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哩亞的問答

潘儒達

人生裝備

在今年的美國橄欖球Super Bowl總冠軍賽中,Chiefs隊打敗了49ers隊,從而拿到總冠軍。獲勝球員在接受採訪時,他們說“榮耀歸於神”。職業比賽中,有的球隊拼到最後,也有的球隊季賽打完前很早就已經知道自己無望得冠了。之後這些比賽他們幹甚麼呢?很多球隊是在練兵⸺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意圖下一次東山再起。在休戰期間,奮進的球隊會想辦法和好球員簽約,球員則會為自己安排重量訓練以減少受傷的可能,或者針對自己球技的缺點練習。總之,在賽季開始之前要有好的預備。

神也希望我們過一個精良裝備的人生。與此同時,我們會不會累、甚至精疲力竭呢?會不會受傷呢?有沒有時間休養呢?會不會跌倒呢?我想這些都是可能的。重要的是,“球季”還在打,我們如何保護自己不會受傷,或者受傷也能很快地痊癒呢?如何在精疲力竭後可以重新站起來呢?約翰福音的兩章經文給了我們答案。

海邊的相遇

福音書中記載,耶穌的門徒們在祂受難時曾經軟弱、跌倒、逃跑。約翰福音13章中,耶穌受難之前已經預言了西門彼得會三次不認祂(約13:36-38)。約翰福音20章記載了耶穌基督復活後向門徒們顯現,使門徒喜樂、平安,從懷疑到確信。根據每本福音書的架構,約翰福音應該在20章就結束了,而且20章的最後真的很像結語。之後的21章很像是附錄,或增補內容。但是補這一章作甚麼呢?

其實20章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是耶穌託付給門徒們一個使命⸺天父怎樣差遣耶穌,耶穌也要照樣差遣門徒,繼續祂的使命。但是事實沒有那麼簡單。以門徒當時的狀況,他們還需要有一番生命的調整。有時候並不是“知道”就能“活出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生命狀況才能做出來。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操練生命,才能真正達到被神使用的狀態。

在21章中,一群門徒在提彼哩亞海(就是加利利海)邊。他們之所以在那裏,根據福音書記載,是耶穌之前吩咐他們去的。但是奇怪的是,只有一部分人在那裏等。問題是,其他的人在哪裏?而且這群等待的門徒表現得是不太有朝氣、不太像能承接耶穌的託付的樣子。他們看起來好像很無聊,顯示出他們內在的生命狀態大概很沒有意思、很沒有方向,不知道要做甚麼。我們會不會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無聊,或者很忙?之所以忙那些事,是因為很無聊的緣故;例如因為很無聊,所以忙著打電玩,或者沉迷於追劇(韓劇、日劇,古裝劇、現代劇)。這可能顯示出我們人生的狀態⸺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意義。

後來一位最積極的人⸺彼得認為不能這樣下去了,就說:我們去打魚。怕無聊,找事做。當然所找的事也不是甚麼有意義的事。怎麼說呢?打魚,其實是這群人中大部份人過去的職業,是他們曾經放棄的。過去放棄的現在為甚麼重新去做呢?可見真的很無聊、很徬徨,沒有方向。當時門徒們固然是見到了復活的耶穌,然而整個生命仍然缺乏方向,而且仍掙扎在過去的挫折中。他們整晚沒有打到魚。在當時的加利利海,打魚最好在晚上,而且最好在湖的中心打。所以按照漁夫的專業判斷,在晚上打魚是沒有錯的,然而專業卻失靈了,以致一夜沒有打到魚。忽聽有人在岸邊叫他們,並且要他們向右邊撒網。其實那天晚上前後左右估計都已經撒過了,卻是一無所獲。誰知這一次完全不同,他們的網奇妙地充滿了魚。

蒙召的重現

這個過程的意義在哪裏呢?其實要從整個門徒跟隨耶穌的經過來看。在聖經中,以四個門徒為例,共有三次跟隨耶穌的記載。第一次在約翰福音第一章,記載約翰和安得烈本來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因為施洗約翰的介紹跟隨了耶穌,又介紹了他們的哥哥⸺分別是雅各和彼得去見耶穌。耶穌還改了彼得的名字,從西門變成彼得。但那時他們開始正式跟隨耶穌了嗎?還沒有。後來在馬太福音4章講到耶穌在海邊行走,看到這四個人在海邊補網、修船。耶穌呼召他們,他們便跟隨耶穌。可能在那一次之後,他們還是沒有百分之百地完全跟隨耶穌。所以又有了第三次,在路加福音第5章,耶穌早晨在海邊,剛好這些人打完魚回來,耶穌借他們的船,向眾人講道。講完道,耶穌要他們把船開至水深處下網打魚。彼得還不信地說:夫子,講道你在行,打魚我們在行。沒想到只一網便滿了魚。當時彼得嚇得向耶穌下跪。那次之後他們才死心塌地地跟隨耶穌。

對照路加福音第5章和約翰福音第21章的兩個場景,我們發現很相似⸺同一個湖,晚上打魚,整夜勞力沒有打著甚麼。及至船開到水深處再下網,魚打著甚多。相似的場景是他們蒙召經歷的重現!

耶穌來到世上,啟示了真理,帶來了恩典;祂主要的使命是讓人因着認識祂而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方向。信仰的意義不只是信耶穌得到救恩,如同得到一張上天堂的特快車票,並且要在世上活出一個超越的人生目標。在這條超越卻不容易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有時候會遇到挫折、感到疲憊,會在忙碌的生活中,在世俗的影響下,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如同門徒在經歷耶穌受難和復活之大變動後,生命好像也迷茫了。這個時候他們需要如何重新認定耶穌的呼召呢?我發現耶穌叫他們回到提彼哩亞海邊,回到先前被呼召的場景中,好像讓他們回想主在一開始是如何呼召他們的,呼召的目標是甚麼,而他們又是如何回應呼召的。在場景重現時,他們好像又重新被喚醒,重新認定人生;前面的道路又有了方向,有了出發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有沒有生命中的“提彼哩亞海邊”?可能是一個地方、一個經歷、一個人,或者是一段神的話。我年輕時在台灣南部,常到一個基督教營地參加聚會。有一年在那裏辦營會時,一位作職業軍人的弟兄利用休假去探望我們。當走進大會堂時,他馬上很激動地禱告起來。事後他告訴我,他不能忘懷的是曾經在那個地方決定要信靠耶穌、接受祂作救主。那是他生命中的“提比哩亞海”。在我生命中,影響我全職傳道的一段聖經場景,是馬可福音6:30-44中五餅二魚的神蹟。每當我感到迷茫時,就會默想那段經文。什麼是你生命中的提比哩亞⸺當你走在這條回應耶穌呼召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時,哪個經歷可以幫你重新認定、重新站立、重新出發?

生命的餵養

除了重溫過去蒙召的經歷外,另一個讓門徒重新得力的是那位愛他們的主給他們的扶持。當他們整夜勞力得不到甚麼、身心疲乏時,除了解決他們一無所得的窘迫外,那位站在不遠處的耶穌還細膩地關懷他們身體的需要。門徒一夜辛勞,最需要的是一頓豐盛的早餐;耶穌觀察到了他們的需要,也供應了他們的需要。有時候我們很願意關心人,表達對人的愛,但是卻行不得法。有時候隔靴搔癢,有時候反而對別人形成困擾。但是耶穌不是這樣,因為祂能看見門徒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祂按著我們的需要關懷、餵養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

不但如此,在這裏我們看到耶穌還為他們作飯,親自服事祂的門徒⸺這位尊貴的神服事祂的門徒。真正的關懷是在患難時能互相照顧,是關係的更進一步。比如弟兄姐妹有困難時互相做飯照顧,教會的長輩親自作飯服事會衆。我們的城區分堂不知道有多少輔導為年青人作飯。大的服事小的,這其實是效法耶穌的榜樣。我們的主耶穌不只是在兩千年前關懷門徒的需要,餵養、服事他們,使門徒得到力量站起來;今天我們的主也關懷我們,也呼召我們從祂那裏得到飽足,祂也等著服事我們。我們要得到力量嗎?如果離祂遠遠的,我們吃不到早餐。如果我們像那些門徒一樣地接近祂、接受祂的款待和關懷,我們就可以得到力量。

傷痕的醫治和使命的委任

早餐後,耶穌和彼得有一段有意思的對話。模式幾乎一樣,但重複了三次。耶穌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回答:是的,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餵養)我的羊。問到第三次,彼得開始不安,而且納悶,耶穌為何要一直問?他的納悶也在於耶穌是無所不知的,為何會一問再問三問?我們會不會也有同樣的問題,耶穌爲何需要問呢?難道祂不知道彼得的心嗎?我的看法是,不是耶穌不知道彼得的心,而是彼得不知道自己的心;耶穌是為彼得問的。這三問三答和三個委任,是對彼得的醫治,是要讓彼得知道⸺而耶穌也知道,他愛耶穌。

在耶穌受難之前,彼得曾經公然在門徒面前宣告:即使別人都會背棄祢,我絕不會背棄你。他是何等地自信,或者說是何等地驕傲⸺門徒中我最行、最熱誠、最勇敢,考試成績最好。

這個生命的問題,經不起考驗,結果在耶穌被捉拿後,跌得好慘。我們也會想,如果耶穌早知道這事會發生,為甚麼不阻止彼得的失敗呢?讓他根本沒有機會進到衙門內、沒有機會被問呢?那樣他就得到了為主受苦的英名,而不是背棄主的臭名。有時候神是容許我們失敗的(不是使得失敗發生,是不攔阻失敗發生)。因為有些生命中最深刻的功課是需要在失敗中學習的。彼得三次否認主,讓他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軟弱、有限。這樣的醒悟是痛苦的、刻骨銘心的。也因為這樣,彼得才認識到自己是何等地不可靠,也才能開始學習不靠自己,而只靠神。這種通過失敗來學習的功課,雖然痛苦,卻是一劑猛藥。

當彼得落入最深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絕時,他如何能從那樣的絕望中走出來,重新建立信心呢?耶穌基督三次的詢問,是三次的醫治。耶穌讓曾經三次背棄祂的彼得,有機會三次重申他對耶穌的愛;而耶穌也三次透過對彼得的委任,表達對他的饒恕和信任。這是一個醫治的過程。有了這樣的醫治,彼得才能在絕望灰心中重新站立起來、重新出發。在我們生命的最深處中也常常有一些傷痕,時時在那裏隱隱作痛,不斷地成為我們的束縛,耗盡我們的心力。這些傷痕有時來自過去的失敗,有時是其它因素造成的。這些我們的主都知道,祂也關懷,且要醫治。祂不僅用三問三答的方式來醫治彼得,也要用最適合的方式來醫治我們,讓我們可以重新站立,不再沉溺於這些傷痕中。讓我們來向祂敞開自己,向祂說:主啊你無所不知,這些你都知道,你也都要醫治。

尚未完成的功課

當然每一個人都不完全。彼得還有更多生命的功課要面對。當他聽完耶穌對他未來的預言時,回過身來看到一個人,就問了一個挨駡的問題。他向耶穌問:這人將來如何?這個人是誰呢?就是向來在門徒中和耶穌最親近的人。如果彼得的卓越表現在他的優秀和領導力,那麼這個人的卓越則表現在他的認真和細膩⸺他永遠離耶穌最近,專注地聽耶穌說話;也許他最懂耶穌的心。所以他們兩個人是各擅勝場,不知道有沒有瑜亮情節。

所以彼得不但關心自己的未來,也關心那門徒的未來。耶穌好像潑了他一盆冷水,因為耶穌看到彼得裏面有比較甚至競爭的心態。如果我是……那他將來會如何,他會死的比我更慘嗎?如果沒有比我慘,那麼我在天上的獎賞比他多囉?其實這是一種功德的心態⸺如果我在世上比別人更愛主、更熱心、更受苦,那麼將來我的榮耀就更多。如果我每天讀經比別人多半小時,那麼我在天上的房子一定比別人更漂亮。這是末世論裏面一個有不同觀點的課題。我確切知道的是,如果你本於功德觀的動機,心裏掛念的是和別人比較甚至爭競,那麼你的心態已經不討神喜悅了,更不要說能得到多少回報。耶穌的回答責備意味很強:你何必管他呢,如果我要讓他得到特殊的榮耀,你管得著嗎?

功德觀對人追求美善是一大傷害。你為了自己得利益、得回報而行善,這叫“自利式的利他”。這種“自利式的利他”真的是利他嗎?“自利式的善行”還是善行嗎?這都不是真正的美善,也經不起考驗;它帶來的最大結果就是在道德上和屬靈上的驕傲,成為我們重新墮落的開始。

基督教信仰強調靠恩典得著上帝的喜悅和拯救,就是爲了讓我們從這種功德觀中跳出來。可是我們很多時候因信稱義入了救恩的門,走這條人生的道路時又回到功德觀了,然後比較、競爭、驕傲、嫉妒都來了。“這人將來如何?”成為我們常問的問題。耶穌說的“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成為我們最大的提醒。

這不僅是彼得那時代學習的功課,也是我們現在最難的功課。我們只有回到靠救恩因信稱義,不但知道我得救是神的恩典,能活出一點合神心意的樣式、討一點神的喜悅、服事別人一點點,這仍然完全是神的恩典。

單單仰望祂

彼得和其他門徒的經歷是否也是我們的經歷?我們是否會像門徒和彼得一樣地軟弱、失敗?這些是否顯示出我們生命中的弱點呢?我們的主關懷我們、餵養我們,透過各樣的方式讓我們成長。當我們軟弱、灰心、失望時,祂醫治我們。我們應有的回應是:不要放棄⸺不要放棄自己,不要放棄神;專心跟從主。

反思問題
你是否有過彼得的狀況(無所事事,沒有人生方向,辛苦勞力沒有成果,遭遇了大挫折,在很深的自我否定中……)?
當你經歷失敗,軟弱,或灰心的境況時,如何靠耶穌的幫助重新站立?
人人都不願意失敗,但是一個人如何能讓自己的失敗轉化為另一種祝福?
你有沒有與人有所謂的“瑜亮情結”的經驗?耶穌要我們在奔跑天路時,不應和別人作比較的教導給你帶來甚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