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自幼嚮往伯利恆
“從伯利恆我們動身,學習耶穌的忠貞,跟著祂要完全歸神,但是臉上滿淚痕;
因為馬槽那樣寒陋,並非我們所愛視;但是腳須與祂同走,如果手要接賞賜。”
《從伯利恆我們動身》是來華宣教士和受恩(M.E.Barber,1869–1930)所作聖詩中廣為流傳的一首。我自幼唱“從伯利恆我們動身”,在福州鼓嶺、在上海南陽路。少年受洗不久,教會即被關;病在家中,請長老來禱告唱詩被斥。“但是臉上滿淚痕”,執著縈繞心間,是安慰、是激勵。我更是自幼嚮往伯利恆;神憐憫我,使我如願以償,於2013年1月17日隨華神延伸部同學一起到耶路撒冷,開始聖地之旅;第四天(1月20日),來到伯利恆。
伯利恆在希伯來語是“麵包房”,阿拉伯語是“肉籃子”。它位於耶路撒冷南10公里處,居民約三萬人。1995年12月起,由巴勒斯坦管治主誕堂所在地伯利恆。伯利恆爲省首府,是文化旅遊中心之一。雖屬巴勒斯坦,但由以色列負責進出口和行政管理。雖以穆斯林為主,有世界最早基督教會,巴勒斯坦最大的基督徒社區之一。伯利恆素稱“聖地之聖地”,朝聖者絡繹不絕,必到耶穌誕生處:主誕堂-聖誕教堂。聖誕子夜彌撒,乃每年數百萬人朝聖之最高潮。我們抵達之時,伯利恆主誕堂前的聖誕樹、及記念耶穌降生之裝飾仍在,於是合影留念。
主誕堂於2012年6月29日,被聯合國定爲世界文化遺產,是巴勒斯坦首座世界遺產。教堂入口於後期改建得十分狹窄,據說奧圖曼時代,為保護教堂,阻擋穆斯林騎馬進入,特將門改小。人得彎腰才能通過,故名“謙卑之門”;亦提醒吾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謙卑,“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主誕堂內景主誕堂入口的謙卑之門
莫忘主在客西馬尼園
1月26日(也是旅程的最後一天)上午,我們來到客西馬尼園。該園位於耶路撒冷東、汲淪溪旁、近橄欖山的榨橄欖油之地。耶穌經常夜宿橄欖山(路21:37),在此園與父神獨處,爲自己、門徒、和傳道事工整夜代求。園中八棵巨大的橄欖樹,蔚為特殊景觀。在當地大學任教的聖經學者張牧師説:它們樹齡約二千到四千年,耶穌在此祈禱,它們在場。我在橄欖樹下,駐足良久,望著鬱鬱蔥蔥的古樹,回想兩千年前主常在此親近父神,被賣那夜神子對聖父的痛切呼求。
見證被賣之夜耶穌徹夜禱告的橄欖樹迄今仍鬱鬱蔥蔥
難忘聖安堂內大合唱
旅程最後一天的下午,我們走耶穌十架苦道(Via Dolorosa)十四站,由最後一站耶穌被釘十架的聖墓堂(Holy Sepulchre)向東走,直走至當年耶穌被彼拉多判刑的安東尼堡(Antonia Tower),又來到附近為記念耶穌肉身外祖母的聖安堂 (St. Anne’s Church),立在圓拱穹蒼形(和聲最美)的聖壇前,在張牧師莊嚴的指揮下,我們一行80人齊唱《奇異恩典》,崇敬愛慕之心火熱,激情滿懷,歌聲嘹亮,和諧優美、餘音繞樑不止,主基督的榮耀充滿殿堂。我心被恩感,終身難忘!
作者屬愛主團契
責任編輯:陳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