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林鴻信院長夫婦波士頓之旅
薛悅悅
今年七月有幸接待了五十年前青年團契的老朋友⸺鴻信兄、怡方姐。七〇年代之時,我們在台北和平教會的青年團契中一起服事,曾南下用詩歌到不同城市的教會,甚至監獄去傳福音;也曾到台灣東部的山地做福音工作。
林鴻信院長是一個好學的人,曾在哲學系邊唸哲學邊唸神學;畢業後又重考大學改唸醫學,唸醫學的同時又唸神學碩士……接著來美國分別到耶魯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正道神學院就讀。後又在德國的杜賓Tübingen University大學獲得系統神學博士,指導教授是盼望神學的泰斗莫特曼Jürgen Moltman;之後又取得英國諾丁漢大學(Nottingham University)的博士。三十多年來,不止在台灣神學院任要職,也在不同的地域擔任客座教授!
五十年後,當他們來訪之時,我們去機場接他們;雖然知道他們長途跋涉的疲累,但這十天裏我們無所不談,每天都談到深夜……我無法表達對他們的敬佩,唯有感恩上帝的大愛!
鴻信院長對華人系統神學的解析和影響力從一個小例子中可見一斑。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在神學院修林院長的課時,同學常問她:“這麼硬的課,妳怎麼會常掉眼淚呢?”她説:“因為聖靈的感動,讓我感到上帝的神學是讓我活出來的,是千真萬確的!”
他們夫婦真是天國的寶貝!怡方姐正如聖經中所描述的才德婦人⸺她不僅本身也受了神學教育成為牧師,還是姐妹中的好榜樣!這次最可惜的就是沒機會讓她與姐妹們分享!
當我在幫他安排波士頓的講座時才發現,幾乎每位我接觸到的牧者或朋友,不是讀過他的著作,就是曾當過他的學生(包括我們的潘牧師也修過他的課)……真是看到這五十年來,他在神國中如何耕耘和努力;雖然在神學院任職,但他將各國不同的宗派神學教育在不同的宗派教會中整合。盼望神學的可貴之處,是讓我可以再檢視一下自己的信仰!
盼望神學的起源
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11:13)
奧古斯丁曾説:若是忘了從哪裡上車,影響還不大;若是忘了在哪裡下車,那就嚴重了!潘霍華殉道前交待説:“這就是終局,但在我卻是生命的開始。”
我們的盼望是什麼?當鴻信的教授莫特曼在二戰末期被徵召,聯軍轟炸漢堡,超過四萬人消失於火海時,他第一次呼求上帝:“我的上帝,祢在哪裡?”十九歲在戰俘營裡是他最痛苦之時。他曾回憶:“那是在靈裡的昏暗時刻經歷到上帝的臨在。”當讀到詩篇39篇時,他眼睛一亮:“這首詩好像針對著我所受的創痛説話呢!開啟了我的眼目,看清上帝是與那些心碎的人同在的。”“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詩39:7)
莫特曼在戰俘營裡體會到:
1.一個沒有盼望的人,容易失去生命的力量。
2.有些盼望雖帶來活下去的力量,但卻活得很痛苦。
他體驗到上帝與受苦的人同在;信仰是帶來盼望的信仰,而這盼望給他力量,不但未使他痛苦,而且使他得安慰:“不沉浸在痛苦的深淵裡,而能堅持著望向遠方,正是一個清晰盼望的初步。”他說:“我相信得救的經驗是要以我的餘生來償還。不能說在戰俘裡我找到祂,然而我確確實實知道,就在那裡祂找到了我,否則我早就失喪了。”
盼望優先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決定因素不在於“前因”,而於“盼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盼望後人得安穩。出埃及、進迦南、歸回、彌賽亞、復活,直到主再來,上帝的拯救一方面是上帝的應許,另一方面是人的盼望。
“教會的未來”比“教會的過去”優先。爲防止教會老化,事工重點也應該年輕化,從成人事工到社青事工,到青少事工、主日學,再到社區兒童工作;要重視“福音聚會”,而非只是“聖誕晚會”;要栽培“慕道友”,而非只是照顧“信徒”。
從現在看過去⸺盼望加深我們了解過去;從現在看未來⸺盼望引導我們走向未來!盼望是何等的重要!
結束就是開始
詩人艾略特説:“我們稱為開始,經常就是結束,走向結束就是走向開始,結束就是我們開始之處……當我唱這首「應許之詩」再次給我盼望!”“最後審判”的思想方式的焦點在於“結束⸺末日來臨”;“終末盼望”的思想方式的焦點則在“開始⸺新天新地”。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 5:17)
盼望帶來平安與不平安
十架復活已然實現,而上帝國度還是未然的盼望;現今我們出於“已經實現”與“尚未實現”並存的狀態。心懷盼望者為了“已經實現”經歷平安與喜樂,也為了“尚未實現”而承受不安與受苦。信仰盼望使人處於“在路上”的狀態;對於這世上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盼望基督所帶來的應許終將全然實現,才能回到天家。
盼望不等於預測!列寧説:“信任是好的;控制則更好。”(Trust is good, control is better.)莫特曼則說:“掌控是好的,信任則更好。”(Control is good, trust is better.)
盼望的抉擇
我雖年邁,但願意每天早晨花時間操練歸心禱告、聖言心禱、等候神,時刻自我省察,並求聖靈幫助我信靠順服!
我是否把未來寄託在上帝的應許,藉著上帝應許而期盼未來,與上帝一起進行冒險之旅呢?
我是否正經歷平安,卻又經歷不平安嗎?我目前帶著什麼樣的盼望?我的盼望如何影響別人,開導別人呢?
我人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盼望是什麼呢?
深盼我們在教會中,有更多在靈裡的陪伴與激勵,教會有復興,讓我們活得很有把握與盼望!
七月十五日在教會同工的分享
林鴻信院長再次談到天國的價值觀,雖然參加的人很少,但他所談到的,卻是非常重要!
做基督徒意味著取得天堂門票,還是進入上帝國價值觀生活方式?
- 取得天堂門票⸺就不用再努力,可盡情追求世上的一切,享有天上地上的所有好處?
- 進入上帝國價值觀生活方式⸺意味着信耶穌,願祂的國降臨;全心盼望上帝的國度,進入作門徒的生活方式。一生繼續被改變,成為新造的人;一切都為了神國來臨,在今世熟悉、愛慕神國的價值觀,直到進入神國時,才真正回到家。我們是否預備過一個移民的生活⸺移向天國的生活方式呢?我們在建造什麼?金銀寶石還是草木禾秸呢?
心理學家佛洛姆(E. Fromm)寫的《生命的展現》提到,是“我有”重要還是“我是”重要?(To Have or to Be)“擁有”或“被擁有”真的那麼有價值嗎?我到底追隨“我是”的耶和華上帝,還是追隨“我有”的“巴力”呢?耶穌基督在曠野面對三個試探,他棄絕了“擁有”的生活方式⸺擁有財富、擁有信眾、還是擁有權勢。
“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付出的人生,就是追求“所是”。上帝國價值觀與世界價值觀、流行價值觀一直在拔河。請問,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後續
他們在來訪波士頓時,也介紹了他目前在台灣作的基督教的研究智庫。當我們看到2020年至2029年這黃金十年,我們是否看到上帝在這個二〇年代要做的事?
目前,我除了每週兩次收到《睿智雞精》,也開始參加智庫的讀書會;我從沒看過如此認真的一百多位同學;前一天還有導讀的同學分享讀書心得。雖然北美是週一早上六點上課,非常不容易,但很感恩我們剛讀完祈克果的“勇氣與謙卑”,看到一個願意跟隨主的人的心態。林院長不只有清楚的解析,還有精彩的問答,真是非常好的學習!
我們的腦子裡都裝了一堆知識,但我們是真理的見證人嗎?
作者為本教會卸任長老何明治妻子。主要服事有:主日學、Bible Study Fellowship、兒童事工、家庭婚姻事工、合田聖樂團指揮、代禱服事;藉著開音樂會傳福音,也有志於信仰傳承的服事。
責任編輯: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