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Changxin Gu

聖經與輔導的關係

廖郁芬

隨著現代社會心理問題的日益嚴重,許多基督徒對於尋求專業幫助感到疑惑和掙扎,本文綜合《罪與恩典》與《心理學與基督教:五種觀點》兩書,探討聖經、神學與心理輔導的模式,解釋探討聖經與輔導之間的關係,讓信徒理解專業聖經輔導人員如何能將聖經與輔導相結合,幫助基督徒在心理困境中找到信仰的依靠與幫助。

一、基督徒輔導理論分類

在現今的基督徒輔導理論中,大致可分為五種理論,輔導者會因所持有的觀點不同,輔導的方向與內容也會有所不同。簡要介紹如下:

1.多層次解釋觀

多層次解釋觀強調心理問題的多重層面,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靈性層面。在輔導中,這一觀點主張若將神學問題納入心理科學,會破壞科學方法的客觀和完整。多層次解釋觀的倡導者多為基督徒的學者或研究人員。此觀點強調“視角主義”,即對每個層次的認識應當提供獨特的視角,這視角在本質上獨立於其他層次的理解。

2.基督教心理學觀

基督教心理學觀帶有十分鮮明獨特的基督教立場,同時也帶有保守主義的傾向。其主張透過基督教歷史資源和聖經的思想資源,如基督教歷史上的哲學家先賢、奧古斯丁、克爾凱郭爾等,從他們身上找出獨特的基督教心理學資源。此外,從聖經中開發具有基督教特色的心理學,如“登山寶訓”、“agape”、“罪”、“寬恕”、“恩典”等基督教特有的思想所具有的療癒作用。

3.整合觀

整合觀的基督徒學者持有十分明確的基督教價值觀,並將基督教信念作為他們在心理科學和輔導實踐中的根本。這一派的主張是身為基督徒,我們要忠於主耶穌基督,應該從基督教對人的本性、目的和呼召,來建構我們對人的普遍理解。此外,在看待教會、聖經方面,整合論者認為,儘管聖經已經啟示了基督裡完全生命的一切。但並不表示我們所想要了解的知識都在其中,如兒童發展、精神疾病治療等。因此,我們應當借助心理學來更好地理解和幫助人類。在臨床上,整合觀者要謹慎有智慧的選擇如何使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搭配心理治療的方法,幫助受輔者解決功能性的問題,學習管理自己的生活;在結構性的思想基模上,探討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思想。當輔導關係建立起來後,再檢視何為讓功能障礙持續的原因,進而去改變調整。這種整合觀不僅能夠全面理解受輔者的問題,還能夠提供多方面的輔導支援,實現心理和靈性的雙重治療。

4.聖經輔導觀

聖經輔導觀強調聖經是輔導的唯一權威,所有的輔導方法和技術都應基於聖經教義。這一觀點認為,心理問題主要是靈性問題,通過認罪、悔改和信靠神,可以實現內心的平靜與靈性的成長。

5.轉化心理學觀

轉化心理學觀認為心理問題是靈性成長的契機,主張在輔導過程中注重受輔者的靈性成長。這一觀點強調心理學技術與靈性指導的結合,通過心理治療促進靈性成長。

二、聖經教導在基督徒輔導中的應用

(一)罪與恩典在輔導中的角色

在馬克敏的著作《罪與恩典:基督徒輔導的整合模式》中,探討了罪與恩典在輔導中的角色及其交互作用。以下是一些主要觀點:

1.罪在輔導中的角色

(1)揭示與認識。罪是一種使人與神、人和自我關係受損的狀態。在輔導過程中,幫助受輔者認識自己的罪,揭示其罪對生活和關係的影響,是輔導的重要步驟。

(2)悔改與修復。認識罪後,輔導者需要引導受輔者悔改,從而開啟修復受損關係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自省、認罪和尋求饒恕。

2.恩典在輔導中的角色

(1)接納與無條件的愛。恩典代表著神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在輔導中,這種恩典可以幫助來訪者感受到被接納和被愛,即使他們身陷罪中。

(2)治癒與釋放。恩典的力量可以治癒心靈的創傷,釋放受輔者從罪中得自由,幫助他們重建自我價值和尊嚴。

3.罪與恩典的交互作用

(1)認罪與體驗恩典。在輔導過程中,受輔者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罪,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恩典的力量。認罪使人謙卑,體驗恩典使人重生。

(2)悔改與赦免。悔改是對恩典的回應。當受輔者悔改時,他們會感受到神的赦免,這進一步加深了恩典的經驗。

(3)重建關係。罪破壞了關係,而恩典修復了關係。在輔導中,透過認罪和接受恩典,受輔者可以重建與神、與他人及自我的關係。

(二)禱告與靈修在輔導中的應用

禱告與靈修是基督徒輔導中常用的方法。通過禱告,受輔者可以將自己的困難和困惑交託給神,尋求神的引導與幫助,也能更認識神對受輔者的旨意及求神賜與其實踐的能力。靈修則可以幫助受輔者在日常生活中與神保持緊密的連結,堅定信仰。通過這些靈性活動,提升受輔者內心的平靜與堅定其對神的信心。

(三)饒恕在輔導中的功效

饒恕在基督徒輔導中具有重要意義。許多研究表明饒恕對心理、身體和團體健康都有積極作用。饒恕與心理(例如,較少的抑鬱症狀、更高的生活滿意度)、社會(例如,更委身在關係中、與他人有更多的連結)、身體(例如,較少的身體不適、較低的心血管壓力)以及宗教/靈性(例如,更深的委身信仰、更堅定的靈命)健康和幸福指標相關。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饒恕是一個經過很多深刻的心路歷程後所作的個人決定。倖存者絕對不應該感到被施壓或有義務去饒恕。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安全環境,使倖存者能夠探索他們的感受,並以他們自己的節奏去引導他們的心理治療旅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結論

神使萬物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輔導人員抱持著對神的敬畏與對聖經嚴謹態度,結合輔導學、心理學等學科,使有需要的弟兄姊妹在靈性與心理健康得到雙重成長。

理解“退智症” 

黃素真

那年我移民初到波士頓,人生地不熟,好心鄰居告訴我不少生活資訊。其中,包括到唐人街免費學英文(ESL),我就這樣開啟了學習ESL的課程,教室裡有一大堆住在唐人街老人公寓的老伯伯和老伯母,我是班上年紀最輕的學生。在這個ESL班上,我認識了幾位長輩們,隨後的日子裏,我們漸漸熟悉彼此,原來我們都會去郊區的華人教會敬拜,就這樣我們不僅是同班同學,而且還是同一個教會的弟兄姊妹。

我就是這樣與張伯母結識的,她那時大概是近七十的年齡,身體仍十分的健康。她在我們之後相處的幾十年當中,經歷過幾次大病,我都陪伴她走過。我們之間已經情同母女。她晚年身體漸漸地衰弱,頭腦也開始出現幻覺。她只有一個女兒,住在美國西海岸,她女兒有一個長期生病臥床的先生,她只能把老媽媽委託給我照料。一開始我不淸楚張伯母是出現退智的症狀,我就打電話給她女兒,因為她是護士,她聽到我的描述,就告訴我,如何配合她媽媽的思維做一些事。

因為她早年經歷內戰逃難的痛苦。當她第一次告訴我,她的臥房門口,有一個中年男人站在那邊,她甚至告訴我,那個人站在那裏是為了監視她。可我到卧房里外都察看過过,根本就没有人。接下來她又告訴我说,她養雞場的雞沒有人飼養,雞的生意做不好的話,她的家人會面臨生活上的困難。這也是她在逃難時,她的家人生活很不容易,一度靠著養雞為生。類似痛苦的往事,在她退智後反覆重現,讓她常常變得憂心忡忡。

小李是一名“鐘點工”,她在張伯母家工作了至少有七~八年了。是個懂規矩的女孩。至少這是我的觀察。有一天,張伯母告訴我一個秘密,她認為鐘点工小李偷了她的錢,要我好好調教一下小李。於是,我就先私下跟小李説好。在張媽媽面前演一齣戲給她看。張媽媽親眼看著我把小李批评批評了一頓。她的憂心和焦慮不安的心情被我完全的理解後,她就滿意地去午睡了。事隔兩天後,小李又準時回來上班,張媽媽也是和往常一樣,對小李嘻嘻哈哈的,言談舉止上完全沒有那檔事發生過。那時年輕的我,真是看得一頭霧水。

在張伯母的退智症加重之後,她會告訴我,今天又有一些人來看她,她記不得那些人的名字叫什麼了,但是這些來探望她的人都認識她,她覺得很不好意思,這樣對那些來探病的人是很沒有禮貎的。我就安慰她說:“張伯母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沒有關係,他們都認識你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才會專程來看你啊”。

得退智症的人,他們需要活得很有尊嚴,真的不要跟他們爭辯,你所謂的對與錯!在那個階段,和他爭辯對與錯是毫無意義的。就算你們爭吵的過程中,你都是對的,真實的,而對方錯得離譜,那又怎樣?!除此以外,他需要你的同理、耐心和愛心。求主幫助需要長照退智症的家人們,有主那裡來的智慧和體力,使退智症的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

走近海明威

王 凡

我這次來到佛羅裡達州的Key West,拜訪了心心念念的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故居。來之前重溫了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以及他的生平。海明威生於1899年,被譽為硬漢作家,卻於1961年自殺身亡,享年62歲,這令我唏噓不已,也促使我收集了更多相關資料試圖去了解他、走近他。

海明威出生於芝加哥郊區的小康之家,父親是醫生,母親是藝術家。他出生時母親對他有些失望,因為本來期望是龍鳳胎。海明威在童年被母親常打扮成女孩來撫養,這造成了成年後的海明威有時會對自己的性別有些錯亂。他父母的感情並不好,母親非常強勢,控制欲強,他父親性格懦弱,夫妻常年吵架導致了對生活的絕望,他父親在海明威29歲的時候吞槍自殺。

海明威曾經參加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一戰造成了他膝蓋嚴重受損,二戰期間他出過車禍,得過腦震盪,還做過蘇聯間諜,同時也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國務院執行過特殊使命。他的間諜活動引起了美國FBI的注意,這對他多年後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心理負擔。海明威在自殺前曾極度懷疑FBI一直在監視他,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個夜晚,他望著鄰桌說:“那邊吃飯的兩個傢伙是FBI的”。海明威死後,FBI的相關文件也揭露了確實對他監視的事實。

海明威有四任妻子,和第一任妻子Hadley Richardson於1921年結婚,育有一子,這段感情在1927年因第二任插足導致離婚。Key West的故居是海明威在1931年到1939年和第二任妻子Pauline Pfeiffer居住,育有二子。當我走進這所故居的時候,房子裡的很多細節讓我相信海明威在這9年的生活是孤獨的。海明威後來的第三和第四次婚姻也充滿了寂寞。在他的書信集裡,下面這樣的句子隨處可見:“寂寞得要死,快給我來信”;“我孤獨得要命”;“此地我認識的人都走了,一個魂都不在”。他多次提到孤獨,而且懷念他的第一任妻子。他對感情的尋尋覓覓始終沒有圓滿,這也許是他人生中一大憾事吧?!

在走近海明威的時候,我了解到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書名取自《傳道書》第1章5節:“日頭出來,日頭落下,皆歸所出之地。”這讓我對海明威是不是基督徒產生了好奇。資料顯示,海明威出生於基督徒家庭,他後來離棄了童年的信仰,一度信仰天主教。在《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在描述老人聖地牙哥跟大馬林魚搏鬥的過程中,幾次向主禱告:“天主保佑我,讓這抽筋快點好!”,“請天主幫我撐下去,我要念一百遍天主經和一百遍聖母經!”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老人與海》的序言中提到,海明威有意把老人聖地亞哥比做耶穌的化身,書中兩次出現隱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過程:第一次是老人釣上了大馬林魚,雙手被釣索勒得出血;第二次是鯊魚來襲時老人發出的叫喊聲,象徵耶穌被釘雙手時發出的聲音。海明威在最後寫到老人獨自深夜返港,背起捲著帆的桅杆爬上岸去,他一再摔倒在地,這一點又和耶穌背著十字架跌倒的情節輝映。基於這些,我認為晚年的海明威心中是嚮往耶穌基督的。

  這個人們心中的硬漢作家,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戰爭在他身上的烙印及來自FBI的心理壓力、家庭婚姻的不和諧、加上漂泊不定的旅居生活、晚年高血壓、糖尿病和抑鬱症的折磨、如影隨形的孤獨等因素,海明威於1961年7月2日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的生命嘎然而止,作為基督徒的我在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禁陷入深思。他是上個世紀迷茫一代的代表,一直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詩篇》第139章13-16節寫著:“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處被聯絡;那時,我的形體並不向你隱藏。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人作為受造物,怎樣才能活出人生的意義呢?我們本該按照神造我們的心意活出本來的樣子,撇去生命中的一切浮華,在短暫的人生中榮耀我們的主耶穌,遵守順服神的誡命,讓我們的生命中充滿愛。愛創造我們的神並愛人如己,活出主耶穌的樣式。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主耶穌不只創造我們,也教導我們愛惜自己。《約拿書》第4章10-11節寫到:“這棵蓖麻不是你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的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愛我們的神這樣顧惜我們,我們有什麼資格和權力放棄自己的生命呢?!如果你像海明威一樣也在探尋生命的意義,就請你真正接受耶穌做你生命的主,找到並活出人生的意義。相信到那時,你會深切體會到生命是如此美好,神創造的世界有奇妙的奧秘。讓我們一起探索、讓我們彼此相愛,就像主愛我們一樣。這個世界充滿了神的慈愛,我們怎麼捨得放棄這些美好、放棄生命呢?!

在基督裡得真自由

駱興菊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自由》,在全世界受壓迫的民族中廣為傳誦。民族被奴役,人民便沒有自由。這首詩表達了自由的寶貴,甚至超越了生命和愛情。人們對自由的嚮往,是神在創造之初就放在我們心裡的。

當我們在傳福音的時候,介紹完福音,最後往往會問一個問題:你願意相信並接受耶穌作為你生命的主嗎?這樣給人一種感覺,似乎接不接受福音是由人的自由意志決定的。但對聖經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福音是神的恩典,得救是神的預定和揀選。例如:

1、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就賜給你們。(約翰福音15:16)

2、就如神從創世以前,在基督裡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以弗所書1:4-5)

3、外邦人聽見這話,就歡喜了,讚美神的道;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使徒行傳13:48)

還有很多經文直接或間接地顯示了神的預定和揀選。所以預定論是聖經中明明白白的訊息,強調了神在救恩計畫中絕對的主權。一方面,我們由此體認到,預定論在聖經中是明確的,是神揀選了我們;另一方面,從個人感受出發,選擇跟隨耶穌,又像是我們在自由意志下所做的決定。那麼,該怎樣調和預定論與自由意志之間的矛盾呢?

在解決這個困惑之前,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神有給人自由意志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在創世紀中,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就說明了神是給了人自由意志的。亞當夏娃正是使用了人的自由意志,吃了神吩咐不可吃的果子。

全知全能的神必然知道亞當夏娃會犯罪,為什麼還將自由意志賜給人呢?因為神要跟我們建立愛的關係,而不是只會聽命令的機器人。神非常看重我們,所以願意把寶貴的自由意志賜給我們。打個比方,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希望對方可以在有自由意志的前提下也愛上我,而不是給他下個情蠱。神對我們也是如此。

所以,在亞當夏娃沒有犯罪之前,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但是犯罪之後,人的自由意志已經在罪的捆綁下不自由了。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沒有吸毒之前你有選擇吸或不吸的自由,但是上癮之後,所謂的自由只可能有“就範”這一種結果。罪使我們遠離神,死在過犯罪惡之中。一個義人也沒有,整個舊約歷史已經向我們說明了人在被罪捆綁的自由意志中一步步走向墮落。而神因著祂的慈愛做出了干預,在必死的人中揀選了一部分,賜給他們恩典,使他們得救。

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個不信的人陷在罪的泥沼裡往下沉而不自知,神伸出手去救他,站在岸邊被救上來的人也冲着他喊著讓他上來,不信的人反而扭頭說:“我不需要,這是我的自由”。求神憐憫,使恩典臨到我們,讓我們意識到自己陷在罪中,唯有抓住神的恩典,在基督裡擺脫罪的捆綁,獲得神賜給我們的真正的自由。

有一句名言說得很有道理:“自由不是想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正如保羅所描述的罪的綑綁:“我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因為我想做的,我不去做;而我憎恨的,我偏偏去做。”(羅馬書7:15)

願我們在基督裡脫離罪的綑綁,得到真正的自由。

何等恩典 如此預備

韓佳燁

記得今年年初規劃來美國看女兒時,我的心裡既期盼又忐忑。我之所以會忐忑,一是不知這在美探親半年的行程,海關是否能順利放行;二是到達美國後將有兩個月女兒回校上課,英文不好的我擔心日常的生活是否可以有序安排;三是不知在這邊能否找到一個合適的教會。於是,我把這三項放在了我在北京教會小組的禁食禱告中。臨行前,李大哥(二十年前從美國前往北京宣教的美籍台灣人,北京主恩之家教會創會牧師)給我介紹了一位主恩遠嫁波士頓的饒姊妹。但我和這位姊妹在北京時互相不認識,因此我來波士頓後並未第一時間主動聯繫她。

我順利到達美國後第二個週六的晚上,和女兒散步到附近的一個教堂時,偶然看到外面的牌子用中文寫著:“Malden城市學者事工團契”,想著這裡明天可能會有主日崇拜。於是,我晚上9點多上網查到電話後貿然打過去詢問。但接電話的姊妹(後來才知,這位是Malden團契的聯絡人美玉)告訴我:“這個教堂並沒有中文主日”,她還把用中文做禮拜的教會地點發信息給了我。按照地址,第二天早上來到CBCGB,偌大的會堂裡坐滿了人。我作為新人被帶領登記信息,貼名牌在胸前、引入合適的座位。敬拜中,幾百人齊聲頌讚的場面,讓我又興奮又感慨。證道之後,我的名字出現在大螢幕上,當牧師向我表達歡迎時,全場響起掌聲。會後,我被旁邊的一位姊妹帶著進入新人接待室,幾位牧師和師母、長老、同工已經在那裏恭候了。其中一位台灣腔牧師的語調、節奏、表情,讓我想起我在北京的“李大哥”。教會介紹並自我介紹之後,有專門同工帶領參觀教會的書房、主日學教室、團契房間……然後去到食堂,享用一頓新人免費午餐。特別驚喜的是,午餐後還碰巧有一場春季受洗典禮可以觀禮,整個過程充滿了溫暖和愛的感動。

我雖然在這裡一個人也不認識,但是看誰都似曾相識,一種強烈被主接待的感覺讓我不願離開。等女兒來接我的時候,我被大廳牆上貼著的《50年大事記》所吸引,每句話每幅圖仔細觀看時,忽然一個熟悉的名字跳入視線,《宣教歷史》的作者莊祖鯤牧師,他竟是這裡的第三任主任牧師;又看到馮秉誠牧師(《遊子吟》的作者)曾來此證道。哇,這兩位的作品我都讀過,頓時感到離知名華人牧師如此之近!於是我拍了照片傳給李大哥,告訴他我已經找到教會了。北京時間早上六點多,收到李大哥回复,他列舉了這間教會一連串牧師的名字。其中一位還是他的中學好友,竟然就是那位新人接待時,令我想起李大哥的那位子義牧師,這也太巧了吧?!

隔天饒姊妹電話約我見面,雖未曾在北京謀面,但電話中我們沒有任何的陌生感。見面談話的時候,教會的曾師母電話來問候我,並說她就在我家附近,能否過來見面;我因與饒姊妹正談,就婉言跟她另約時間。沒想到,饒姐妹聽到我稱呼“曾師母”,竟然說她也認識。就這樣,曾牧師、師母、饒姐妹和我,一起暢快交流,讓我對教會有了速成班似的了解。第三天,那位週六晚上接我電話的美玉打電話約我見面,談起饒姐妹,竟然她們也熟識。這也太巧了吧?!

晚上美玉告訴我,下週三天有培靈會,邀請的是正道神學院前院長做證道和分享,問我要不要參加?這麼好的機會怎能錯過!但上網報名時,發現已經截止了。我冒昧去問新人接待的同工,可否離線報名?他說沒有線下通道,但他就是負責線上連接埠的技術同工,他可能會給我打開十分鐘,讓我報名。哇,何等恩典,有如此的預備!

為期三天的培靈會在當地一所大學裡舉辦,從唱詩到信息,從證道到討論,每個環節都令我無比地感動和滿滿地得著。這完全應和了經文:“要叫他們的心得安慰,因愛心互相聯絡,以致豐豐足足的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們真知道神的奧秘,就是基督。”(歌羅西書2:2)

是的,主叫我的心得著安慰,為我在異國他鄉預備得如此豐富!

感謝主!加入Malden小組團契後,每週一三五有三次查經,團契裡牧師、師母和弟兄姊妹共同參與使我靈糧飽足。

六月初的一個主日是我第二次去到CBCGB。由於跟參與慕道班事工的曾師母在同一小組,她對我有所了解,所以建議我參與了新開課的第一期慕道班服事,就是在課後用餐時與慕道友有個進一步的交通和介紹。感謝主,我這CBCGB的“新朋友”,主裡的“老朋友”,懷著被主接待的喜悅,接待並服事了想要認識祂的“慕道者”。

何等恩典,祂竟然在乎我,在乎我的處境,在乎我的禱告。如今,我在CBCGB兩個多月了,十幾次的主日崇拜,三十多次的團契查經,多次的家人聚會,每一次都令我無比溫暖。這一路的偶然和巧合,都是主裡的必然:是我在北京教會小組家人代禱的必然,是主憐憫我隻身一人在此地的必然,是主應許成就的必然!

讚美主!盼望心有所想的你,藉著禱告和交託,藉著相信和祂的大能,也與主有如此親密的連結,也能承接如此美妙的恩典!

寫給自己的信

親愛的Sandra:

妳好!

第一次坐下來給自己寫信,雖然感覺新鮮,但不覺得奇怪。其實早有千言萬語,卻從沒想到可以用寫信的方式對自己表達出來。能有這種自我深度真切交流的機會,應該感謝KRC(Kingdom Resources for Christ)。沒有KRC的建議,這是不會發生的。

親愛的Sandra,真的感謝主。在主愛的包容和祂智慧的雕刻下,妳已經變化。妳不再是那個膽小、敏感、孤僻、驚恐,用清高掩飾著自卑,渴望眾愛卻又不會承受愛而彆扭的小女生了;妳已經開始脫胎換骨,有了新的模樣。小荷才露尖尖角,吾家有女初長成,就是這種感覺吧?現今的妳,已經有能力感受到自己內心裡那個破爛不堪的小孩,從開始的迴避否認,進步到敢於面對她,再進步到接受她,又進步到現在隨時都可以在她鬧脾氣、討要認可和接受時,在生活中“新我”要掙脫“老我”的限制,讓她感到撕裂般的疼痛時、在她不知道該怎麼辦而特別困惑和煎熬時,意識到她的存在。

抱抱她,告訴她不要怕。否定事,不是否定妳。這些痛苦是因為兒時缺愛、被忽視,而在心理上形成的傷害結痂造成的,是掙脫成長中由被污染的理性形成的思維模式導致的,是走向成功的必經磨礪。不要怕,現在妳在主的懷裡了,在祂的愛和陪伴中,妳有了一次重新成長的機會。依靠祂,妳會成長、成熟,會長成祂所喜悅的模樣!現在妳已經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遠遠大於改變的痛苦。所以,心裡的平安和喜樂越來越多。

妳不僅成長了,而且在祂的幫助下還會越來越擁有在真理中的自由,這份自由會讓妳變得強壯。妳的未來可期!每當此時,妳我都深深的感謝天父。如果沒有祂,哪來的妳?!沒有祂對妳的改變,哪有妳今天享受生活的能力?!

Sandra,今天是聖誕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兩千多年前的今天為了救贖我們人類,道成肉身,降臨人間。在這個充滿了歡慶和感恩的日子裡,回顧著即將過去的一年,細數著祂的恩典。最值得紀念的,就是前不久有幸參加了KRC的文字精華課。原本是出於好奇和支持,也帶著期望。妳雖然愛寫,但畢竟除了語文課外,沒經過任何寫作訓練,能夠正規地培訓一下,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呢。可同時又覺得,文字這東西能一蹴而就嗎?除了大量的閱讀,幾個小時的精華啟發就會有收穫嗎?會不會很枯燥乏味啊?帶著這些想法和擔心報了名。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拿到課程表時,還沒上課就開始已經喜歡這次活動了——這次課程居然有通過觀看央視的公益廣告,然後說出聽到、看到什麼,以及從中感受的實體練習——看來這是一次精心準備,並以認真的態度和活潑的方式來進行的培訓課程。帶著愉快的心情,開始了為時五個小時的精華培訓。

生動有趣,既有啟發又有“實戰”的五個小時課程,一晃而過。教與學融為一體,感覺剛剛開始,卻已結束。只恨時間太短、未得飽足,卻有收穫。經過五個小時的培訓,堅定了用誠實和心靈敬拜祂的理念,加強了將之貫徹到生活中的動力;確信了寫作是上帝給我的恩賜,是被祂的愛挖掘出來的潛能。是祂的愛、公義和信實,解開了綑綁我心靈的枷鎖,讓我被遏制的生命得到了釋放,從而敢於並享受用筆記錄祂給我帶來的變化,分享給大家。聖靈感動、讓生命感染生命,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這五個小時的培訓,不僅讓寫作技巧有所提高,而且也滿足了靈命成長的需要。蘇牧師極富感染力的話:“我們勸不了別人信主,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言行讓別人對主的認識從-7、降到-6、降到-5……哪怕只是一點點,就更接近0了。”簡單易懂的形容幫助我卸去了“以自己為中心”所帶來的負擔。輕裝前進,更有力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前行。

這次培訓解決了對編輯事工的擔憂:怕把自己的觀點加在作者的文字中;怕涉及到神學觀點時,會得罪屬靈前輩級的作者。Linda老師耐心地聽完我的擔心,溫婉和藹地詢問我自己的觀點,然後溫暖誠懇地鼓勵我道:“無論什麼情況,編輯過程中和作者有良好的溝通最重要。”一語點破夢中人!是啊,如果編輯過程中能夠做到及時、良好的溝通,會讓問題從簡單卻容易傷人的對、錯狀態,轉變為體驗愛在流動的機會,從而達到相互幫助,在靈命上得以造就的目的。心裡頓時豁然開朗了,一直以來的困擾消失了,學習編輯的熱情和動力被點燃了。

這次培訓的收穫不僅是真切地體驗到了KRC提倡的服事者的基本功:攻人先於工作;真誠胜於一切,用愛說出誠實的話(弗4:45);不是很厲害才來做,而是做了才會很厲害;大量而有品味的閱讀,持續而有風味的寫作,認真而有滋味的生活,真正發現之旅,不在於找新天地,而在於新眼光……而且,更深地感受到的天父應許:“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8:12)。在我身上得以實現。這讓我感到了特別的祝福,更堅定了我服事的信心,激發了我服事的渴望。一切源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11:16)

經過KRC短短的五個小時的培訓後的我,更有動力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前行,堅定了倚靠祂可以讓生命感染生命的信念:讓身邊更多人通過作為祂的信徒的我的言行而願意尋找祂、接近祂、仰望祂,在聖靈的感動下敞開心扉接受祂的揀選,回到祂的懷抱裡,和我一起共享這免費且甜美的救恩。

Sandra,經過這次KRC的文字精華培訓,真高興看到妳又長大了!更加堅定倚靠主,人生才有方向、不僅讓主做救贖妳的主,而且讓祂做妳生命的主,妳才有能力笑看人生、有更多的平和喜樂!只有信靠主,人所受的苦才值得。因為祂能將我們所受的一切苦難,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都轉變成恩典。祂的意念高於我們的意念,祂的道路高於我們的道路。阿們!

紙短言長,在即將結束這封信的時刻,讓我的千言萬語歸為一聲:感謝KRC的事奉!因為KRC的培訓讓我看到了上帝在我身上的恩賜,幫助我再一次認識到了主的同在和在主裡的美好!

願在主的愛裡有更多的成長!

Love,

Sandra

書摘:生命的起點

墮胎是美國社會一個極具爭議和敏感的議題。1973年1月22日之前,墮胎在美國一直是非法的。之後至2022年,墮胎權受到美國憲法保護,即美國全國墮胎合法化。2022年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宣布墮胎不屬於美國憲法保護的權利。因此,各州可自行決定容許或限制孕婦墮胎。

基督教倫理歷來反對墮胎,因為聖經經文清楚地闡明:神把母腹中的胎兒當作成人一樣看待。對於基督徒來說,墮胎不簡單是孕婦的自主選擇權,而更重要的是按著神的形象而造的人在母腹中被殺的問題。以下將從醫學上探討生命的起點,也就是究竟什麼時候胚胎細胞才有人的位格,從而說明為何要反對墮胎。

胎兒的成長,依時間倒推,醫學上一般分成以下幾個階段,即出生前(約25-40週)、可存活(出母體後仍可存活,約23-24週)、胎動(約16-20週)、胚胎未成形(約7-8週)、胚胎有心跳或腦波(約3-6週)、原條行成時(約2週)、著床後(約6-9天)及受孕。

無心跳也不代表無生命。一些法律條文和傳統觀念認為,胚胎有心跳或腦波是生命正式的開始,因為心跳和腦波代表生命和意識。然而,當代醫學證明心跳不是生命現象唯一指標。心臟手術時心跳就可以停止;體外循環機可以取代心臟的功能。心跳其功能為血液循環,沒有心臟的胚胎也有類似功能。心跳作為生命起始不符合醫學標準。

腦波也不能代表生命的開始。傳統觀念認為腦波是生命的開始有兩個理由:一是腦死的判斷條件之一是腦波停止;二是阿奎那的形質論認為人類靈魂只存在於高度系統化的身體中。然而,成人腦波和胚胎腦波不可相提並論。成人無腦波,會喪失和身體的協調功能走向死亡,胚胎腦波和身體沒有整合反應,僅僅是幾個初期腦細胞產生的電位而已。阿奎那的形質論預設腦波出現前的胚胎只有簡單的細胞,無中樞整合的智慧。但當今許多證據說明,早期胚胎事實上有許多中樞整合的智慧。

以14天原條來確定位格證據不足。也有傳統觀念認為人的位格始于原條行成時,因為原條代表人類神經系統發育最早期,其後胚胎能感覺到痛,才算有人格。最早將原條作為位格條件的,可能是1988年澳洲神父弗德的書《我何時開始》。他認為位格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真正人性。胚胎14天着床並有中樞神經功能的原條後才算是人;二是實存個體。原條出現前,胚胎不具個別性與位格;三是連續性存在。胚胎還有分化成胎盤、葡萄胎、皮樣囊腫的可能,因此不具位格。然而,上述理論在醫學上有三個錯誤:一是以為著床與原條出現都在第14天,但事實上著床時間約在6-9天左右;二是以為受精卵還可以發育為葡萄胎和皮樣囊腫,但這是錯誤的觀點;三是以為原條形成時才確定胚胎體軸,但體軸在受孕最初幾小時就已確定,不必等到兩週。因此,原條論的觀點中有許多不合科學、不合邏輯之處。

對著床前胚胎位格的質疑。还有傳統觀念認為胚胎未着床之前不具人的位格,原因有两點:一是胚胎著床前有很高的流產率;二是若這些早期流產的胚胎都具有人格,為何神容許這麼多的人未出生死亡?然而,流產率高低並不足以否定胚胎位格。隨著醫學的進步,流產率大大降低。從神學角度來看,雖然許多孩子未出生就流產死亡,但不足以證明上帝不愛他們,流產的事實並不能使這些胎兒與神的愛隔絕。

最後,我們來看看道成肉身的基督。根據時間推算,耶穌基督的胚胎細胞在4-7日未著床時,就稱為主。這說明他是有位格的。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人,祂有位格,其他人也一樣。以上論述說明,人的位格是始於精卵結合受孕之時,這就是生命的起點。因此,基督教倫理反對墮胎的觀點,無論從神學還是醫學角度,兩者都是有理有據的。

——————————————–

摘自張立明著《人之初-胚胎生命起點的探討》,第四章生命倫理的探討

談談靈魂體

用“靈、魂、體”的三個方面(三元論)來形容一個人,這論述在基督信仰中究竟有沒有根據?在Daniel M. Brown所寫的《三元論,靈恩派,和林前14》(Trichotomists, Charismatics, and 1 Corinthians 14)一文裡,他指出:緊跟19世紀三元論興起之後,是靈恩派的興起。Brown認為,靈恩派錯誤的解經是與三元論有關係的。三元論認為靈和魂是可以分離開的,靈恩派認為方言是在靈裡直接對神說話。那麼,既然理性是屬於魂,所以理性不明白靈裡的方言也就很正常和無所謂。從此也可見,三元論會產生對理性和知識的貶低,從而導致反智、反知識、反教義、反神學、和錯誤的解經。然而,眾所周知,倪柝聲是一貫主張三元論的,由於有人指責他的論述有偏靈恩,我這個死硬的福音派,聽到倪柝聲就躲避唯恐不及。然而,三元論真的反神學嗎?

有一回,信義宗(傳統福音派)神學院的德國籍教授歐牧師在竹北勝利堂講臺講述希伯來書(4:12):“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首先,他用帖撒羅尼迦前書(5:23):“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解釋三元論也有聖經根據。所以,三元論並不反神學。其次,希伯來書說這把利刃可以把魂與靈分開。至於為何提到骨節與骨髓?歐牧師遍尋解釋找不著。最後,在一本書裡看到說骨節是非常堅韌的,用以形容魂;而骨髓是軟的,用以形容靈。

這使我想起在電腦的軟硬體結構中,Firmware,固件(或韌件)是介於軟體和硬體之間的要件。一個電腦要能運行,非得有軟體、固件和硬體。這就好比人的活動得要有靈、魂、體。

靈、魂與體是三樣不同的東西,歐牧師把他們分隔如下:

體Body(σωμα):五官、肌肉、骨骼、運動。

魂Soul(ψυχη):理性、感情、意志。

靈Spirit(πνευμα):信心,聖靈的果子,智慧,創意,愛,敬虔,希望,服事人,愛敵人,揹十字架,瞭解聖經。

歐牧師特別提到了Soul(ψυχη)這個字在希臘文就是心理學的意思。人類對於體和魂的知識正在不斷累積,瞭解最多的是體,例如生物和醫學。我們對理性和感情的瞭解正在用數學、物理和心理學努力增進中。用人工智慧和心理學的數學模型有可能對於解決問題做理性的判斷,這個判斷甚至可以包含感情的影響。這個部分在過去因為工程師和心理學家的隔閡,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我自己就有深厚的體驗,要一個資深的軟體工程師去建立一個純人工智慧的模型較容易,但建立和心理學有關的模型很難,除非多花時間訓練足夠的心理學知識。不過,跨領域的學習近年來已經成為常態,所以要理解“魂”(理性、感情、意志)只是時間的問題。再給它50或100年吧,應該可以攻克。

但就現有知識而言,我們對於靈的理解非常少。譬如,魂的問題解決後,一個機器人有理智和感情,但如何讓它有聖靈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應該先要有聖靈,才可能達成。這也許是永遠不可能的,至少現階段是很難想像的。但從一個科技的角度看,好像有可能在這片完全沒有開發的處女地上,實現一些進展、解決一些人類的難題。比如,戰爭、政治的醜陋、貧富失均、法律的公正公義。

也許你說,ChatGPT已經夠有創意了。但誰給它提示符(Prompt)呢?還不是人的腦袋!很多ChatGPT的用戶經常發現,你的腦袋如果夠有創意,ChatGPT才能幫你完成你的創意。那麽生成式AI可否產生提示符?看起來答案是否定的。也許,量子智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也許你說,愛、喜、樂不就是魂裡面的感情嗎?但其實我們說的是聖愛和靈裡的喜樂,這方面我們的理解還是皮毛。我會在我的《得勝者的馬拉松》臉書專頁裡,從黃小石和張德建教授合著的《聖靈的果子》一書開始去理解這些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