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門前的石碑

—邂逅UUI隨感之一

潘 瀾

這塊石碑靜靜地站立在濃密的樹叢裏,身邊一片不規則的草地幾乎完全沒有陽光照射。雖然距街道不遠,碑文經常受到青苔的侵襲。對馳車而過的行人而言,它幾乎並不存在。

出生碑文

這塊碑位於泉街一所不起眼的民居的右側,離教會的入口不到50米。每次我從高速路下來右行去教會,面對的總是路對面這塊上端寫著“Birthplace of___(某某人出身地)”的石碑,於是對這塊貌似墓碑的出生碑很好奇,想知道這位曾住在教會隔壁的是何許人。總想記得離開教會時看清下文,然而回程需要左轉上高速路,注意力不在右邊草叢,所以下一次再看到碑時又記起來。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有一天因爲提前去教會,索性當即停車,走到路對面,記下碑文:Birthplace of Theodore Parker
(提奧多•帕克出生地)1810-1860。

提奧多•帕克是何方神聖?說起他的祖父,知道的人也許更多。在點燃美國獨立戰爭之火的“帕克反擊戰”中,萊克星頓(勒辛頓)民兵領袖約翰•帕克上尉(Captain John Parker, 1729.7.13-1775.9.17)於1775年4月9日,率部奮起抗擊從鄰鎮康克德回撤至波士頓的英軍。如今屹立在鎮中心的民兵塑像,就是記念這位獨立戰爭英雄的II。老帕克住在教會附近的187號泉街舊址(187 Spring Street, Lexington),也是他孫子提奧多的出生地,如今這裡是社區兒童特殊教育日校(Community Therapeutic Day School)的所在III。

帕克生平 IV

這位小帕克是位神體一位論教派(Unitarian,不認同三位一體正統神學思想,被主流基督教視為異端)的牧師,廢奴運動的支持者。帕克早年即受到一位論思想薰陶,183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神學院不久後,即參加了以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為首的聚會,思想更加自由化,質疑聖經中神蹟的記載,與正統基督教信條漸行漸遠。

帕克在1841年的一篇題為“漫談基督教中的短暫和永恆性(A Discourse on the Transient and Permanent in Christianity)”講道,公開否認耶穌的神性和聖經的史實性,引起當地教會界(包括不少一位論派牧師)的強烈不滿,繼而被主流教會摒棄並逐出大部分講台。他執牧的西羅克斯貝利教會(West Roxbury Congregational Church)仍然擁立他為牧師。此次風波反而讓帕克在超驗派和自由派信徒中聲名鵲起,其後數年多次成為教會界爭議的中心,且更加被動孤立,最終與一位論教派完全脫離。然而他的擁戴者越來越多,自成一派,被稱為帕克派(Parkerites)或“自由教會”。

帕克的講道越來越多觸及社會問題。當時社會幾乎所有涉及自由解放的運動,如廢除禁酒令、廢奴、解放婦女、公共教育、改善監獄待遇、財富再分配等等,他都有份。他有效使用社會統計數據,闡述他的“社會階級”理論,分析各階層對黑奴制度的分歧,和民主所面臨的挑戰。

1846年,帕克擁戴者在Melodeon Theater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個新教會(波士頓第28公理會)。短短六年,會眾從起初的三百人發展到兩千人(約為波士頓當時人口的3%),使得教會不得不在1852年遷移到位於波士頓音樂廳的新會址。他的會眾包括廢奴運動主要領導者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女權運動領袖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共和國戰歌》作者詩人豪(Julia Ward Howe),和《小婦人》作者小說家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這些社會名流雖然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職業,但都積極參與民權(釋奴和女權)運動,且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帕克的啟發。

今天人們對帕克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他公開違抗“1850年逃奴法”(Fugitive Slave Law of 1850)的呼籲,並將逃到北方的一對奴隸夫婦威廉和艾倫藏在家中。美國內戰的序曲堪薩斯內戰時,他參加了為自由州民兵提供彈藥給養的捐款,並且公開為被俘獲並處以絞刑的武裝廢奴首領約翰布朗(John Brown,1800-1859)鳴屈。
帕克在1859年退休後不久即染上當時無藥可治的癆病,赴義大利佛羅倫薩休養,1860年5月去世,年僅50歲。不到一年後,林肯就任總統,美國南北戰爭打響。

民主印記

雖然帕克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比較生疏,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詞句卻是從他而來。

1844年短遊歐洲歸回後,帕克相對於歐洲貴族民主和君主民主制,提出在美國實現“工業民主”的理念。“民有、民治、民享(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民主概念,是帕克首次在1850年5月波士頓廢奴大會上,引用英國神學家韋克利夫(John Wycliffe, c. 1320-1384)在第一本英文聖經的序言中的語句,十三年後成為林肯總統蓋茲堡演說中的最著名一段話。

1967年,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1968)在美南基督徒領導大會上說:“道德穹蒼的弧線漫長,但它正彎向正義(The arc of the moral universe is long, but it bends toward justice)。”這句名言的出處來自帕克1853年的《十論宗教》(Ten Sermons on Religion)講道集。

2010年,奧巴馬入主白宮一年後,他將橢圓型辦公室翻新並鋪上一條很別緻的米色地毯,邊上鑲有五句名言,其中一句是林肯蓋茲堡演說中的“民有、民治、民享”,一句是小馬丁路德金的道德弧線,可以陪襯美國近現代社會變革史或多或少被烙上的帕克印記。

碑前隨感

從帕克年代到今天,一個半世紀已經過去。事過境遷,不知道有沒有答案,為什麼在帕克時代,積極投身社會公義、爭取民權的社會菁英,更多的是偏離正統基督教信仰的一神論派,超驗派,和自由派基督徒,甚至不少人不惜自身性命,投身在公民抗拒(Civil Disobedience)的運動中?

當時的主流基督教派,和二次大覺醒後的福音派基督徒,好像鮮少在當時民權、民主運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反之,南方浸信會公開為黑奴制合法化搖旗吶喊,並試圖從聖經中引經據典,最後造成南北浸信會的公開分裂。類似這樣的例子,成為教會歷史上不可抹滅的污點,也為今天主流教會在關心世間疾苦,推廣社會憐憫、倡導社會公義和維護環境等話題上,喪失不少話語權。

需要說明的是,帕克也好,小馬丁路德金也好,不少美國近現代社會活動家,都和片面追求耶穌福音之外的“社會福音”派神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今天的年輕人,比上輩人更關心社會疾苦,維護弱勢權益,和倡導再生環境。這一現象,並不能簡單等同社會福音思想的回潮。恰恰相反,教會若要得著這一代人,就需要在真理的教導和愛心行動上,齊頭並進。

這塊近在咫尺的石碑,是否會成為教會無聲的提醒?(下期待續)
附註

I Unitarian Universalism (UU): 一神普救派是個源於基督教但獨立於基督教的宗教團體,在1961年由“神體一位論派”和“普救派”兩個組織合併而成。本系列有感於新英格蘭地區很多大有名氣且歷史悠久的教會最後都淪落成似是而非的UU協會,引人深思。本文重點是一位神體一位論派的重要人物,後文會對UU有更多敍説。

II 此一雕像,被稱為萊克星頓的民兵雕像(The Lexington Minuteman),有別於臨鎮康克的民兵雕像(The Concord Minuteman by Daniel Chester French);以紀念民兵領袖約翰•帕克上尉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的貢獻,由著名雕刻家(Henry Hudson Kitson, c.1863-1947)所雕刻,於1900開始矗立於Lexington Battle Green或稱Lexington Common.

III 社區兒童特殊教育日校(The Community Therapeutic Day School)為神經與情緒有障礙的兒童,提供治療與教育的環境,以復活他們在智力/身體、語言、社交,與情緒方面的潛力。

IV 本文參考資料如下:
1). Theodore Parker, Dictionary of Unitarian & Universalist Biography, http://uudb.org/articles/theodore parker.html.
2). Theodore Parker, radical theology, http://www.uuworld.org/articles/parker-radical-theologian.
3). Theodore Parker,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Web, http://transcendentalism-legacy.tamu.edu/ authors/parker/

作者簡介:屬雅歌團契,本刊第一任主編

責任編輯:陳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