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義
南宋文天祥(1236—1283)的《正氣歌》裏,列舉了自春秋戰國以來,12位有民族氣節的人物。最後的四句,表明了他追隨的態度,可謂千古絕唱:“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相對於文天祥心目中的哲人們,希伯來書11章所列舉的16位信心偉人,可能更具參考性。末了的39-40兩節說: “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來11:39-40)
他們辛辛苦苦一輩子,守住信心,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他們最期待於後來的世代⸺也就是現今的我們⸺繼續跑完信心旅程。
一、仰望耶穌(12:1-3)
希伯來書12章的開頭,作者要讀者:
繼往開來:既有……就當……
既有什麼?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繞著我們。就當如何?第一、放下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第二、忍耐與奔前。忍耐是要存心的、有意志力支撐的;奔跑是要有定向、有速度的;第三、仰望耶穌。“仰望”二字,中文聖經《新譯本》翻成“注視”。注視誰呢⸺耶穌。怎樣的耶穌?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耶穌在我們信心的建造上,既是創始者,又是成終者/率領者。
輕看羞辱、忍受苦難
摩西不肯稱為法老之子、不願享受罪中之樂、不怕王怒。他看為基督所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的獎賞。
主耶穌之所以能夠輕看羞辱,忍受苦難,是因為有“那擺在前面的喜樂” 的緣故。
第三節作者就下了結論:“那忍受罪人這樣頂撞的,你們要思想(耶穌),免得疲倦灰心”。
我讀中學的時候,非常喜歡孟子的《告子篇》: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夠偉大了吧,但我們讀了,總會覺得少了一點什麼。什麼呢?喜樂。那是基督徒獨有的福分。
在急難、責罰、凌辱的日子裏,你憑什麼喜樂?
在患難、國度、忍耐的日子裏,你憑什麼喜樂?
接下來,作者說話的語氣,轉趨嚴肅:
二、領受管教(12:4-13)
算一算,4-13節的短短10節裏,“管教” 這個語詞,總共出現10次之多。
1. 不輕看、不灰心
不輕看的意思:不要不當作一回事;不灰心的意思:總會進步,討得父母歡心。
2. 生身的父對比萬靈的父
地上的父親管教孩子,都說是為孩子好,卻難免與專斷的成分;萬靈之父呢?卻更是於我們有益。
生身的父,他也不過是個人而已,都有所軟弱和局限性;感謝神,祂所賜的福分是大的。
3. 順服得生,於聖潔有分
偉大的教父耶柔米(Jerome 347-420)說:“上帝最大的憤怒,就是當我們犯罪的時候,祂毫不動怒。” 這不就是保羅在羅馬書1:24-28裏,一連三次使用的“任憑”嗎?
三、到錫安山(12:14-24)
14-24節列出了明顯的對照:
1. 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
2. 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殿,也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
14節的 “不是……”與18節的 “乃是……”是明顯的對比:
1. 地點不同:不是來到那能摸的山,也就是現今位在埃及的西乃山;而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殿,也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
2. 參與者不同:不再是當年的甚是恐懼戰兢的摩西/以色列會眾;而是加入了千萬天使,以及蒙上帝長子,也就是耶穌基督救贖的新約聖徒,義人的靈魂,更重要的是那審判眾人的上帝。
3. 中保不同:在舊約,中保是摩西;到了新約,中保是耶穌。他所撒的血,比亞伯所說的更美。
四、神是烈火(12:25-29)
1.被震動的,都要挪去;不被震動的,卻常存。12:26-28,短短三節當中,6次提到震動。其中,前四次(26-27a)論到所有所有受造之物,包括天、地的一切,都要挪去;後兩次(27b-28)呢,都說到那“不能震動的”就是神的國度/主權/福分。
2. 當感恩,事奉神;因為神是烈火。留意彼得兩次強調烈火如何銷化:“但主的日子……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在那日,天被火燒就銷化了,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鎔化。”(彼後3:10-13)
結語:
希伯來書12章完整回應了11章最後兩節的話:“(雖然)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 那麼我們要問:誰得著了?什麼時候得著了?答案就在12章末了兩節(12:28)⸺“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感謝神!
因此,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心連心,手牽手;互相鼓勵,彼此扶持,向著那不能震動的國繼續前行吧!
作者簡介:本堂愛關牧師;本文講於2024年2月18日本堂主日崇拜。
責任編輯: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