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元宇宙(Metaverse)

⸺元宇宙和多重宇宙的簡介

潘儒達

前言

在2023年的美國奧斯卡金像奬頒獎典禮中,一部反映華人移民的影片“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囊括了七項大獎。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女星楊紫瓊(Michelle Yeoh)榮獲最佳女主角之外,一位華人導演和另一位華人男演員也得到了最佳導演和最佳男配角獎。這部電影除了反映華人移民在異鄉生活的困難和掙扎,引起我們的同感和同情之外,全片還採用了奇特的時空背景⸺元宇宙(MetaVerse),或多重宇宙(Multiverse)的概念,並帶來特殊的戲劇效果。

近幾年來,“元宇宙”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和理念。在影視媒體中,有一部 "蜘蛛人"(Spider Man) 的漫畫電影,是我看到最早採用多重宇宙作題材的影片。之後的漫威(Marvel)電影“奇異博士”(Dr. Strange)也採用了“多重宇宙”或“異次元空間”作為題材。或許有些人對這個概念還很陌生,我們需要有心理預備,更多有關的概念和文化潮流會在我們周圍不斷地迴響。或許有些人對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是未必對其定義和概念有基本的認識。在普世教會中,已經有人在提倡發展所謂“元宇宙”教會了。基於耶穌在聖經所提出的⸺祂的門徒和教會要“在世界而不屬世界”的教導,我們需要對元宇宙這個概念和應用有正確和深入的了解,同時試著對其在我們生活、信仰、甚至教會的事工產生的影響,本於真理的原則提出合宜的評估,使我們不和世界脫節,又不至於毫無保留和分辨地跟隨潮流。

兩年前教會王子中弟兄就詢問我對元宇宙的看法。他的詢問促使我考慮寫出我對元宇宙的一些觀察和淺見,只是因為這個題目較大較複雜,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一拖就拖了兩年。由於題目很大,寫來篇幅很長,所以準備分三次刊載。在第一篇,我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簡要的介紹元宇宙和多重宇宙的概念。第二篇,從人對元宇宙和多重宇宙的想像和期盼出發,闡述人在生命和內心裏的掙扎和需要,並提出福音的回應。第三篇,當現代科技的發展導致人類傾向追求元宇宙⸺虛擬世界的經驗時,教會如何適切和平衡地回應這個趨勢。

元宇宙在宗教和人生哲學範圍內的含義

元宇宙,或稱為多重宇宙,英文的名稱是“Metaverse”。其根本的字義,和我們現在所了解的意思,及在媒體上的應用,不完全一致。我們都知道Uni-Verse指單一的宇宙,而Meta-Verse中的Meta在希臘原文的意義是“背後的”(behind)或“超越的”(beyond)。根據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我們現今看到的現象界是虛幻的,真正的實體在”虛幻”現象的“背後”。用於宇宙,可以指眼見的宇宙不是宇宙的本體,真正的本體在眼見宇宙的背後。Meta用來指我們可看見的事物背後或之上的本質,中文的“元”字正有這個意思。因此Meta-verse可以理解為⸺我們所經歷或所見的宇宙背後的真正的宇宙或宇宙的本質.

宇宙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這個概念不只存在於古希臘的宇宙觀,也出現於東方宗教的信仰裡。以印度教和佛教為例⸺他們相信現今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但是他們詮釋多重宇宙的角度和古希臘哲學不太一樣。東方宗教相信宇宙的本質是生生滅滅,因此也是不生不滅的。一個宇宙開始,經過長年的存在,之後會消滅;這個宇宙消滅後,下一個宇宙會再開始,然後不斷循環下去。形成宇宙興、滅的因素和動力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業力”,也就是所謂的因果律。這種多重宇宙論或元宇宙的特質和上述的古希臘觀點的共同點是,都認為不只有一個宇宙存在。但是東方宗教相信人生也會在不同的或同一個宇宙中生生滅滅、不生不滅,這是所謂的“輪迴”。東方宗教認為,人在輪迴中投胎轉世,下一世會受前一世業力的影響,但是不會記得自己在前一世的狀況。比如通俗佛教信仰強調,人在輪迴轉世過程中會喝“孟婆湯”,就忘了前世的狀況;除非修煉宗教法門到了很高的功力,否則看不到自己的前世。正如佛經經典記載,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時,他的“前世”就一世一世地出現在他的眼前。所以不同世的生命,有某種聯繫,但又不是完全有關聯或者能溝通的。以上東方宗教的觀點,又和後來新興宗教或媒體所發展的多重宇宙觀不同。

新興宗教的多重宇宙觀,以法輪功為例,李洪志教導有不同的宇宙同時存在;每一個宇宙的境界不同,在其中的生命狀態和人的能力及修鍊境界也不同。法輪功傳達的是,人要修煉,讓自己不斷地“躍升”到更高層的宇宙,在其中享受福樂。這是法輪功“性命雙修”的修性的工夫。法輪功修鍊法門的第一層面是修命,藉著修煉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看來更年輕。另一個層面是修性,藉著修煉自己的本性,讓自己到一個地步,脫離這個宇宙,進到另一個更高層次的宇宙,然後層層修煉。只是這個境界無法證實,在法輪功中也沒有有人突然消失於這個宇宙,進入到另一個宇宙的實例。其實這不全然是創新,只是把佛教中六道的境界轉化為不同層次的宇宙。也有一些新興宗教採用類似的宇宙觀,同一個生命因著自我修煉而進入不同的宇宙境界。但是在不同的宇宙或境界中,生命仍然是個別的。

文學和媒體以元宇宙為創作素材

元宇宙的觀念也被使用於文學和藝術的表達中。最早使用這個名詞的是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Town Stephenson),他在199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描述一個脱離於物理世界,却始终在線的平行數字世界中,人们能够在其中以虚擬人物角色(avatar)自由地生活。這樣的概念,後來被應用於上述的威漫電影中。“平行宇宙”其實在更早的時代已被一些文學著作採用,例如天主教的文學大師托爾金(J. R. R. Tolkien)算是20世紀使用所謂“平行世界”或“平行宇宙”的先驅。他的經典名著《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就是代表,只是他的著作中並沒有現實世界和平行世界之間的交流。還有基督教文學大師魯易士(C. S. Lewis)所寫的著名童話《納尼亞春秋》(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全集和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Harry Porter)。但是這只是人本於想像而作為文學或藝術表達而已,題材不同作品應用的方式不完全相同。有些創作,像《雪崩》,強調的是一個物質世界和一個“虛幻”的平行世界;有些創作卻發展出無數個平行宇宙。有些強調的是同樣的人物或生命經過特殊的管道在不同的宇宙或世界中來來去去,有的創作強調的是在無數的平行宇宙或世界中都有同一個“我”,例如電影“瞬息全宇宙”中的楊紫瓊或關繼威,只是每一個“我”在不同的宇宙會有不同的生命狀態和思維;甚至當人穿越時空進入到不同的宇宙,並遇到那個宇宙中的自己而產生互動時,他們會對彼此帶來影響。

元宇宙的概念反映人生命的困境和內在的需求

從以上對元宇宙的介紹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信仰對多重宇宙有不同的詮釋。我們也會發現,不同的塑造也有一些相似點⸺首先,元宇宙的概念只存在於人神秘性的想像和抽象的推理中,基本上是我們對自然的經驗和理性的驗證;因此雖然號稱是實在的,甚至是現象被後的“本質”,卻是虛幻的。其次,如果多重宇宙是捉摸不定的存在,為甚麼無數宗教信仰都會期待有這樣的境界?這或者反應了人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境的無奈⸺當我們個人的生命經歷遺憾傷害、面對挑戰而無力解決,或者整個社會找不到出路、看不到盼望時,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另一個宇宙或另一個存在,讓我們在其中重新開始。這樣的期待值得理解和同情,也未必沒有出路。只是我們如何確定所找到的出路是真實存在的,又能解決我們的困境,而不只是在虛幻的想像中?讓我們在下一期一起來思考這個課題。

現代科技將宇宙概念的轉化

以上是元宇宙的概念應用在文學和藝術創作中。隨着科技的發展,元宇宙在現代流行的用法卻和它本來的意義不一樣。透過現代科技,元宇宙被指由科技所塑造出來的虛擬世界。人打電動玩具時,電腦或電視所出現的一個模擬情境的2D或3D畫面,或者可以算是元宇宙雛型,打遊戲的人也蠻容易分出真正的我和畫面中人物的分別。近年來發展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的科技,讓人戴上VR頭盔之後彷彿進入到另一個時空中。VR再加上AI的作用,使戴上的人感覺進入了另一個時空(宇宙),彷彿身歷其境。原本的元宇宙概念強調另一個宇宙或多重宇宙是實際存在的,甚至是真正宇宙的本體。而VR或者遊戲的畫面,卻完全是虛擬的經驗。

當我們透過VR科技進入虛擬經驗一段時間後退出,還可以清楚地區別出二者的不同,回到現實且坦然接受現實,這樣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某種程度的放鬆和娛樂。但是當VR愈作愈逼真,以致讓人沉溺於虛擬世界而無法清楚地分辨虛擬與現實之時,它會對人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帶來甚麼影響呢?

元宇宙教會⸺教會的回應

上述的科技如果被用於教會事工的話,這是好還是壞?我們從過去的經驗可以明確地肯定,科技的發展對福音的傳揚、教會事工的推展有幫助。以新冠疫情為例,當疫情使我們不能實體聚會時,影音傳媒的技術使我們教會能在網上聚會,讓無數的弟兄姐妹得以透過網絡敬拜主、維持團契關係。進一步的,透過網上聚會我們接觸到實體接觸不到的人;有人網上參加福音小組、慕道班、甚至受洗班,後來受洗歸主。當然也有人因為習慣於網上聚會,不再到教堂實體聚會。有人是因為距離、年齡和身體的原因,情有可原;也有人選擇過一種新的、沒有與人實體互動的教會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當VR愈來愈普遍時,從媒體看到有教會開始發展出元宇宙教會。這樣的教會透過VR的科技推展全部或大部分的教會活動、牧養或事工,似乎比網上聚會和事工又向前跨進一步。當已經有教會在大力地推展這種教會模式時,其他教會當怎樣來看待這樣的趨勢呢?這個課題留待第三篇文章來探討。

未完待續

本文對元宇宙這個流行而又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信仰、甚至教會事工的新觀念,僅僅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盼望不會使讀者感到乏味、無聊、又不知所云。本文也膚淺地提出有待分析和回應的兩個影響個人生活和教會發展的角度。至於對這兩個角度的回應,則希望在以後兩期《心版》中通過探討,集思廣益。敬請在代禱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