的合一。在社媒上發表反對的觀點時,也應該分清blm和BLM二者的不同。聖經的教導是: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4-15)。

 

跪與不跪?

類似情況也表現在肢體語言上。這次抗議運動比較流行的單膝跪動作,開始於四年前美式足球部分隊員受49人隊四分衛Colin Kaepernick的影響,在開賽奏國歌時單膝下跪,以抗議種族不公義,後因政治人物的介入,成為全國性爭議其是否愛國的話題。BLM運動初期,人們自發單膝跪,默哀八分46秒,表達對Floyd的同情。一些有基督教色彩的華人社媒,曾經把這個動作解讀為向神祈禱,化解衝突,後來演變為向死去的犯罪嫌疑人下跪求饒。一些公眾人物選擇跪與不跪,變成政治表態,也成為華媒的焦點,原來的意思反而淡化。在民主社會,各人對BLM運動的看法可以多元,但如果忽略這個馬丁路德金博士在1965年就喜歡的姿態,已經被賦予社會團結的象徵[1],而單純認為是政治人物的作秀,需要反省是否對語言的文化內涵有失敏銳力。

非此即彼?

聖經中說,“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3:7)。藐視鄰舍的毫無智慧,明哲人卻靜默不言。(箴言11:12)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19)。“後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就是沒有絕對真理,各人表述自己的思想。社媒促成這種慾望的彰顯,鼓勵人把自己的好惡都貼在微信、臉書和推特等地方,包括無署名無出處的網文轉發。然而,即便是合宜的言語也要有合宜的表達方式和合宜的時間。在美國大選之年,兩大政黨都藉著BLM運動努力爭取選民支持 對社會不公義的同情和維持正常秩序,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政治遊戲。求神賜智慧和同理心,讓我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說出適當的話,包括生活在雙語的環境裡,留心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

[1] 參閱華爾街日報報導:“Kneeling Protest, Once Flashpoint, Now a Widespread Symbol of Solidarity” by Sobrina Siddiqui. June 14, 2020. https://www.wsj.com/articles/kneeling-protest-once-a-flashpoint-now-a-widespread-symbol-of-solidarity-11592154000.

作者為心版編輯同工,屬雅歌團契。

責任編輯:張子義

圖片來自網絡,若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