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海外校園華欣牧師夫婦
《心版》編輯組
CBCGB的2018年春季特別福音聚會於3月23-25日舉行,講員為《海外校園》機構總幹事華欣牧師,主題是“讓夢飛揚”。華牧師曾經在2014年來CBCGB主領秋季福音聚會,剛接任海外校園事工不久。此次他與高青林師母一同前來,《心版》同工藉此機會了解該機構的事工近況,特別是成立25周年之際,在事工形態、服事心態、信仰生態上的調整和轉型心得。展望CBCGB創會50周年將近,或許OCM事工的經驗與心得,讓我們對本教會的型態、心態與生態的思考與探索有所幫助。以下訪談,以華欣牧師第一人稱敘述。
型態、心態、生態
海外校園新的方向和異象,不是我提出的,我只是執行者。事工型態、服事心態與信仰生態的調整,在2010年的董事會上已經提出並開始實施。具體說,一、雜誌從紙刊轉向網絡媒體;二、從幫助校園裡的基督徒轉向幫助教會,因為這些基督徒已經成長進入教會;三、從關注海外到關注國內。因為這三個異象,我們離開原來的教會加入海外校園。當時在禱告時,我們認同這個異象,也覺得神在呼召我們做這件事。第一、轉向網絡媒體,我的專業是電腦。第二、轉向教會,我在芝加哥地區有幾年牧會經驗。第三、從海外到國內,我是北京人。當時同時吻合這三項的人不多,而我都吻合。所以當我們徵求教會長執同工意見時,他們也認同,雖然捨不得,但他們說,是神在呼召你們,你們去吧。
我參加海外校園一年多以後,2013年底在《生命季刊》的中國福音大會上第一次擺攤,帶了七、八百本雜誌去。三千人的大會,我們攤位的位置很好,但是沒有人拿。我就站出來,一本一本送。當我遞給年輕人的時候,他們不拿,說太沉了。我意識到,閱讀習慣在新媒體時代有三件事改變了:內容、服務、和關係。此後我們開始改變事工型態,進入微博、博客、網絡、微信公眾號等。
就內容而言,過去是大眾傳播,誰有印刷工具,誰有話語權。現在有了網絡,不再是這個情況。用《普世佳音》機構的安平的話說,現在是人際傳播,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圈來傳播最有效果。
我們一邊學一邊做,發覺只是改變型態,如果心還停留在以前,做出來的還是原來的樣子。原以為只要把紙刊搬上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就解決問題了,其實不是。改變型態,只有型而沒有神還是不行。我們要感受他所感受的,隨著他的行動而行動等。比如說閱讀時間,如果文章是給大陸年輕學生看的,可能要針對他睡前掃一眼的習慣,在晚上十點鐘發出來。給牧者看的,可能是在早上八、九點鐘發,讓他第一時間讀。
我們還在研究運作規律、改變生態,邊學邊做。王永信牧師去世時,我們先發通知,然後線上視頻直播,同時跟蹤發表紀念他的文章,這樣有很多人閱讀。如果只是發一個稿子,紙的文章,可能就沒有很多人讀。這些新的作法,不是在原來的觀念下能做到的。邊雲波伯伯去世後,網上讀的最多的是范學德的一篇舊文,我們發出他新寫的文章位居第二,雖然晚了三個多小時。當然我們還在學習中,例如葛培理牧師去世時,我們的文章已經寫好,但是因為同工在中國,晚了幾個小時才發出來。這些以後都會注意。
董事會交給我們的任務,不光是做媒體新聞和文化事工,也要服事教會,成為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推力,在教牧實踐中幫助牧者同工們成長,讓教會能夠發展。最近兩年我們提出一個“星火計劃”。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教授楊鳳崗教授前幾年的一篇文章按照模型預測,中國到2030年時,基督徒會佔總人口的16%。也就是說,在未來十幾年,中國基督徒人口會增長一倍以上。這是個很大的遠景。我們的回應方式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小組做起,通過中央書房的方式為建造小組做準備,提供小組福音材料和小組長培訓教材。如果小組在未來一個變兩個、兩個變四個,這個目標就容易實現。從服務校園到服務教會,小組成為我們要幫助的生態。小組生態環境得到改變和擴展,教會自然就成長。
政治類文章
這類文章是《舉目》雜誌一直比較關注的,以前由鄭期英師母任主編。我們剛邀請到馮偉牧師負責造就部事工,包括接管《舉目》。基本上海外校園有一個立場,就是中間偏保守,和華人教會主流立場吻合。比方說同性戀是罪,是神不喜悅的,不應該有同性性行為,但同時我們要愛有同性性傾向的人。二者要分得很清楚,不能混著說。有些作者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和聖經基本教導有衝突。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和教會站在一起,不會發表那類文章。有一些敏感問題,我們會組織一些討論,用幾篇文章,從不同側面發表一些意見。隨著事工的轉型,我們的基本方針是更多關心教會的成長,所以政治方面的文章不會比以前更多。《今日基督教》雜誌的政治類文章,如果對中文讀者有幫助,我們會翻譯過來,對於不讀英文的人,可以有很多幫助。我們和他們有親密的合作關係,也有正式版權使用協議。
“劣幣逐良幣”
(心版同工:口傳謠言是一回事,但是文字形式好像具有一定權威和可信度。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申請公眾號,把文章包裝得很精美。基督徒應該有什麼樣的警覺,避免自己成為謠言的管道?)
我在海外校園的幾年,因為有蘇師母(鄭期英)負責媒體,我主要在做事工,只是最近才接觸媒體,所以我不算是有經驗的。我們確實注意到媒體中的亂象,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叫做“劣幣逐良幣”,就是越亂七八糟的東西,讀的人就越多。最近有統計數據發現,網上閱讀量排在前面的文章,沒有幾家來自正規、好的媒體,都是很亂的東西。(編者:參閲普世佳音“2018基督徒微信公衆號閲讀研究”一文,可在www.chinese-goodnews.org上免費索取。)我們現在和其它幾家主內媒體有一個共同的事工,已經一起做了六年,叫做網絡宣教論壇(IMF)。IMF由王永信牧師開始倡導,參與者包括普世佳音、普世豐盛、海外校園等主內主流而且正統的媒體,大家一起探討怎麼在網絡上傳福音。這一批同工經過討論,決定先聯合起來,成立一個“直轉(直接轉發)聯盟”,把一批作者,像范學德、安平、基甸、莫非、青橄欖事工,和在國內的芥菜種、基督徒百科等,聯合起來互相轉發,靠著聯盟的力量,建立擴大讀者群。
橄欖社區
我們有一個公眾號,叫“橄欖社區”(ocochome.info),我們希望用來連結不同教會。基督徒都生活在普世教會的大聯盟裡。橄欖社區就是在這樣的社區裏,建立一個類似黑板報的區塊。我們在橄欖社區裡出小組查經、靈修使用的東西。有些地方小組沒有主日信息,我們也會提供。小組之間可以有互相交流,比方波士頓的教會可以和芝加哥的教會交流。我在來你們教會前,腦子裡有幾個自己出媒體的教會,包括你們教會和芝加哥活水教會等,可以使用橄欖社區的微信號和電郵群共享資源,每週最少出一篇見證的文章。比方說這週《心版》提供一篇見證,註明來自波士頓華人聖經教會,下週出芝加哥活水教會的見證,再下週發洛杉磯谷區國語浸信會的見證等。我們提供一個跨教會平台,讓不同教會的弟兄姐妹可以彼此看到見證,和小組運作的經驗等。現在平台上已經有一萬個會眾,每個教會再帶入幾百個會眾,這樣很快地在網上就有很大的規模。我們翻譯出來的《今日基督教》資料也能進入各個教會,來自教會的反饋又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小組資源
(高青林師母)聖經是基督徒生活的核心。現在的家庭越來越小,人在社會裡越來越像自由電子:過去是在大家族裏生活,有些約束,但大家也可以互相幫助。現在家庭比較小,孤單是個問題。教會做小組,很大程度上是服事人的社會性需要。人需要一個社會網絡。從牧者和教會來看,這是個很重要的功能,但一定要建立在上帝話語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強調在神話語深度的彼此交接。這種關係不是為了團契而團契。我們做了很多活動,如破冰、出去玩,最終是要把人帶到上帝面前。
我們開發了一套問題導向的查經材料,是讓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都可以發言,都被關注,被看見,但都在大家追求神話語的範疇之下。在這個過程中,他聽到神的話,也有機會分享他的心聲,不是講一些套話,官話,不能脫離神話語的中心。每章的查經材料會有十五、六個、甚至更多問題,讓帶查經的人有取捨的自由。我們的人手有限,希望個教會對帶查經有經驗的弟兄姐妹參與查經材料的編寫。如果有興趣,可以先到我們的網站上(ocochome.info)看已經發表材料。新約大部分書卷都出來了,其餘的正在編輯當中。有一些教會帶查經是一個人先講45分鐘,然後問問題。我們試圖完全擺脫這樣的作法。帶查經的人最多講五分鐘的背景介紹,然後開始討論。有經驗的人可以自己寫問題,但很多組長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或者很忙的,可以把材料下載,至少把這段經文的最核心問題和參考答案,都放在組長面前,即使沒時間修改,至少查經不會跑題,大家也都參與討論,查經就不會無聊。
採訪:張子義、潘瀾、鄧光蓉
整理:潘瀾
責任編輯:陳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