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談天說地

談談靈魂體

用“靈、魂、體”的三個方面(三元論)來形容一個人,這論述在基督信仰中究竟有沒有根據?在Daniel M. Brown所寫的《三元論,靈恩派,和林前14》(Trichotomists, Charismatics, and 1 Corinthians 14)一文裡,他指出:緊跟19世紀三元論興起之後,是靈恩派的興起。Brown認為,靈恩派錯誤的解經是與三元論有關係的。三元論認為靈和魂是可以分離開的,靈恩派認為方言是在靈裡直接對神說話。那麼,既然理性是屬於魂,所以理性不明白靈裡的方言也就很正常和無所謂。從此也可見,三元論會產生對理性和知識的貶低,從而導致反智、反知識、反教義、反神學、和錯誤的解經。然而,眾所周知,倪柝聲是一貫主張三元論的,由於有人指責他的論述有偏靈恩,我這個死硬的福音派,聽到倪柝聲就躲避唯恐不及。然而,三元論真的反神學嗎?

有一回,信義宗(傳統福音派)神學院的德國籍教授歐牧師在竹北勝利堂講臺講述希伯來書(4:12):“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首先,他用帖撒羅尼迦前書(5:23):“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解釋三元論也有聖經根據。所以,三元論並不反神學。其次,希伯來書說這把利刃可以把魂與靈分開。至於為何提到骨節與骨髓?歐牧師遍尋解釋找不著。最後,在一本書裡看到說骨節是非常堅韌的,用以形容魂;而骨髓是軟的,用以形容靈。

這使我想起在電腦的軟硬體結構中,Firmware,固件(或韌件)是介於軟體和硬體之間的要件。一個電腦要能運行,非得有軟體、固件和硬體。這就好比人的活動得要有靈、魂、體。

靈、魂與體是三樣不同的東西,歐牧師把他們分隔如下:

體Body(σωμα):五官、肌肉、骨骼、運動。

魂Soul(ψυχη):理性、感情、意志。

靈Spirit(πνευμα):信心,聖靈的果子,智慧,創意,愛,敬虔,希望,服事人,愛敵人,揹十字架,瞭解聖經。

歐牧師特別提到了Soul(ψυχη)這個字在希臘文就是心理學的意思。人類對於體和魂的知識正在不斷累積,瞭解最多的是體,例如生物和醫學。我們對理性和感情的瞭解正在用數學、物理和心理學努力增進中。用人工智慧和心理學的數學模型有可能對於解決問題做理性的判斷,這個判斷甚至可以包含感情的影響。這個部分在過去因為工程師和心理學家的隔閡,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我自己就有深厚的體驗,要一個資深的軟體工程師去建立一個純人工智慧的模型較容易,但建立和心理學有關的模型很難,除非多花時間訓練足夠的心理學知識。不過,跨領域的學習近年來已經成為常態,所以要理解“魂”(理性、感情、意志)只是時間的問題。再給它50或100年吧,應該可以攻克。

但就現有知識而言,我們對於靈的理解非常少。譬如,魂的問題解決後,一個機器人有理智和感情,但如何讓它有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應該先要有聖靈,才可能達成。這也許是永遠不可能的,至少現階段是很難想像的。但從一個科技的角度看,好像有可能在這片完全沒有開發的處女地上,實現一些進展、解決一些人類的難題。比如,戰爭、政治的醜陋、貧富失均、法律的公正公義。

也許你說,ChatGPT已經夠有創意了。但誰給它提示符(Prompt)呢?還不是人的腦袋!很多ChatGPT的用戶經常發現,你的腦袋如果夠有創意,ChatGPT才能幫你完成你的創意。那麽生成式AI可否產生提示符?看起來答案是否定的。也許,量子智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也許你說,愛、喜、樂不就是魂裡面的感情嗎?但其實我們說的是聖愛和靈裡的喜樂,這方面我們的理解還是皮毛。我會在我的《得勝者的馬拉松》臉書專頁裡,從黃小石和張德建教授合著的《聖靈的果子》一書開始去理解這些皮毛。

科技與家居

張越剛

日本微型小說家星新一寫過一篇科幻小說《無微不至》。講了一個住在未來的叫特魯的人,他的家居都是智能化的。早上,鬧鐘叫他起床,然後機械手把他從床上拉起來,給他洗澡,換衣服。機械手把他送到餐桌邊,他沒有吃早餐。機械手把他放進汽車,車沿著管道自動開到公司門口。同事這才發現,特魯已經死了,死亡時間可能是昨天半夜。

這個小說描繪了一個過度智能化的家居造成的問題。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工具性的。科技可以被用在好的方面,為人類提供便利,但是“多快好省”,不一定“好”。科技也可能被用在壞的方面。基督徒對科技的態度:不要怕!上帝掌管!有的時候,上帝是通過經濟規律、市場規律來掌管。我們要不斷學習、正確使用科技,不被科技轄制。要警惕對科技和不成熟科技產品的炒作。要平衡智能化、複雜化與簡朴化。

我會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討論科技與家庭的關係,給兄弟姐妹提供一些思路。

當代的科技發展,使很多新材料用在服裝上,給人們造成便利。像有的運動服材料,比天然材料阻力小、耐久。

一個新的趨勢是科技與時尚相結合,不再像以前的機械電子產品只解決功能問題。蘋果公司Steve Jobs的一個貢獻是把科技產品變成時尚,比如iPod白色的耳機線在當時成為流行時尚,後來的iPhone也是類似。最近奢侈時尚品牌Prada和美國航天局合作,研發宇航員登月的服裝。

人工智能也應用在虛擬試穿,有攝像頭拍下人,屏幕上就可以顯示人試穿各種不同的衣服。但是姐妹逛實體的服裝店,是一種解壓的生活方式,而虛擬試穿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美國快餐業也在發生變化。麥當勞的一個貢獻是實現了餐館食物的標準化生產,降低了成本,解決省時間和能否吃飽的問題。但是不夠注重營養、味道和體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更健康的快餐,比如Panera Bread。

世界速食麵協會公佈的數據,2022年一年內全球吃掉1212億份速食麵。速食面的出現也是解決省時間和吃飽的問題。後來網絡送餐出現,一些吃速食麵的人改為買外賣。而現在,預製菜的出現,使得人既能省時間,又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最近出現的人造肉,也有一些人投資炒作。一類人造肉是幹細胞培養,成本很高。另一類人造肉是豆蛋白製品。但是豆製的人造肉在中國遭到冷遇,因為中國的豆製品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開始,北魏已經有素食食譜,宋朝的食譜已經有豆腐製作的“假煎魚”、“素蒸雞”等。人造肉並非新鮮事物,現在投資已經跌落。現在還有3D打印的牛排,米其林廚師還用它製作了烤牛排。但是人最終還是要吃健康、天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

以前有科學幻想說人以後會住在海底,或者月球、火星,後來發現人還是要保護環境,住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當中。

我們用的一些家用電器,可以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一些過度科技化的產品,像帶wifi的洗碗機、冰箱,有很多冗餘的功能,造成使用過於複雜,需要返璞歸真。

像GPS衛星導航這些科技產品,給我們出行帶來便利。汽車的一些智能化的安全措施,也增加了我們的開車安全。

一些科技產品像電動汽車,實際100多年前就出現過。1947年日本生產的Tama電動車,使用鉛酸蓄電池,續航40英里,最高時速22英里。現在使用油、電、氫氣、液氨的車都還在發展,以後比較理想的汽車是安全、可靠、環保、有長續航力、長使用壽命、價格可承受。

我在疫情期間參觀了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後來在西雅圖參觀波音公司的飛行博物館,看到1968年研製出的飛行汽車,和現在的飛行汽車理念幾乎一樣。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願兄弟姐妹在家居中善用科技來榮耀神。

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

⸺淺談AI對基督徒信仰的影響

黃俊文

自從2022年底CHATGPT問世,全球掀起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浪潮。AI是利用計算機(電腦)執行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能力。AI一日千里的發展與應用成為繼5G 通信科技之後的高科技熱話題。自CHATGPT問世後,英國的神學家開始關心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挑戰,也曾有人以AI撰寫神學論文投稿神學期刊,神學家們卻未能在AI撰寫的論文中發現任何異常[1]。2023台灣的教會界也開始探討AI對基督教的影響[2]。今年七月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有幸請到台灣神學院前院長林鴻信教授為我們舉辦兩場神學講座,與會人員不乏附近教會的牧長同工,林教授也在講座中向參與講座的會眾分享了他所創辦的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3]。筆者在其中兩段論及AI對基督教信仰的挑戰的專題短講頗有感觸。經與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委員會討論,將今年秋季副堂的主日學設計為“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探討AI及其他各樣尖端科技對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分析AI及科技對人的道德、價值觀及人性尊嚴的挑戰及生活的影響。希望藉著聖經與神學的反思幫助弟兄姊妹確信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中,不變的福音仍然是我們可以持守的信仰立場。本文將探討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影響,在靈性塑造上的應用,及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

首先探討AI的發展對基督教信仰及道德觀的可能影響,再此歸納如下:

  1. 真假難辯的電子世界:在AI的智能信息回覆和3-D影像呈現技術及影音合成,我們無法分辨是與當事人或是AI交流對話。網路的電子虛擬世界常使網友對許多信息及圖像感到真假難辯。未來的電子虛擬世界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亦真亦假並且真假難分。如此,線上的人際關係變成“虛擬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會減低。
  2. 對傳統知識論與人類智慧的挑戰:在AI的協助下,許多難題都可能迎刃而解,如撰寫各類專業論文、各類報告及製圖等。試問莘莘學子是否還願意埋首苦讀?還是會以AI來完成各樣的課業要求?目前許多大醫院已經借助AI協助診斷,那醫學院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是否應考慮因AI的推廣應用而簡化呢?那基督徒是否還需要認真讀經呢?還是信靠AI有問必答的“虛擬聖經學者”呢?
  3. 對人的定義挑戰的模糊: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AI是否也應被認為是個“活物”因它經“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中逐漸培養“知”的自我意識。若是AI與機電科技持續整合發展,“賽伯格”(Cyborg)即生化人或半人半機器人以及突破人類極限的超人類主義 (Transhumanism)都是指日可待。如此,人的能力可能會低於賽伯格,那人的地位與價值是否因此而貶低呢?人類的尊嚴是否因這些未來的科技而有所貶抑?
  4. 對神論的挑戰:若是AI及其他新興科技將解決人類各樣的挑戰,未來的世代將更仰賴科技,不再願意學習倚靠神及操練信心的功課。現代人常倚靠“Google”當作其“策士”提供許多資訊。而AI提供的不止是資訊而是解決方案。如此,AI將成為世人的“策士”,使人自然而然倚靠AI科技的快速便捷,不願等候尋求神的引領;也不願意信靠神的話,甚至誤以AI是智慧的源頭。

其實人的尊嚴與價值並不會因新興科技的興起而有貶抑,因為人具有Imago Dei(Image of God,神的形象),是照神的形像樣式所造(創1:26)。人的受造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希伯來文的“形像樣式”是指人像神但不等於神。當人愈認識神,就知道如何活出神造人之本像。所以,不會因為AI及其他科技的出現降低人的價值及尊嚴。人墮落之後神的形像遭破壞,但卻沒有失去。基督救贖來到:神的形像漸漸恢復,以弗所4:24 要我們“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基督再來時神的形像將完全恢復(林前15:45,約一 3:2)。

其次,我們思考聖經中啟示的上帝,祂具有許多超然的屬性是科技無法超越的。將神超然的本質列舉於下:一.祂是自有永有恆久常在的主。二.祂是靈,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也永不改變。三.祂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生命的源頭。四.祂使無變有、獨行奇事、掌管萬有。五.神的本質就是愛、滿有憐憫,也是公義與道德的最高標準。六.主是一切智慧和美善的源頭。七.上帝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八.主滿足人生命的最深的需要。AI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的便捷,但是神超然的屬性卻是能滿足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需求的要素。

此外,聖經如何看待科技呢?“主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箴3:19),所以上帝是智慧的源頭。其次“因為主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2:6)神賜予我們聰明智慧。因此神也盼望我們用聰明智慧來服事祂,例如:上帝在出埃及時呼召比撒列,“以神的聖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能想出各樣的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件”(出31:2-4)。自啟蒙運動後,許多學者認為基督教反智,其實這是對基督教的誤解。既然神是智慧的源頭,我們應善用上帝所賜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榮耀主。換而言之,我們可以善用AI來幫助我們成就主的“善工”。

基督徒可否使用AI來幫助我們的靈性塑造呢?在探討這個主題前,應該思考何謂靈性塑造?靈性塑造就是效法基督進而生命漸漸滿有基督身量的過程。如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基督徒不是藉著苦修變成為基督的樣式,而是每天效法主並穿上新人(弗4:24),讓基督的生命逐漸成形在我們生命中。已有不少牧者探討AI在靈性塑造及教會事工的應用[4],例如:一.用AI輔助修改及補強我們的信息分享的內容。二.將福音信息改寫成不同語言。三.利用AI圖像及影像生成的功能讓信息透過圖像或影像的輔助使信息更加生動。四.利用影音合成技術呈現“全息影像”(Hologram)的立體影像投射,使會眾對信息“身臨其境”。五.代寫問題解答、代禱信或社交媒體帖子。

最後,再來談論AI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教會曾受聖俗二元論的影響,認為在世上認真工作就是在“建造大巴比倫”(啟18:10-11)。然而,工作是上帝在始祖墮落前就已經設立了。此外,神為什麼要基督徒工作呢?一、學習在工作中事奉主(西3:22-24)。二、在工作中學習敬拜與見證主的榮耀。三、在工作中經歷神的權能、信實與慈愛。四、按著神所賜予我們的恩賜與才幹從事創新和維持的工作。五、學習工作與安息(休息)。六、在工作中培育我們的基督徒品格並在職場得以落實我們的信仰(西3:22-24,4:1)!許多基督徒害怕類似AI的高科技產物將改變工作的模式,導致許多人失業。其實,AI與科技不會改變人的價值與地位。既然主要我們在工作中經歷祂的慈愛,我們就應該學習靠主的恩典不要怕學習新的科技! AI的智慧仍然需要我們智慧的“要求指示”(Prompt)才能發揮AI的“智慧”!

總之,人的價值與尊嚴不會因高科技的出現而貶抑,因為人是按神形象所造的“精心傑作”。因人是上帝的傑作,人的內心是無法以科技及科技產物來取代神的地位。當我們敬畏神時,我們的智慧與任何科技的使用都能榮神益人,我們藉著AI讓我們的靈修與服事更有動力與活力。此外,善用AI讓我們在每日的工作經歷神的恩典並見證祂的榮耀。瞬息萬變的科技無法動搖神不變的福音!

註釋:

[1] “ChatGPT, AI and the future – Dr John Wyatt Q&A on Technology and Christian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BsIGckkjA

[2] “AI人工智慧 用基督真理分辨真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IVujjp2sY

[3] “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tttw

[4] “6 Healthy Ways To Use AI For Evangelism”,  https://www.delmethod.com/blog/ai-for-evangelism

AI,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AI生成圖片:介紹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人工智能簡介圖
賽伯格,圖片取自KG那光(基督徒研究智庫)
A person with the hologram of the person that looks like the real person AI生成圖像:介紹何為“全息影像“(Hologram)
Technology, AI and Christian workview with some high tech products in the drawing background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科技/AI與基督徒的工作觀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

包粽子

書念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箴言10:11)

快到端午節了,小英姐妹喊我到她家裡去包粽子。說實話心裡挺忐忑,既有期待,又像赴考一樣,擔心人家都是高手,包得又快又好,自己包得又醜又慢被人笑。好在姐妹也是基督徒,於是就大膽赴約了。

過程中小英姐妹一直在說欣賞和安慰的話,讓我的心漸漸的安頓下來。我開始在心裡默默的尋求神:我們怎麼樣可以包得更好呢?與神的默默交通,感覺心中有了祂的同在跟帶領,踏實了許多,忐忑的情緒也變成了對自己的接納和鼓勵。於是手裡一個個地包,認真揣摩,腦子裡一點點的回憶過去包過的經驗,不急不躁專注於當下。一次次地默默尋求,彷彿讓大腦裡負責記憶的神經元一個個被喚醒,我手裡的粽子越包越好,形狀由原來的癟塌塌變成了有稜有角,越發漂亮。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兩盆米、幾碗好吃的餡料,已經化成了眼前一座小小的粽子山,真是滿滿的成就感!

還沒高興太久,我的心又被新的憂慮抓住:那些沒扎緊的、漏角的,煮兩個小時會不會變成一鍋粥?小英姐妹說:“不會的,我們可以把漏角的放在上面煮。”對呀!她一句看似不經意的溫柔話語,頓時消除了我的憂慮;她的從容應對,屬靈生命的成熟更是讓我心中充滿喜樂和盼望。

此時不同的經歷,也讓我回想起以前學習新事物時,一遇到困難和失敗就被批評的挫敗感。我弱弱地向她請教:“小英姐妹,你為什麼這麼有耐心呢?你不擔心壞結果嗎?”她微笑著說:“耶穌愛我們,讓我們多說建造人的話。”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凡事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每次從錯誤中領悟的,都讓我們更加接近目標,而過分地追求完美結果,苛責過程的統一,只會徒增焦慮和挫敗感,造成心裡負擔和行動的拖延,讓我們不敢開始和行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深信神以我的本相愛我,是恩典也是真理。

在小英姐妹不斷建造人的話語中,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接納和欣賞,即使不好看的、漏米的粽子也敢送人!哈哈,這是過去的我做不到的,因為過去的我認為:醜粽子就代表了我,會被人笑話。但我現在覺得:粽子是粽子,我是我,醜粽子只代表了我在這方面還可以再練習,包的好看只是時間問題。包的不好看也願意送,是因為感情,這些只是過程,而這個過程也很值得被紀念和肯定。

再次感謝小英姐妹的邀請,讓我有如此豐盛的領受和美味的粽子,身心得餵養;並深切的感受到:主裡的配搭太重要了,彼此的鼓勵和建造不僅讓過程非常喜樂,而且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感謝神!

作者來自望主團契。

責任編輯:Sand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