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27)

吳京寧

古希臘先哲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睿智的所羅門王卻又說過:“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道書1:9)人類社會走到了二十一世紀,新科技每日每時都在衝擊著我們的感官,人們的觀念似乎也在迅速地演變。但是,當我們撥開這令人眼花繚亂的物質表象,關注生命的真正意義時,那更深層次的內容卻是不變的。這就是人的破碎、神對人的救贖,以及主耶穌追隨者對於神恩典的回應。僅在十年前,對於我們教會的多數人,智能手機還是一件新鮮事物。如今,幾乎男女老少人手一隻,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很多人也成為所謂的“低頭族”。當讀到林珍妮牧師的“牧者心”文章《科技役使下的生活》,我不禁會心一笑。在每個時代,神都會賜給我們新工具。如何對待、使用,使它們成為我們接近神的管道,而不是讓我們進一步破碎,是包括我們這些家長在內的每個人都要嚴肅思考的。

對於每個破碎的人,神的恩典、個人的回應各不相同。對於每個破碎的人,神的恩典、個人的回應各不相同;無論如何,我們肯定需要天父的愛與地上父愛的牽引與帶領。本期收錄了三年級小朋友陳雪莉關於救贖的一首小詩、安娜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查經心得《歸家吧》、傅麒媛《三文魚頭湯中……》所凸顯屬靈父親的角色,與湯湧《孩子要魚》所呈現肉身父親的反省,盼望“父愛如山”的本期主題能為讀者帶來新的視角與覺悟。

告別舊的生命,基督的追隨者走的是一條既艱辛卻又充滿喜樂的路。這路上,有經歷曲折驚險的宣教士,也有一生波瀾不驚、卻成為世上的光與鹽的普通平信徒。不久前眾所景仰的福音佈道家葛培理(葛理翰)牧師的去世,感動潘瀾弟兄寫下了《情繫清江浦》,追溯葛氏一家與中國的淵源,講述美南長老會在他老家淮陰的宣教往事。在本期的兩篇人物專訪中,《帶著鎖鏈的宣教士》介紹了曾在北韓身陷囹圄的裴埈皓牧師的屬靈成長、受呼召獻身宣教工場的經歷,《信仰的銘印》則接續上一期,講述柏有成教授是怎樣放棄事業有成的科研教學工作,全職基督使者協會的事工。“與主同行”專欄的《典範長存》則寄託了我們對本教會新近回歸天家的兩位老伯母的深深緬懷。

在屬靈路上摸爬滾打的你我,總會無數的有趣故事:《你們來看》、《四小時二十四分鐘》分別介紹了作者參加英國短宣的感想和帶隊參加青少年聖經背誦大賽的奇妙經歷;《三文魚頭湯中……》和三句半《主愛滿滿天地間》則記載主內團契生活的歡樂;《建堂記》(三)將多年的建堂經歷中神的恩典一一細數;《“在世而不屬世”的信仰》介紹了曾劭愷博士最近來教會舉辦的“基督信仰的公共性”神學講座,對於如何面對變幻的時事政治,我們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最後,在最近的主日學課堂上,孩子們把對父親的熱愛,展現在一張張小卡片中,《爸爸我愛你,因為……》。願我們也能以同樣純真的心去愛我們的天父,為神撫養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知道,不論世事如何變遷,天父對我們的愛永不會改變。

作者:本刊主編,屬鹽光團契
責任編輯:陳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