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Jian Shao

為福音齊心努力

⸺腓立比書1:27-2:11

潘儒達

引言

人類有史以來版圖最大的帝國是元朝時代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的創建者是成吉思汗。在元朝古史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家庭,幾個兄弟同母異父,有很多利益的糾葛,所以常常爭鬧。母親看到這個狀況,有一天煮了臘羊肉給五個兄弟吃。吃完後拿給他們一人一枝箭,叫他們折斷;所有的人都很容易地把那枝弓箭折斷了。之後她又拿出五枝箭,要他們把五枝箭一起折斷。五個兄弟輪流折,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折斷。母親說:“你們五個人都是從我生出來的;如果你們分開,每個人就像單枝的箭,很容易被折斷;如果你們相親相愛、同心協力,就像五枝箭在一起那樣堅固,就沒有人能折斷你們了。後來母親死了以後,五個兄弟還是不和睦;其中最小的總是被兄長欺負,過着像野獸一樣的生活。這個最小的弟弟據說是成吉思汗的祖先。

同心協力,像五枝箭一樣的堅牢,這個比喻很有道理。雖然母親苦口婆心地勸告,但是五個兄弟還是做不到,因為改變人的本性確實是很難的。同心合意,人人都知道重要,我們卻常常做不到。那麼我們如何做到呢,尤其在教會的服事中?腓立比書1章27節到2章11節給出了答案。

為福音努力(腓1:27-30)

腓立比書中,使徒保羅先提到了他寫這封信時的處境⸺他被控訴、在監禁中,而且馬上要宣判,甚至有可能要被處死刑;在監禁中還受到部份基督徒的攻擊。但是他的心是喜樂的⸺因爲他不考慮自己的處境,只關心“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因此當監禁帶來了福音的廣傳時,他很喜樂。保羅的人生以顯揚基督為志業;這也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生命的志業。

在分享了自身的經歷後,他勉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1:27)。這裏的“只要”原意是“最根本的”⸺我們生命中最根本的事,是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我們原本是不配得福音的,但是在靠著耶穌十架的救恩白白地得到之後,我們生命的表現要“配得上福音”⸺生命要更新、改變。信主以後,生命要朝向一個新的、能活出神生命美德的樣式。所以我們要問自己,在成為基督徒之後,我們是否有了重生的生命,與信主之前完全不同?不光個人,乃至整個教會⸺當人來到我們教會,有沒有感受到這個教會中的人行事和社會上有所不同呢?

生活方式和福音相稱會帶來“福音的效果”⸺當人看到我們的生命見證時,就會被福音吸引。基督徒的生活見證常常是領人信主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從果效來看,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意義,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傳福音的人;從整體的角度, 我們的教會要成為一個傳福音的教會

27節後面的經文勉勵眾教會要“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福音是主托付給我們的使命;使徒保羅自己作了榜樣,這也是他對教會的期待。我們需要自己反省,我們是否行事為人配得上福音, 為福音齊心努力?是否做好了一個傳福音的人,和傳福音的教會?恩典的領受,是為了恩典的分享。將上面的兩個意義合二爲一,就是生命的更新會帶來福音的果效;福音事工最根本的有效方法是生命的見證。這個實踐不能只靠福音聚會,在平常我們就要有團契福音以及個人佈道的行動。

福音使命要付代價

福音使命的實踐常常要付代價。首先,會有仇敵的攻擊(腓‬1:28)。腓立比教會是一個在苦難中建立的教會,在當時也仍在苦難的陰影中。所以經文這裏提到會有“敵人的驚嚇”。在伊斯蘭教國家或在政治敏感地區傳福音,仍然會有壓迫或者限制;即使在美國也還是會有⸺有人會譏諷你信上帝落伍了,或者說信上帝是弱者、愚拙的表現;甚至有人會說,你傳福音是冒犯了我。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仍然願意傳福音嗎?會不會因此而懷疑我是不是錯了?

但是有一個奇妙的現象⸺逼迫常常帶來復興。使徒保羅說:不要為表面的現象所誤導;雖然有逼迫,但是在許多被逼迫的地方福音不但沒有被限制住,反而迎來更多的人信主!1949年以後中國的教會被關閉、控制,然而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後,信主的人數快速增長。另一個最近的報導顯示,伊朗的教會在1970年以來快速成長。在七〇年以前伊朗是一個由巴勒維王朝統治的開放的穆斯林國家,後來王朝被伊斯蘭教極端主義者推翻;基督教會卻在強烈的逼迫下快速成長。福音受到逼迫卻仍然傳開,這是神的作為,也是神的教會堅定站立的回應,神和人的配合!在苦難和挑戰中神的保守和作為證明我們堅守信仰是對的,而逼迫我們的人是錯的;因此證明我們得神喜悅,而他們(仇敵)將沉淪(腓‬1:28)。雖然環境不一定會改變,但是在逼迫中我們必然經歷神的作為。面對仇敵的攻擊,我們要站立得穩⸺不怕驚嚇、不喪膽。有一些事我們或者暫時不能了解,但是我們相信神在掌管一切;只要我們所作的是討神喜悅的事,即便是再大的風浪,我們都可以平安走過。

福音事工重要的是要同心⸺“同有一個心志”(腓‬1:28)。接下來的經文就是勉勵信徒要合一。

同心合意的命令(腓2:1-4)

接下來的2章1到4節的經文勉勵我們要同心。這一段的中文有四個平行的句子,在原文裡是由一個主要句子並且三個附屬子句構成,子句詮釋主句,重點意思就是“同心合意”⸺指彼此同工,有同樣的想法、相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好和熱誠。這並不是說完全沒有不同的意見,那是做不到的,而是經過一起尋求、心平氣和地交通、討論,至終可以有一致的目標和計畫。同心合意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相愛、在靈裡有美好的溝通、有共同的目標。彼此相愛的態度是我們同心合意的開始。因為愛使我們能夠接受異見、跨越人際關係的障礙,認識到和我不同意見的人是我的弟兄,珍惜我們這一屬天的關係。因此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耐心地、在聖靈的裡面充分地溝通,這樣許多誤解都可以化解。

我們有着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神的國度、基督的福音。如果我們肯定彼此的根本目標相同,所不同的是只是看法、作法、先後次序等等,那麼這些不同是可以在大原則的前提下彼此容讓的。

談到同心合意的基礎,我們要回到第1節。從英文的文法當中我們能夠看得更明顯,前兩節經文有因果的關係;簡單地說,第一節是第二節的條件和基礎。第一節裏面的條件是,因和基督相交而得到的勸勉,經歷神的愛而得到的安慰,領受同一位聖靈而得到的感動,以及因經歷神而得到的慈悲憐憫在我們心中。所有這些講到的是我們和神的關係,它是我們和人的關係之基礎。如果我們敬畏主,從祂得到勉勵,我們就不敢隨意而說、隨意而行,造成對人不必要的傷害了。如果我們從人受了委屈,神的愛就在我們裡面成為醫治,以致我們不太感到受傷。如果神的愛成為我們的感動,使我們有慈悲憐憫,那麼我們就更懂得體諒別人、安慰別人了。親近神、順服神、敬畏神,能夠使我們合一。

第3節談到同心合意的具體實踐。這裏提到的“兩不要兩要”,需要特別注意。這兩節是對我們特別的提醒,爲了排除可能的障礙;也可能正是腓立比教會現存的問題。“不可結黨”的意思當然不是指教會裏不可以有團契、小組,也不是指我們不應該和誰熟一點、關係好一點。“結黨”是指在教會內通過組成小群體而追求個人的利益或權柄。在教會中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開展神的國度、彰顯神的榮耀,為福音而努力。在這個大的目標下,如果我們有不同的作法或策略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如果某些小群體的集結不是為了成就神給我們托付的使命,而是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就成了這裏說的“結黨”。倘若神所托付的大使命被擺在一邊,個人只顧自己的雄心,我們就會產生紛爭。

第二個“不要”是不要貪圖榮耀。我們在信主前,甚至在信主後,常常圖謀自己的榮耀。有時候我們也把這種追求帶進教會中。你可能會說,教會有甚麼事好圖謀?好像並沒有甚麼金錢利益或實際好處。教會中常會發生的是追求某種榮耀,或者只是某種榮耀意識;比如有些服事我們覺得較有光彩⸺站在台前的,例如講道、教導;而掃廁所、照顧孩子、廚房做菜則是幕後的服事。從職任上看,長老、執事這些頭銜好像讓人很有光彩。這些是不是“榮耀”?我們在做了這些服事之後是爲了被稱讚嗎?這裏經文說這都是“虛浮的榮耀”。如果我們得了世上的榮耀,就已經得到了回報,那麼天上那更美的回報就沒有了。對這些虛浮榮耀的關心和喜愛,常常給我們帶來紛爭。

這裏也提到兩個“要”⸺要存心謙卑,和看別人比自己強,比如看別人的恩賜、見識、才幹比自己強。首先是講到謙卑⸺願意看到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原文也可以指重視別人的需要過於自己的需要。愛的一種表現是把別人放在比自己優先考慮的地位;比如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13章中,在自己即將上十架之前,祂不是先想到自己,而是先想到門徒。“看別人比自己強”也可以是指願意聆聽。當我們和別人意見不同時,不是馬上想到要怎麼說服別人,甚至用權柄壓制別人,而是先聽聽別人的意見。

基督的虛己

要做到這些其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成為我們的攔阻⸺自我;如果我們不能放下自我,前面所述就都不容易做到。因此第五節提到,能夠合一的秘訣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耶穌的心是甚麼?是虛己,就是倒空自己、放下自己。

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緣故,放下自己與神同等的地位,而願意虛己,成為一個人的形象,這對於祂而言是極大的屈辱。好比我們爲了和蟲子交流,告訴它們我們的計劃和拯救,甘願變成一隻毛蟲那樣的委屈。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能比人和蟲之間的距離還要大。第七節說,祂取了奴僕的形像⸺沒有地位、能力,甚至沒有自我申訴的權力,只有完全順從。為了順服天父,和為了愛我們的緣故,耶穌基督放下了一切的榮耀,到一個地步,甚至成為一個卑微的人,為我們而死,且選擇了最卑微、最屈辱的死法;結果卻升為至高。祂的虛己成為一個榜樣,告訴我們什麼是屬靈的律⸺權柄是從降卑、虛己而來,從服事、捨命而來。祂的謙卑並不是為了尊榮,因爲祂本來就有所有的尊榮;祂的謙卑是為了愛!

跟隨祂的腳蹤行

主耶穌的順服也並非沒有掙扎。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向天父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太26:39)上十架對耶穌而言,要不要承受痛苦呢?要!有沒有掙扎呢?有!如果都沒有,這些只是在作戲,和看《甄嬛傳》一樣。耶穌的順服是要克服自己的掙扎的,因此祂能理解我們的掙扎。(來4:15

主耶穌因為謙卑、虛己,也因為順服,就被升為至高。耶穌的生命告訴我們一個屬靈的原則,和這個世界是不一樣的。這個世界裏,你要得到高位、擁有尊榮、擁有權柄;要去抓,拼命地掙取。屬靈原則恰恰相反⸺尊榮、地位和權柄是從謙卑、捨己、犠牲、服事而來的。四本福音書中,很多活生生的榜樣在耶穌身上顯明。當然,為了得到尊榮、地位和權柄而故意顯示謙卑是沒有用的。要真真實實的謙卑,才是得榮耀的途徑。這是一個重要而不變的屬靈道理。

敬拜的恢復

⸺生命活水

潘儒達

引言

我們外出常會隨身攜帶一樣東西,那就是水杯⸺有一次性的、有持續使用的;有的保溫、有的保冷;有的小、有的大;有的還有特別的標誌。這是一個好習慣,因為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不只是喝,還可以用來梳洗衛生。

在全世界,包括美國的一些地方,缺水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比如加州因為乾旱有野火;今年3至6月,加拿大東北因為乾旱也發生野火,影響到美國東北部的空氣品質。也許是全球沙漠化的趨勢,造成了一些特殊地區嚴重缺乏灌溉的水,導致農業受影響,也造成飲水的困難,所以我們教會每年都會舉辦“6公里為水而跑/走”的活動,為那些地區用水的需要募款。

這是物質的水荒,那麼我們有沒有心靈的水荒?當我們的心靈乾渴時,甚麼能滿足我們心靈的乾渴呢?

一段奇特的相遇

在約翰福音第4章,記載了耶穌基督一個不同尋常的旅程,和一段不合理的相遇和對話。

這段相遇發生於耶穌和門徒從耶路撒冷走回加利利的旅程。他們這次選擇了一條和一般猶太人平常不同的路徑。約旦河西邉的巴勒斯坦在耶穌的時代從南到北被分為三塊⸺猶大、撒瑪利亞、加利利。一般猶太人要從南邊的猶大走到北邊的加利利,會繞道約旦河東岸一直走到北邊,再西轉到加利利;也就是不經過撒瑪利亞。這樣繞遠的原因等一下再說。但是這次耶穌不按平常猶太人的走法,而是直接穿過撒瑪利亞當他們走到一個名叫敍加的地方,可能日當正午,又累又渴,門徒就到附近村莊去找食物和水。在那裡有一口井,是幾千年前以色列的先祖雅各所挖的。耶穌坐在那裡休息、等候門徒。這時候,有一個女人來打水。由於那裡的沙漠型氣候,正午炎熱,所以一般人是在早晨和黃昏比較涼快的時候打水。這個女人爲什麼卻在炎熱的陽光下走那麼遠路來打水呢?可能是臨時有急用,更可能的是另一個原因,等下再述。

耶穌開口向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7節)。約翰福音第一章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道成為肉身來到世上成為人,所以也有人的限制,就是會累會渴。祂成爲我們的樣式,在祂裡面有神性又有人性。有時表現出神性的一面,有時又有人的限制。在祂的裡面的人性和神性怎麼協調呢?簡單地說,我們不知道,因爲我們太有限。神的事我們不能完全理解,是很正常的;唯有神在聖經中顯明的是我們能夠知道的。(申命記 29:29

總之耶穌向那女人要水喝。女人甚覺奇怪,因爲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向來互相仇視。這和以色列人的歷史有關。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國之後,北國於西元前722年亡於亞述國。亞述人將北國有用的人⸺專業、有學問的人、有勞動力的人⸺全部擄去當奴隸,只留下沒有經濟用處的人,並且從外地遷來一些外邦人住到北國的國土。這些遷來的外邦人和留下來的以色列人通婚所產生的後代就是撒瑪利亞人。因此在猶太人的眼中,這些撒瑪利亞人是血統不純正的混血兒,被血統純正的猶太人看不起,說撒瑪利亞人是狗。猶太人絕不用撒瑪利亞人的餐具,也不和他們吃喝,甚至都不從他們的地界通過(這就是爲什麼前面說道猶太人會繞道約旦河東岸往來南北)。現在耶穌居然向那女人要水喝,那女人心想:“奇怪,你們猶太人不是不用我們的器具嗎?現在你喝我打的水不就被污穢了嗎?你怎麼會作這種事?”(9節)

對話的焦點渴與水

其實耶穌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要引入一個重要的話題⸺指出那個女人需要心靈的水。所以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女人的問題,反倒說:如果你知道我是誰,你會向我要水喝(10節)。這很不合常理⸺到底是誰需要喝水?耶穌這樣的回答到底是甚麼意思?

耶穌是一個有智慧的老師。祂常用特殊的方式或表達來啟發祂的聽眾,或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所以耶穌獨特的表達常常有特殊的含義。祂通過向女人要水喝來開始這個“水”的話題,引導那女人向祂要“水”喝。耶穌好像在對那女人說:其實你才是真正需要水的;我在身體上的乾渴,正是你心靈乾渴的景況。

接下來在他們對話中有一些對比。第一個是井水和活泉。當時的人需要每天走很遠的路來打井水。用完了,還要再來打,每日往復。耶穌說,有一種泉水是活泉,就好像今天的自來水一樣,打開就流出來,源源不絕。這樣的活泉取水容易,又絕不枯竭,不需要那麼辛苦打水。

另一個對比是,物質的水和生命的水。物質的水供應我們身體乾渴的需要,當然重要;但是還有另一種水⸺生命之水,能夠解我們生命的乾渴。這常常是我們忽略的,也是後面對話的重點。

生命的乾渴與滿足

直接說生命的乾渴,女人可能不明白,所以耶穌給她一個提示。當那女人向耶穌求活水喝時(15節),女人可能以為耶穌在講物質的水。但是耶穌用一個要求提出祂所說生命的水是甚麼:回去找妳的丈夫。女人回答說沒有丈夫。講這句話時,女人可能帶著尷尬、甚至是忿怒的態度。耶穌的回應顯示,女人過去曾經有過五個丈夫,包括法律上的和法律之外的,而現在她有一個沒有經過法律認可的丈夫⸺可能是同居或者是小三的角色。這就是爲什麼女人的回答可能是尷尬的、甚至是忿怒的。這也回答了為甚麼一開始這個女人是在中午沒人的時候出來打水⸺有不光彩的背景,因此怕被人見到、被人議論。

在這裏,耶穌爲什麼把她不光彩的過去揭露出來?可能是因為她的狀況反映了生命中的乾渴,並極需生命的活泉。當一個人口渴時,他(她)要喝甚麼才能解渴呢?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喝水;如果喝可樂、汽水或者咖啡,可能會越喝越渴。同樣的,當人的裡面有生命的乾渴,每個人尋找的解決方式可能各不相同。這個女人找的可能是愛情⸺從丈夫身上得到滿足,但是前後五個丈夫似乎都沒能解決她裏面的問題。尋求愛情婚姻並沒有甚麼不好,就像可樂和咖啡作爲飲品也無可厚非;然而它們都不能解決身體和生命裏面的渴、讓人心得到真正的滿足。

這個女人也許只是敢愛敢恨,而不一定比其他人更糟。那我們呢?我們的生命裏面有沒有極大的不滿足?我們用甚麼來解生命的乾渴?當我們年輕時(或許你現在正年輕),也希望擁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愛情、一個人人羨慕的婚姻,和一個溫暖的家。戀愛、婚姻和家庭都很好,但是如果單有這些,恐怕還是解不了我們心裡的渴,像這個女人一樣。於是我們還會追求其它的解渴之道⸺比如用更高的學歷、成功的職業、氣派的大房子、或者豪華汽車。年輕時我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見證,他的優秀很令人羨慕。這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年年拿成績優異的書卷獎;後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電機博士;畢業後年僅30歲就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了終身教職。然而接下來他卻發現,他的人生除了作研究外不再有意義了,常靠打牌、聊天消遣度日。這樣優秀的一個人,他的成就並不能帶給他內心的滿足。有的人追求事業有成,有的人追求含飴弄孫;有的人追求享受生活、培養嗜好⸺釣魚、蒔花種菜、整修房子;有的年輕人追求電動玩具打高分……

然而,這些追求帶來的效果是有限的、短暫的,甚至讓我們“愈喝愈渴”,因此都不是我們生命得著滿足的根本關鍵。最關鍵的是“生命的活水”⸺如果我們得到了生命的活水,就得到了內心最根本的滿足。甚麼是生命的活水呢?這生命活水究竟如何滿足我們的生命?這段經文後面的對話爲此提供了答案。

生命的活水

當耶穌向婦人指出她有五個丈夫這個事實的時候,她立刻意識到這是一位先知性的人物。也許爲了緩解眼前的尷尬,她問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在哪裏敬拜?這是個長期以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歧見。這位婦人藉此要岔開話題,卻是誤打誤撞,因為生命根本的滿足⸺也就是生命的活水,關鍵正在“敬拜”⸺對宇宙創造者的敬拜正是一個人生命得到真正滿足的根源。

對神的敬拜,不只是用音樂、詩歌表達對祂的讚美、尊敬和愛,並感受祂的愛。敬拜根本的意義是指,認識創造宇宙萬有的主宰,使我們的生命和祂產生緊密的關聯。因為生命和祂產生關聯,你就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安身立命之所,知道你的人生應該怎麼過才有永恆的意義。而且不光是這樣認識,更是這樣地活⸺在你的生命中以祂為你的神,敬畏祂、順服祂、遵行祂的法則。這種滿足不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刻,也不只是一時的滿足,而是在任何處境中都能餵養我們生命的乾渴。

敬拜神真的能夠得到滿足和安息嗎?是的!因為我們的生命從祂而來。奧古斯丁說:

“祢使我們甦醒,好叫我們為了讚美祢而歡欣,因為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除非我們安息在祢懷中,我們的心便無法得著寧靜安祥。”

人的生命都有敬拜的需要;當我們找不到神,或者雖然認識祂,卻拒絕敬拜祂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敬拜別的事物⸺學歷、學術、成就、金錢、地位、名利,甚至理性。這些事物都是添加的滿足,而不是根本的滿足。唯有敬拜神,和這位生命的本源重新聯結,我們才能找到一個為之生、為之死,終極而永恆的目標。我們前面所說的各種追求,在和根本的敬拜聯結後,才有了永恆的意義。前面說到的那位弟兄後來認識了神,相信並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救恩,成為一名基督徒;從此他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方向,就是在他的生活中敬拜神,並且透過他的學術、事業為神而活。為了向從大陸到香港的留學生傳福音,他放棄了美國的生活,到香港去教書、建立教會,直到退休才回到加州。他的人生因為認識神、敬拜神而得到了真正的飽足。

恢復敬拜

我們需要恢復對真神的敬拜。可是我們如何能恢復呢?我們不認識祂,過去的生命和生活是和祂分離的;我們如何能找到神呢?經文中這個女人的下一個問題給了我們一個方向,她對耶穌說:

“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對當時的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而言,他們能夠恢復敬拜的盼望是,有一位神的兒子來,為他們與神的關係開一條出路。耶穌的回答:我就是!

如果有一位真神或真理存在,我們有沒有可能認識祂呢?許多宗教、哲學採取的方法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追求、理性的思維、個人主觀的冥想、神秘的經歷,或者靠儀式、咒語來認識真理。然而西方有一個哲學派別叫“不可知論”,主張人不可能靠自己認識真理,因為人太藐小,而神太偉大;有限的人無法穿越有限和無限的界線,進而認識無限。聖經也告訴我們,人先天的罪性成為與神的阻隔,因此人不能認識神。可是如果這樣,人類不是陷入了絕望狀況嗎?

不可知論的觀點只對了一半,即有限不能穿越無限。可是反過來,無限的真神有沒有可能穿越無限和有限的界線,從無限進入到有限的時空中,讓有限的人認識祂呢?這是可能的,不但如此,而且已經在人類的歷史中真實地發生了⸺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爲世人帶來了真理的大光。正如聖經經文所說:

耶穌的到來帶給人類新的盼望,使人不但能夠認識神,而且能夠與神恢復親密的關係。人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恢復和神已經斷絕的關係,好像掉落的花被接回樹上,或者快沒電的手機重新接上電源一樣。但是因爲罪的阻隔,有罪的人要與神恢復關係,必須要面對神公義的審判,而這個審判是我們所承受不起的。因此神採取了一個特別的方式,就是讓一個無罪的人⸺耶穌基督,代替有罪的我們承擔我們應受的刑罰,使我們的罪得以免除,我們才有資格與神和好。如果耶穌只是一個人,以一命抵一命,則難以作多人的贖價。但是正因爲耶穌同時也是無限的神,所以祂所作的犧牲再多的人都可以贖回。

這個拯救的過程顯明的是從神而來的恩典,因為我們不需要付任何代價,我們也付不起。這只需要我們用“信”作爲回應,正如約翰福音3章16節所說:“……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羅馬書1:5:“……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信服真道”。信不是自己努力的成就,不是功德,而是一種願意接受的回應。好像有人送你一個禮物,Amazon送到你家門口了,如果你不接受,那麼這個禮物你就無緣享受。同樣地,耶穌和祂的救恩是神所賜給我們的禮物,而我們需要接受。

信是甚麼?信是一種本於信心的探討、認知和確據。正如希伯來書11:1所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所望之事⸺還沒有發生;未見之事⸺也沒有看到。但是我們經過探討、認識,可以確信神的存在和救恩的真實。正如我肉眼從來沒有見過神,但是從種種間接的證據我相信祂的存在。又如耶穌兩千年前從死裡復活時我不在場,但卻信這是真實的。

信是一種認知和把握,是意志和行動的回應,也是一種承諾。當認識到耶穌通過救恩拯救了你之後,你向神說:“我願意接受這個恩典”;當認識神並祂的愛之後,你向祂承諾:“我願意從今天開始以你為我的神,在我的人生當中信靠祢、順服祢;效法祢、榮耀祢,活出一個新的生命來。”前者叫信靠,而後者叫信從或信服。

結論

丹麥的基督徒哲學家齊克果講到三種人生觀;一種是慾望型的人生觀⸺所有的追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然而當我們在追求慾望的滿足時,卻在追求中更加不滿足。第二種是倫理型的人生觀⸺信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這樣的精神是讓人佩服的,但是必然活得很辛苦,因為我為人人,人人卻常常不為我;我們的內在因此缺乏為人造福的動力。第三種叫宗教型的人生觀⸺我因為認識神,為敬拜神而生;當我敬拜神時,敬拜的動力使我們願意愛人;當我們榮耀神、關愛人時,自我生命的價值就得到肯定,我們也得到喜樂和滿足了。

你需要生命的活水嗎 ? 只要與神聯結、敬拜祂。如何與神聯結呢?只要相信祂,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