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京寧
2016年是不尋常的一年。一場大選,使美國社會趨向兩極化、對立顯露無遺,而這種分化體現在意識形態、信仰、收入、種族背景,以及年齡段等多個方面,也牽動了教會中每一個人的心。現在大選的硝煙已散去,但對立依舊。在這歷史性的事件中,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而我們的信仰又將如何影響這個社會,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現實政治涉及的眾多議題中,對於華人教會來說,人們最關心無疑是子女的升學問題,另外還有同性戀婚姻、如廁令等問題。為此,在上半年的籌劃階段,我們將子女的教育、升學問題確定為本期的主題,同時也歡迎大家就其他時事、社會問題,結合自己的信仰,投稿發表見解。本期刊登了幾篇有關這個主題的文章,希望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
前幾天讀書 ¹,恰好讀到教會史上的一段軼事。卡帕多家三教父之一,尼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是這樣記述第二次大公會議期間(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的市井氣氛的:“若你要換零錢,就有人會像哲學家一樣,對你發表基督受生,或非受生的觀念。若你詢問麵包的價錢,就會有人對你說:’父神比較大,子神比較小。’ 如果你問:’浴室是否備好?’ 有人會答道:’子是從無中被造。’”從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信仰生活的兩個側面:一方面,普通平信徒熱情地投入到關於神學思想的爭論中,對於信仰深層次的追求成為普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儘管很多(甚至是多數)信徒的神學觀點有一定偏差,但三位一體的神學思想卻正是在這種爭論中脫穎而出,最終被確認為普世教會的正統。
每個時代對基督徒的信仰都會有不同的挑戰。對於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所帶來的挑戰,既需要保守傳統,也需要開放思維。而達到這兩者的平衡,需要的就是爭鳴。爭鳴,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放下教會裡的某些“政治正確”。沒有爭鳴,信仰上偏差將一直保留下去;沒有爭鳴,信仰將會蛻化為傳統主義僵死的空殼。我們期待這種渴望與熱誠,期待這種鮮活的討論見諸《心版》;期待在社交媒體上轉發的將不僅僅是他人的,而是我們自己屬靈的心聲。
本期在主題“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五篇)之外,“牧者心”與“人物專訪”,是重點文章。這是十六年來在我們中間牧養英文會眾的盧植德牧師,所留給我們的臨別贈言(中英文各兩篇);也是他十六年在我們教會的感受,肺腑之言,發人深省。
此外,四篇“生命見證”、一篇“與主同行”見證主的大愛,四篇“教會事工”分享主的大愛;而Eva一生的承諾,在偏遠之處分享主愛,更是讓人動容!還有,一篇“靈修筆記”、一篇“談天說地”、五篇“文藝叢林”,表達了我們對知性與感性的追求。佔五頁篇幅的“教會活動”則展現了教會的活力與肢體間的愛。
最後,“關懷之窗”收錄了對今年離世兩位肢體的不盡追思—城區的“Tim爸”黃怡群弟兄,與我們所差出的宣教士楊一哲牧師。對於楊牧師,《心版》同工有著一份特別的感情;過去十二年,我們總計發表了七篇有關他的文字(詳見第3,4,10-14期),與今年八月在他的追思感恩聚會中所分發的《澆奠人生》。今年,本刊似乎少了一期,卻以楊一哲牧師的紀念特刊(44頁)補足了。
¹ Roger E. Olson, 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Chapter 12: The Cappadocian Fathers Settle the Issue, p. 173
責任編輯:陳一萍