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朋友捨命

——林才欣的故事

文:陳一萍

林才欣加入MAF之初

母親節後兩天(2020/5/12)禱告會中傳出Joyce Lin(林才欣)空難殉職的消息。想著這個與自己孩子有著相仿年齡的女孩,本該是成家立業的明日之星,何竟隕落他鄉?想著母親節後失喪女兒的父母,情何以堪?我忍不住探尋她的人生軌跡,查訪她魂牽夢縈的MAF與Papua, 更採訪與她同期神學院畢業的林有洧傳道,寫出她的故事。

天生秉賦

Joyce Lin,林才欣,1979年在美國出生,父母年輕時自台灣來美留學,林才欣下有兩個妹妹,她們在敬虔愛主的父母撫養下成長。 初中之前,一直生活在乾燥涼爽的科羅拉多州山上;之後全家搬到馬里蘭州。開始的時候,她還挺不適應那潮濕悶熱的氣候;後來,卻這樣的氣候感謝,因為是主為她預備日後去到熱帶叢林的印尼宣教。

1997年高中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申請到國防部空軍全額獎學金 (Air Force ROTC),就讀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完成電腦學士與工程碩士學位,並參加我們英文堂聚會,結識了許多同齡人;他們在教會裡結為屬靈夥伴,就像北加州高大挺拔的紅木群、緊密連接、屹立不搖。日後,他們或在教會成為重要同工,或受差成為宣教士,去到偏遠之處作福音先鋒。Joyce Lin是他們中間的一份子,卻又如此與眾不同。

她沒有一般女孩子的嬌氣,也不追隨時尚;開朗而隨和,深思而沉穩;從不誇口,也從不呱噪;只想討主歡心,只為祂活。她長於邏輯思考,是電腦程式的編寫能手,還具多項才能,能彈琴、能清唱,會空手道、也會開飛機。開飛機是她極大的興趣;大學期間曾參加滑翔機駕駛活動,說服了父母讓她學開飛機。取得私人飛機駕駛執照後,更帶著家人飛翔旅行。她說她的大腦,似乎天生就是為電腦工程與開飛機而設計的。

2002年自MIT取得工程碩士後,進入空軍擔任網路安全工程師;退伍之後,進入企業界擔任高級主管。2008年蒙神呼召,放棄高薪,進入戈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道學碩士科(Master of Divinity)。該科畢業生,或成為牧師,或成為一般宣教士;她卻對兩者都無興趣。

天窗打開

2009年,一日她返家探望父母,正準備進房打包行李,以便次日返校,突然一巨大聲音對她說: “You should google missionary pilot.” 這是她平生第一次所遇到的事,但那聲音卻又大到不容她忽視。於是上網查詢 “飛行宣教士”,第一個跳出來的 “航空宣教使命團” MAF(Mission Aviation Fellowship),其上所列事工的第二項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竟與她所學、所好相吻合。霎那間,彷彿一道窗簾被打開,她所尋求來自天上的呼召、使命,就此展現眼前;是如此奇妙地結合了多年來,耶穌在她身上的裝備與未來對她的託付:(1)電腦專業、(2)飛行喜好,與(3)愛人助人,為離島之民,帶來基督之愛。

MAF與巴布亞

2010年暑期,她進入MAF實習,前往號稱“萬島之國” (共17,506個島嶼)印尼,萬餘島鏈中最東之省–巴布亞(Papua) 實地考察。那裡原是荷蘭殖民地,1967年劃歸印尼;在崇山峻嶺中,散住著250個部落,靠著長途跋涉彼此往來。直到MAF自1952年開始在Papua成立基地,無數宣教士代代相傳地在那裡撒種、深耕,帶來基督信仰與人道救助。

長期預備

林才欣說: “ 在基督教宣教士到來之前,巴布亞並不是熱帶天堂。巴布亞各部落活著,就是為了互相殘殺;他們一直活在對其他部落與對諸靈世界的恐懼當中。”

2010年,暑期實習結束離開巴布亞,她堅信自己應該追求航空飛行;但是沒有任何保證,能否走到這一步。因為,雖已取得私人飛行執照,她仍需取得商業飛行執照與飛機維護保養認證。

為此,返美後隨即返回職場工作,以便支付飛行訓練的費用。與此同時,還面臨背部的一些健康問題,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長期在印尼服事。

但是,她說: “門從未關閉,所有障礙都被清除了。我感謝以各種方式幫助我克服這些障礙的每一位飛行教練、每一位朋友,和每一位醫護人員。…我感謝神,祂讓我看到我未來的樣子,並信實而堅定不移地,帶領我走在通往巴布亞的道路上。”

2015年,林才欣取得商用飛機的駕駛執照; 2017年從戈登康威爾神學院畢業,與我們教會林有洧弟兄同一天畢業並緊鄰而坐;林弟兄說: “從她身上,我看到年輕一代為主毫無保留、毫不退縮的獻身,她是那麼地堅定與勇敢。”

林才欣自戈登神學院畢業(照片由林有洧傳道提供)

2018年,林才欣住到印尼學習語言,2019年移居巴布亞省;以飛行員和IT專家的身分,來到MAF位於森塔尼(Sentani)的基地。每天早上,從住處步行到森塔尼機場辦公室,坐在桌前開始她從事IT一天的工作;她已協助完成了長達一年的光纖布線項目,以支持MAF在巴布亞的工作。

成聖之處

對她而言,辦公桌絕非僅是一張桌子,而是神在她身上做工、使她成聖的地方。她說: “我每天早晨禱告,就是簡單地求神使我對聖靈敏感,使我當天能用某種方式,成為某人的祝福;也許不是通過飛行,不是通過電腦技術,而只是通過30秒鐘的一次談話。我實在非常快樂,當我越配合神的帶領,就越能發現每天生活中,充滿了各樣小小的機會,為別人的生命帶來改變。….我常感覺:哇!我何其蒙福,能參與這項事工。因此,每一個飛行的日子,對我都是一份禮物。” (詳見MAF《林才欣的自述》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Fi7pShL28) 

林才欣深得巴布亞居民的心

2020年3月,終於完成在MAF的首次個人飛行,隊友們為她潑水祝賀;她得以獲准在巴布亞省20個村莊服務。她說:“第一次獨自登上Kodiak的感覺真是太棒了,自從我認識航空宣教以來,它一直是我的夢想飛機。”  又說: “我最感恩的是我對神有個人的體認,祂從未在我每一次的低潮中離棄我,反倒以我自己所無法實現的方式,一再將‘哀哭變成跳舞’(詩30:11)。…儘管駕駛飛機和在電腦上工作,使我無比興奮;但我最興奮的,還是通過幫助人來分享耶穌基督的愛,將他們深深的挫折和哀傷,轉化為舞蹈和歡欣。”

林才欣以MAF機師身份完成獨自飛行

疫情爆發

2020年3月印尼爆發COVID19疫情;當時已有15,000 個確診病例,超過 1,000 個人死亡。印尼成為中國之外亞洲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所有航班都已停飛,林才欣仍在執行任務。一次飛行途中突遭氣候變化,被迫降落巴布亞省中部大城瓦梅納(Wamena)。

正巧遇上一名婦女急需搭機到外地接受手術,林才欣將她扶上飛機;她的健康狀況使她無法保持坐姿,於是又將她扶到地板上,幫她繫緊安全帶,並開口為她禱告。頓時,那婦人的淚水湧了上來,林才欣也哽咽了,但這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希望的眼淚。印尼自從新冠病毒鎖國以來,此次醫療救護飛行是MAF的首次,也是林才欣的首次;對她而言,意義重大。

2020年5月6日一封電子郵件中,她說: “艱難時刻增強了我在巴布亞服事的意義感。每一次飛行,我都親眼目睹MAF如何將偏遠村莊,和至關重要的物資、醫療聯繫起來。這在正常情況下都不能當成理所當然的事,而在目前限制旅行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裡的人們提醒我們,每次飛機在他們的村莊著陸時,他們是多麼地感恩。”  而她個人,更是將每一個能夠飛行、給人幫助的日子,看作是神極大的賞賜。

林才欣為巴布亞省馬米特居民運送防疫物資

2020年5月12日當地時間,清晨6:27,林才欣獨自駕駛Kodiak,滿載這些物資,自森塔尼起飛,預定一小時後抵達馬米特(Mamit)高地機場;村民們期盼著她的到來。

馬米特居民永遠的懷念

然而這次她失約了。起飛兩分鐘後,她發出求救信號;兩個小時後,搜尋隊在森塔尼湖(Lake Sentani),發現了失事的飛機與她的遺體。憂傷而帶著盼望的村民們,在她預定降落的跑道上留言懷念,相約天家再相聚。

2020年5月15日(美國時間5月14日晚)],疫情尚未解封,在印尼巴布亞森塔尼,大約300名MAF同工和當地居民戴著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為他們心愛的林才欣宣教士舉行追思禮拜。全程二小時又九分鐘,現場直播,三萬多人觀看。

誠如當地一位宣教士Chase Reynolds所說:“林才欣引起外界如此大的關注,產生這樣的影響力,並非單因這起(飛機失事)事件,而是因為她一生的行事為人。”

永恆意義

母親節前,林才欣在卡片上寫著:”媽媽,祝你母親節快樂!我是這麼地慶幸,有你作我的媽媽!你和爸爸是我這一生中第一份最大的祝福;因為你們對我的愛,使我能夠去愛世上其他的人。” [1]

受限於美國與印尼之間邊境關閉,父母與兩個妹妹均未能出席追思聚會。從來不哭的父親,當消息傳到時仍忍不住地哭了。會中,MAF宣布成立林才欣紀念基金會,所有捐款將全數用作栽培當地青年從事航空宣教,以慰她父母的心;此刻失落的一粒種子,將來必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林才欣去世,與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MIT朋友圈,激起了極大的迴響。他們都知道,她是在她最愛的工作崗位上,為她最愛的朋友們獻出了生命。

2018年3月,友人問她曾否擔心過飛機失事;她說: “如果我真的死於此事,那也是死於上帝呼召我做的事;對此,我並不後悔。”

和內地會準宣教士博德恩 (William Whiting Borden, 1887-1913) [2]一樣,林才欣活出了 “沒有保留,沒有後退,沒有後悔” 的一生 (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 !

他們短暫的一生,都是效法耶穌為他人而活、為他人而死的生命,甚至為那毫無血緣關係的朋友,獻出他們寶貴的生命。

耶穌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更大的。”(約15:13)

後記

木蘭樹寄托著整個家族的懷念 ( 照片由Joyce家人 提供)

林才欣去世前,每週與父母和妹妹們固定有視頻的時間;去世後,兩個妹妹與父母仍密切聯繫。雖然,他們仍是無話不談,也有數不盡的回憶;才欣已不可能再加入他們。但在悲傷中,他們仍存著盼望。

不久前,才欣41歲生日,全家人在後院種了一棵木蘭樹,作為整個家族對她永遠的懷念!

[1] “Happy Mother’s Day mom! I’m so glad you are my mom. You and dad are the first greatest blessings of my life.   Because of the ways you have loved me, I am equipped to love other people.”

[2]  威廉博德恩 (William Whiting Borden, 1887-1913;中文譯名或作威廉波頓) 以向中國西北回民宣教為職志,1913預備加入內地會,前往開羅學習阿拉伯語言與文化,不幸罹患腦膜炎而遽然去世,年僅25。臨終前,他將遺產捐贈給內地會;內地會為紀念他所興建蘭州“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於1918年完工。其生平詳見戴存義師母(Mrs. Howard Taylor, 1862-1949)《忠心的管家》(Borden of Yale-The Faithful Steward, 香港證道, 1969); 他的三句名言: 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 ,是自己和無數宣教士生命的寫照。

照片除注明者外均來自MAF網站並獲MAF授權使用。

作者:教會歷史工作者,本教會愛關牧師張子義之妻

責任編輯:張子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